86版《西游记》杂谈:困囚五行山
作者为虎扑 DionGlover
本篇杂谈创作于2013年7月10日——7月17日

前一篇杂谈中有很多朋友建议笔者建一个历史剧爱好者的QQ群,笔者不大懂这方面的东西,所以委托第一勇士帮忙,把群建起来了,号码是327943206,欢迎大家入群…

予文增删数次,皆由陈光蕊而起…
在写作《大圣闹天宫》之前,笔者就对《困囚五行山》《猴王保唐僧》两集杂谈的撰写难度有了充分的估计,收集资料遂由此开始,但时过一周,文章依旧是改了再写,写了再改,中间磕磕绊绊,十分不顺;若论其缘由,一是我希望尽可能的把所知的西游知识和民间考证分享给大家,二是杨导拍摄的这两集实在是简简单单,清汤寡水,略去了太多根源性内容,直接造成其逻辑不通,故事不整之恶果…尤其是《囚困五行山》一集,49分钟的成片长度,跨越七回的内容,但开启取经旅途之缘由,以及求取真经之目的都一笔带过,语焉不详…在笔者看来,这一集的改编是相当草率的…
有些朋友对笔者要求本剧过甚颇有微词,笔者亦能理解一二,毕竟面对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第一神剧,我一个外行硬充内行拿来针砭对错是有些自不量力的,但正因为是经典,正因为是神剧,所以更需要有真心喜爱本剧和小说的观众刨其内里,直言优劣,诚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也…
而且我对杨洁导演还是很佩服的,她在中国电视剧界的地位仅次于王扶林…是菩提祖师类的人物…而今的神话剧,多多少少都踩在央视西游记铺过的路上…中国内地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是王扶林的《敌营十八年》,而第一部神话电视连续剧正是《西游记》…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1.《困囚五行山》一集,因本剧舍弃了“袁守诚算命,太宗游地府”的故事,所以虽然跨越了七回的内容,但成片中只囊括四回的情节,这一集的前半部分大体演绎了小说中自第七回至第九回的内容,而后半部分则再现了第十二回到十三回的某段故事…单从尊重原著的标准看,这一集确实不合格…

2.蟠桃会和安天会的来宾中,镇元子和太乙天尊都在列,但此二人独妖猴闹天宫时不见踪影;其与天庭之关系基本可以概括为:“吃喝应让我,有难尔等扛…”

3.三界至尊,佛道两教之陛下乃是玉帝…但作者塑造的玉帝却是个真真正正的儒者,这也暗合小说中某些回目影射的儒释道三教合流之本意…其实这个道理,跳出小说来解释历朝历代之官家信仰亦说得通,天朝称尊者,信佛或信道,皆以儒教御之…

4. 《闹天宫》的这身大圣装,颇得剧组喜爱,六小龄童穿着他一直拍完了续集…


5.本剧并未如实呈现玉帝与如来的君臣关系,倒是由于故事安排的比较紧凑,莫名其妙的显出了玉帝福致心灵的一面,“刚喊佛祖,如来便至…”从整部剧集来看,因为狮驼国,通天河等等佛家犯事的故事多半没拍,而且乌鸡国因果报应的故事架构被编剧删的一干二净,除了最后一集《波升极乐天》中阿难迦叶的索贿戏份得到保留外,佛家比起剧中的道家显得格外干净…乍看上去本剧是有一些尊佛贬道思想的,其实也不算大错,因为作者本来就是本着对佛道两家各打五十大板的想法来创作小说的,只不过拍电视剧的时候,杨导把佛家的五十大板改成了三十皮鞭,所以显得道家肮脏…尊佛贬道虽然并非西游的真正叙事意图,但却是西游思想层面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有本剧的珠玉在前,所以后来被各种版本的《西游记》照单全收,包括二十一世纪的张版和浙版…

6.如来定心猿这出戏,有幸观看过日本NTV版《西游记》的观众一定能找出其中的模仿痕迹…82年上半年,杨导搜集到了包括NTV版,香港邵氏版以及台湾版在内所有的《西游记》开始学习…将如来做大,将悟空变小的画面感就是参考日本人远近结合的拍摄方法…不过这样一来,和悟空同等身高的玉帝也随之渺小了许多…关于这一点,60年代万氏兄弟的《大闹天宫》以及后来的张版处理的都比较好,玉帝和如来都是万丈金身,这样才能显出悟空之渺小以及自不量力…



