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投资
仔细回想起来,我开始养成持续的阅读习惯应该是在2016年。那个时候刚刚从国内搬到澳洲一年多,面对国外昂贵又品种稀少的中文读物,一度几乎停下了看书的习惯。有一次,一个朋友从国内到悉尼来旅游,就拜托她带了一台Kindle阅读器来,从此,我就爱上了在Kindle上阅读的感觉。
一方面是它轻便携带,帮我省下了家里无数的空间,以前喜欢的宜家的Billy书架从此就成了放摆设的东西,另一方面是电子书非常便宜,相比生活中的许多其他体验来说,在电子阅读器上看书几乎是一种零成本的生活体验和享受。
现在无论到哪里我都会带着Kindle,公车上,飞机上,家里,没事就拿出来,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这种体验让我再也不想买纸质书。
但一直到去年,我的阅读范围都比较广,每年看的书都有40到50本,曾经也给自己下过每年要读50本书的目标,有几年也真的做到过。但从今年起,我改变了这个追求阅读数量的习惯。因为我发现,读书这个东西,也不一定是越多越好,你看市面上的畅销书,99%我认为没有任何的阅读价值,过几年几乎没有人再会看。
老友记是我看了不下20遍的经典,里面的台词和桥段熟悉到可以说流进血液里(我要是对一些公司有这么熟悉的话,应该早财务自由了)里面的演员当然也都很熟悉。但Chandler 的扮演者Matthew Perry写的书,我是肯定不会去看的,因为他虽然塑造了Chandler这个角色,但可惜,这部剧的主演没有一个在老友记之后有超越它的任何作品,一个都没有。所以,我也不觉得Matthew的自传会有什么太值得阅读的地方。
学会选书和学会选股票一样,我们普通人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什么都读,什么都投,什么都买。
不管你买的是A股,港股还是美股,每个市场上都有数千家公司,大部分你可能连名字都没有听到过。对我来说,我目前会做的,是把感兴趣的公司的年报都下载下来看一下,很多公司,看几页就知道,自己不会懂它的业务,也不会感兴趣这个行业,所以就很快可以next。
有些公司你不一定会买,但你肯定听过它的大名,这样的公司,我会很有兴趣了解一下它最近的业绩是怎样的,然后在脑中留一个初步的印象,但这离要投资买它的股票还差十万八千里。真正会买进的公司,除了看年报,还要看价格,只有两者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才会按下扳机,这样的机会,可能几个月一次都没有。
芒格说,巴菲特最厉害的地方,不是在于他做了什么,而是他能够在没事的时候什么都不做。这一点深感认同。当然,他除了这一点,还有一点厉害的就是他永远在学习和进步,在进化。而很多人20多岁,30多岁以后就再也没有变化了,我指的是mentaly的进步。
今年到现在,我在kindle里装了几步大部头,我现在每天会翻几页的书包括《圣经》,《资治通鉴》(华杉讲透系列),《巴菲特致股东信1956-2022》,《论语新说》,说实话,这几本书一年都看不完,相比以前一年读40本书,今年可能我10本书也读不完了,但我感觉就这几本书,你让我读两年其他什么都不读,我也完全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