7.扮演如来的朱龙广老爷子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八一厂演员,60年代的一部军旅教学电影《地道战》让他声名鹊起…时至今日,提起民兵队长高传宝,很多观众依旧能够对号入座…最早推荐他入组的是造型设计王希钟老师,王老师认为他方面阔口,浓眉大眼,是佛祖的第一人选,但是杨导刚开始却觉得民兵队长距离如来佛祖的形象太遥远,犹豫之际,王老师主动给朱老爷子化妆,造型一出来,瞬间震惊了整个剧组,因为这和汉传佛教中的佛祖形象实在是太相像了,最终高传宝入组,陪伴剧组走完了这接近20年的拍摄历程…如来佛祖当年的第一次出场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开口说话时,我在心中默念:“天兵天将们注意,你们要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


对于扮演如来的朱龙广是一次在北影厂拍戏,卸妆的时候,一个工作人员跟他说,“给你个戏,你演不演?”听了这话,朱龙广想,演员嘛,有戏当然演了。结果一听是《西游记》,听完之后就乐了。他说:“《西游记》里没有我的角色。”当时朱龙广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自己在心里合计着,“唐僧不可能让我演啊,我太老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都不行,几个角色都是需要又打又蹦的,我不合适。”之后转念又一想,“难道让我演妖魔鬼怪?”想到这里,他大声说,“演妖魔鬼怪这不行,我不干,我不演这个。”朱龙广刚说完,对方又说,“不演妖魔鬼怪。”这一下他更糊涂了,“给你个神仙演不演?”朱龙广蒙了,“神仙?我也没见过神仙,不会演啊。”剧组的人说,“你照着其他演神仙的演员做就行了。”就这样,朱龙广成了《西游记》里的如来佛。
8.“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一句话成为很多人臆测《西游记》为明朝禁书的主要依据,其实这种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西游记》的原型《西游记评话》成型于元末明初,原书之内容如今在国内已多不可查,但有一部分的刻本却流入了当时尊天朝为正朔的李氏朝鲜手中,《朴通判彦解》这本朝鲜当时的语文教科书就曾经提及过车迟国的故事,根据此书中对《西游记》的回目解读,可以看出闹天宫在当时已经进入了整书的架构之中,况且据永乐大典残本中的记载,泾河斩龙的故事也位列其中,诸多迹象表明,西游记的诸般故事在明初就已经开始在社会上大规模的流传,并不存在官府封禁的说法…乃至于万历二十年左右,如今所有《西游记》小说的母版——《金陵新刻官板西游记》成功印刷,由官版以及新刻两字,即可推断万历之前的隆庆或者嘉靖年间,既有旧版发行,所以终明一代,禁书《西游记》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9.佛祖阐述玉帝之修炼过程,因晦涩难懂被杨导删减,从照顾普通观众的角度讲,这样的修改无可非议,但如果站在尊重小说的出发点上,为了表现心猿的不自量力,则应该加上这段说辞:“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

10.如来解斗之语禅机颇深,“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乍看上去似是给天宫劝架,实际上是在为猴王出头;诚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那妖猴已被三十六雷将围在当中,一旦被擒,则性命休矣…佛祖慈悲之心可以通过他的一系列言行得到体现…
11.有些读者喜欢探究“本来面目”这个词,由此甚至可以将如来延伸为悟空的授业恩师;笔者认为大可不必:妖猴的本来面目便是心火下沉,已和元神的悟空,更深层次的说,本来面目也可代指“人之初,性本善”的寓意…
12.小说中如来曾经明言,若能翻出右手,便算悟空赢,可见佛祖不是左撇子…本剧之如来则伸出了左手…(版主注:电视剧没错,是右手,这里是作者看花眼了…)

13.佛祖之手大小似荷叶一般,不足一尺,此正是那心房所在…本剧因为将如来的身形增大了许多,所以其迷惑心猿的效果较原著而言大为降低…
14.佛祖的声音观众朋友们应该不会陌生,86版西游记里佛祖的配音是剧中饰演李天王的著名郎诵家王玉立,刘润成是98年续集里的配音,笔者已在94三国杂谈中对他做过相应的介绍,除了佛祖之外,他塑造的关二爷也是无敌的存在…

15.每次看到肉柱留名这个段落,笔者都会感慨万分…佛祖是智慧的化身,他把心之思维固性看得十分通透,当你觉得已经到达极限的时候,其实成功就在界限外一步之遥的地方…而心猿正是未曾参透这点,才乖乖的落入了他的圈套…

16.戴英禄有个小加戏很有意思:那悟空以为已到了天尽头,而五根肉柱即是天柱,他天真的言道:“不好,这五根天柱不结实,万一塌下来砸了我的头就不妙了。”猴子村俗天真的鲜活形象跃然而出,令人忍俊不禁…

17.这猴王于右手拇指处给如来留了个大大的记号,当真是个臊精猴子…而佛祖的左手亦不不能脱厄,后来被蝎子精蛰疼了中指…(版主注,本剧里悟空是在写字的中指下撒尿,原著是大拇指)

18.如来对悟空“尿精猴子”的评价因用词粗俗被剧组删掉了,但这一段故事基本上复制了小说,值得赞赏…
19.悟空被如来一掌拍出了西天门,这个方向暗合心猿之后的成佛轨迹…

20.安天盛会与心猿被压的镜头穿插在了一起,寓意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被压迫者的辛酸苦楚,这样的表现方式在八零年代十分典型,它代表了剧组痛恨官僚主义,同情劳苦大众的无产阶级关怀…虽然这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背道而驰…



(赤脚大仙的这个表情十分给力,强烈推荐给会做gif的朋友们)

21.小说中,如来只带了阿难伽叶两位尊者前来降伏心猿,至于教中的诸位菩萨,则依旧在留守灵山…本剧因演员不够,而且经费有限;所以把几大菩萨也请来赴会,直接搞成了大联欢…

22.表演《天宫舞曲》的仙女们都来自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专科班,其中的一位在90年代曾经横跨影视主持三栖,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演员,她叫马羚,那年17岁…(下图左二)


23.化妆师崔洁疏忽了,竟然忘了给佛祖补妆…

24.作者借阿难伽叶尊者之口道出了对悟空大闹天宫的客观评价:“恶贯满盈”四个字却是十分贴切…
25.五行山之外景取自云南石林,而内景的戏份依旧在军艺礼堂拍摄…

26.唵、嘛、呢、叭、咪、吽乃六字大明咒,象征一切菩萨的慈悲与加持…若减少音节,则可将其误读为:“俺把你哄了。”(笔者玩笑,切勿当真)

27.如来命山神土地以铜汁铁丸补心猿内火的设定被杨导舍去,悟空由此成了无人管无人问的老猴子…雪花飘来,更显悲凉…

28.《被贬五行山》是本集86年首播时的插曲,意在表现被压五行山时悟空向往自由的心境…后来杨导认为歌词的格局太小,柔美有余而气势不足;所以请阎肃在86年重新填词,88年二次播映时成功替换了第一首歌,不过因为第一版母带无法修复,所以“他多想是颗小草”的歌词字幕依旧伴随着《五百年沧海桑田》的歌声出现,留下了一个小小的bug,这个字幕问题一直到94年花信出版社代理发行VCD时才正式解决…(《被贬五行山》又名《他多想是棵小草》,B站买的是老版本,所以还是这首歌没改过来)
《被贬五行山》
作词:阎肃;作曲:许镜清;演唱:丁小青他多想是颗小草,染绿那荒郊野外;他多想是只飞雁,闯翻那滔滔云海。
哪怕是烈火焚烧,哪怕是雷轰电闪,也落个逍遥自在,也落个欢欣爽快。
蹉跎了岁月,伤透了情怀,为什么,为什么,偏有这样的安排?

《五百年桑田沧海》
作词:阎肃;作曲:许镜清;演唱:郁钧剑五百年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青苔;只一颗心儿未死,向往着逍遥自在。
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
蹉跎了岁月,激荡着情怀,为什么,为什么,偏有这样的安排?

29.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在全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可算是呈闹天宫之根,启取经路之缘;取经并不单纯是玄奘的个人意图,而是佛祖之要求,而如来因何要把经书传往南澹部洲,则是因其贪淫乐祸,多杀多争,可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关于唐僧取经之缘由,作者着墨甚多,共有五回:先有“我佛造经”,明确了经书之供给来源;而后面几回中唐王因种种的离奇遭遇,而生出了超渡死者,修习善道的心理,则表明了取经之需求…这是一种逻辑缜密且浅显易懂的供求关系,因此,略过“如来造经”的段落堪称本剧前十一集中的第一大败笔…

30.本回中,取经三徒悉数登场,此乃作者惯用的千里伏线之法,汪象旭对此十分推崇,称其比水浒中群豪乱入的登场方式要技高一筹,笔者亦有同感;但是很多看官一定更留意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师兄弟的排名顺序,小说中,观音先到流沙河界收沙悟净,而后经福陵山点化猪刚鬣,最后才是五行山探看大圣;如此说来,该是那沙僧当大师兄了???其实不然,此三人虽经观音劝化,但其真正的师傅只有取经人唐僧,所以师兄弟的排位并不以点化顺序为准,而是以老和尚收徒的顺序为纲…本剧中,杨导和戴英禄为了突出大圣第一主角的地位,所以略去了猪沙二人的点化过程,这样的改编无可厚非,且为剧情又增添了一分神秘感…
31.原著里有个小细节很有意思:观音菩萨在训诫悟空之前并不知道他的法号,五百年前她对悟空的称谓也仅限于那姓孙的妖猴…目前出现的所有《西游记》影视版本中,都忽略了这个细节,闹天宫时观音已大摇大摆的直呼“悟空”…
32.“悟空”这个法名,虽是由须菩提祖师所取,竟然也是悟字排行,且“空能净”三字和在一起禅意盎然…这一点也成为后世很多西迷怀疑悟空师傅即如来佛祖的另一有利论据…
33.三徒之名若拆开来解,别有一番趣味:孙为子系,即是儿男,儿男降世,心境空灵,谓之悟空;猪又可谐音为“诸”,便有诸般各种之意,既然悟性空灵,即可诸事皆能,遂有悟能…而“沙悟净”三字则最痛快酣畅,若欲修身,即需秉性加持,去除一切悲喜,潜心向佛,所以此名之真意为“杀务净”…
34.八十年代的影视工作者在创作时都有一种很特殊的浪漫主义情怀;小说中陈老儿虽然小时候见过悟空,但干的多是些在他脸上扒柴挑菜的勾当;杨导将其改为喂桃,可说是恰当到了极点,故事情节较之原著更加的妙趣横生…

35.喜欢左大玢老师的朋友可要睁大眼睛了,点化悟空时她的扮相堪称观音在世;王崇秋的拍摄距离很合适,他让左老师站在石林的一处小山石上,隐然间有种菩萨飘然而至的感觉,化妆组崔洁老师也算是扳回一城(见本集23条),观音的妆容清丽亮眼,左大玢瞬间年轻了二十岁,这组镜头也满足了小说读者对菩萨的所有想象…


36.为了寻找能够让悟空探出头的石洞,剧组踏遍千山;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李成儒在云南石林有了重大发现,身材瘦削的他一下子就把上半身塞进了洞里,既然瘦瘦高高的小李能够塞得进去,容纳更瘦更矮的六小龄童更是没有问题…

37.观音化身的扮演者郭家庆老师前些日子刚刚去世…郭老是人艺的金牌配角,也算是本剧的班底演员,第八集《坎途逢三难》中,他还出演了吹跑悟空的黄风怪…郭老师在94三国的第一部《群雄逐鹿》也客串了三个角色,关于这些,笔者在三国杂谈里已有过介绍…


38.江流儿的故事在本集中所占篇幅不小,由此可以看出剧组对我国戏曲文化的深厚研究…这个故事的原型起源于唐天宝年间,江流儿本姓崔;在南宋中期成为南戏的一种,元朝的时候,开始繁衍出各式各样的版本,这个戏如果在洪州演,那主角就是洪州人,如果在泉州演,那他就是泉州生,总之到元末明初的时候,已经是“还珠格格”般的存在…《西游记》的作者大约是淮安附近的文人,按照澹漪子汪象旭的推测,原著的作者应该是个南戏票友…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除了清代老汪的《西游证道书》之外,此故事不见于任何明代的版本,就连小说的母版世德堂本中也无有踪迹,但是澹漪子认为它是有来源的,其存在于《大略堂本西游记》中,他甚至认为世德堂本继承自大略堂本…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所谓的大略堂本《西游释厄传》依旧渺无踪影,所以后来的很多西迷喜欢抨击老汪,说这段故事虽然号称有依有据,但实际上却是他的私货,和小说一点关系也没有…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五十年代出版发行了建国后的第一版《西游记》,这个版本将《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儿复仇保本》和《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翻天条》并列为第九回,但在题目后面分别标注了清版和明版的字样…近些年来,西学专家蔡李鹰认为应该把这个故事算入小说中,因为在后面的取经途中,无论是唐僧还是悟空,都曾吐露过江流儿的事迹…更有很多朋友论证说这个故事肯定在小说之内,因为最后统计八十一难的时候,满月抛江等难皆在小说之中;关于这点,西学界也是争论不休,因为目前大众公认的母版世德堂版中,第七十六回至八十回,九十一回至一百回的内容是缺失的,有很多人更是怀疑最后十回是李卓吾伪作,所以满月抛江事迹的真伪亦是有待商榷…因此,80年代再版的人文版《西游记》中,这个故事已被算作附录,不进入小说的正文…其实明眼人可以看出,在本剧中,主要人物塑造是第一位的,情节和逻辑有时候会为主角让路,江流儿这个故事,对于完整塑造唐僧的形象大有裨益,这一点和杨导的拍摄取向相符,占据大量篇幅亦不难理解…

39.袁守诚算命——龙王犯天条——魏征斩龙——龙王索命——太宗游地府…这一串故事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是小说的亮点,况且“魏征斩龙”最早就见于永乐大典中,是《西游记评话》的始祖故事…鉴于封建迷信因果报应等等诸多顾忌,这些情节屡屡被影视作品舍弃实在是相当可惜…98年杨导拍摄的续集中,虽然在《情断黑水河》(每次看见这个题目我就有砸电视的冲动!!!)里代出了袁守诚算命的故事,但因为怕这怕那,语焉不详,显得尤其突兀,效果并不好…后来张版《西游记》也试图强塞“太宗游地府”,最终被广大爷察觉,彻底删除,令人十分遗憾…笔者在前面已经说过,“如来造经”是供的过程,而“唐王怕死”则是求的原因;如果不能完整的呈现这种供求关系,那么取经缘由和观音传旨这个段落,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我有的时候真参不透那些影视专家的想法,仅凭着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的愿望,唐王就能和江流儿结为兄弟,并将取经重任交给他???况且陇西李氏本身就是崇道的家族,李世民凭什么无缘无故的信佛???难道说明“太宗怕死”就是对他的丑化吗???笔者曾经设想过太宗游地府的改编方法,我认为如果掌握好尺度,完全可以在兼顾专家意见的前提下,让本剧拍的更符合原著,可以把这场戏设计成一场梦境,即便龙王不索命,隋末唐初死于李世民刀下的群豪也会索他的命,以此来让他的良心发现,从而开始由道入佛的点化…


40.乌鸡国的贼宦官李建成冒充酒保,五行山下被压的孙大圣则客串听众,怪不得师傅的故事你老孙讲的头头是道呢;剧组的每个演员都是万金油…


41.那婴孩顺势漂流,被金山寺的法明长老捡得…话说金山寺的主持是法明的师兄,名叫法海,寺旁还有座雷峰塔…金山寺是南北杂剧中最常见的寺庙名称,其地位类似于如今的“悦来客栈”…可谓是——金山寺里故事多,江流白蛇尽传说…

42.酒保很有说书的天赋,讲的是唾沫乱飞,绘声绘色;可惜他文化程度不高…状元便是状元,哪有头名次名之分???
43.小唐僧王磊的入组原因是因为他跟第一任老和尚汪粤长得比较像…可惜拍到“江流儿复仇”时,汪粤已经离组…另一位小唐僧蔡远航更是鼎鼎有名的童星,如今已转行当制片人…


44.化生寺的外景取自宁波天童寺,始建于西晋西晋永康元年…这座寺院号称华夏禅宗五寺之首…

45.陈光蕊遇害,满月抛江的戏份拍摄于84年深秋,取景地在云南喜州;黄梅戏皇后马兰是杨导最早敲定的演员之一,但拍摄进行的却并不顺利,当时她的单位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正在拍一场大戏,马兰走不开,眼看出演殷小姐的事情就要泡汤,杨导当机立断,专门买好了往返的飞机票,让助理王小颖星夜兼程去安徽接她,结果剧组一天之内就完成了殷小姐部分的拍摄计划…马兰也顺利的返回了剧团,1987年的《西游齐天乐》晚会上,她如约而至,参与了《西游人物贺新春》的联唱节目…


46.殷开山的官位一直很模糊,《江流儿复仇保本》这一回里他是丞相,后面又被玄奘称作大将…这个故事不但在版本问题上矛盾重重,情节上更是不值得推敲,神勇威武的江流儿贞观十三年降世,不满一岁便代唐王取经…诸如此类的漏洞,竟然被澹漪子汪象旭诩为西天取经之来脉,也难怪他主推的《西游证道书》遭人非议…
47.杨导本来打算在西安拍摄唐宫的戏份,可惜找来找去,却寻不到符合要求的宫殿;所以最终只能选在六小龄童故乡绍兴的禹王殿拍摄…太宗张志明也是悟空的老乡,他来自浙江省越剧团…


48.剧组对江流儿的故事十分喜爱,但拍的却还是不尽如人意,《证道书》中,放生金尾鲤鱼的人是玄奘的生父陈光蕊…而这条鲤鱼本是洪江口龙王,陈做了好事,所以能够落水不死,定颜有术,为后面合家团圆做好了铺垫…杨导舍弃了小说中所有的因果报应,将这个故事中的重要链条剥离了出来,仅仅作为一种体现江流儿佛心的表像呈现,实在不妥…

49.观音推销锦斓袈裟时,曾道:“这袈裟,龙披一缕,免大鹏吞噬之灾。”诸位看官可要着眼了,百回本小说中,为唐僧免除大鹏吞噬之灾的可是袈裟???分明是如来佛祖和锦香亭里的铁柜子…佛家不打诳语,菩萨是不可能骗老和尚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呢??其原因就着落在伪作之上,笔者在第38条里曾经说过,世德堂本的七十六回至八十回缺失,百回本小说中,第七十六回正好是二魔大战八戒的故事,之后大鹏如何设计,袈裟如何免灾必是小说作者要提及的,因为他酷爱千里伏线…版本既然缺失,书商必然要自行续写故事,所以就出现了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此类问题后面还会出现很多,笔者会一条一条的择出来,供看官们讨论…

50.这刘洪果真没有死透,他越狱出逃,在八戒的营救下化身为朝中大将…

51.太宗在清西陵为法师送行,预示着西天取经就是一场有死无生的旅程…“只在三年,径回上国”…老和尚说的当真轻松…未曾想一走就是十四年…归来之际脱胎换骨,已经是死过一回了…

52.永定门外,卢沟桥头,圣僧上路,盼早日取得真经,超渡我抗战捐躯的民族英灵!!!

53.既然是当朝陛下之御弟,怎会连挑担牵马的从人也无有…小说中,唐僧是带着两个凡人徒弟上路的,可怜行至河州卫,呜呼哀哉不得回…杨导为了塑造老和尚坚定果敢的人物形象,毅然决然的让他独自上路,还配上了这首词头韵脚三分悲的《走啊走》…实话说,笔者感觉这首歌的曲调太低,有些沉闷;初播时竟然挑选了东方歌舞团的女高音李静娴演唱,结果不甚理想;后来换成了男中音周立夫,但是观众依旧可以感受到歌者低音区的勉强…
《走啊走》
词:阎肃 曲:许镜清 唱:李静娴-周立夫走啊走,走啊走,依依别离家乡柳;走啊走,走啊走,依依别离家乡柳。
披星戴月食风饮露,苦海无边甘承受,人生贵在有追求,哪怕脚下路悠悠。走啊走,走啊走……

54.根据小说中对九环锡杖“九节仙藤永驻颜”的描述,可以推断此锡杖的杖柄并非金属,但本剧中锡杖的造型全部照搬自京戏…是把明晃晃金灿灿的禅杖…

55.老和尚骑马奔腾的画面拍的很美,但是杨导显然忘了点什么…四片黄藤篾,长短八条绳的行李箱子哪里去了???取来了经文拿什么装呢???莫非雷音寺提供打包服务???


56.从长安到两界山,老和尚三次遇虎,寅将军是第一支,不过本剧则把三次精简成了两次…在所有版本的《西游记》电视剧中,河州卫三怪永远是淡定虚无的透明妖精…

伴随着老和尚的惊恐,本集杂谈之初稿笔者已经更新完毕,下一集《猴王保唐僧》的杂谈中,笔者将会浅析河州卫三怪和狮驼岭三魔的关系,以及大肆批驳杨导给小白龙安排的狗血剧情,敬请看官们作好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