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周瑜传》原文讲解 周瑜早期随从征伐以及部分地名的考究
这期视频考究有点多,我会把视频文案发在专栏,想详看的朋友可以观看,之后凡是考究长的,都会如此处理,不再赘述。上期视频我们讲到周瑜资助孙策东渡,这期视频继续。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 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
横江当利两处地名,按《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四
横江浦在今和州历阳县东南二十六里。当利浦在和州城东十二里,本名扬浦。
这个和州,按《隋书地理志》
历阳郡后齐立和州。
和州是北齐从历阳改的。
那么横江和当利就是历阳的两个渡口,大致分别在地图中的这个位置。

孙策进兵历阳后,先攻打历阳的两个渡口横江和当利。然后渡江攻打秣陵,击破笮融,薛礼,转而攻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逃,当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了。
《周瑜传》的记载与《孙策传》中的记载相吻合
《孙策传》
繇遣樊能、于麋东屯横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距术。
刘繇派兵就驻守在横江津和当利口。
这里插个有意思的事情。我先前已经说过很多遍,《三国志》有不同的版本。在明清时期的通行版本中,《孙策传》的此处记录为
《孙策传》
繇遣樊能、于麋、陈横屯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距术。
从这里来看,刘繇似乎派了樊能,于麋,陈横三人屯驻在江津。
因此造成了部分误解。
如《三国演义》中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薛礼听知孙策已死,连夜起城内之军,与骁将张英、陈横杀出城来追之。忽然伏兵四起,孙策当先出马,高声大叫曰:“孙郎在此!”众军皆惊,尽弃枪刃,拜于地下。策令休杀一人。张英拨马回走,被陈武一枪刺死。陈横被蒋钦一箭射死。
刘繇手下就多了一个叫陈横的炮灰。但是如果原文确为“陈横屯江津”就会有诸多问题,陈横和江津只在此处出现过,其他地方一律没有记载。
因此清代学者赵一清就认为
此则横江江津名也。而《吴夫人传》及此注引《江表传》亦只有樊能、于麋二人,无
陈横姓名,则“陈”字疑“东”字之讹,“横”、“屯”二字当互倒。
这样《周瑜传》就和《孙策传》吻合了,所以现行《三国志》版本中,此处记录改为
《孙策传》
繇遣樊能、于麋东屯横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距术。
“东屯横江津”是较为合适的,算是一个翻过书才会知道的小bug吧。
下面继续原文
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阳。”瑜还。
孙策跟周瑜说:“我用这些人攻取吴郡会稽平定山越已经足够了,你回去镇守丹阳吧”,周瑜回去了。
吴会是吴郡会稽郡的合称,使用较为频繁。如
《孙贲传》
时策已平吴会二郡。
《朱桓传》
使部伍吴会二郡。
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 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
不一会儿,袁术派从第袁胤代替周尚为丹阳太守,周瑜和周尚一起返回寿春。袁术想任用周瑜为将领,周瑜看袁术终究没有作为,因此请求担任居巢长,想借机东归,袁术听从了周瑜。周瑜因此从居巢返回吴郡,那一年,是建安三年。
《后汉书》
建安二年,因河内张炯符命,遂果僣号,自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乃遣使以窃号告吕布,并为子娉布女。布执术使送许。术大怒,遣其将张勋、桥蕤攻布,大败而还。术又率兵击陈国,诱杀其王宠及相骆俊,曹操乃自征之。术闻大骇,即走度淮,留张勋、桥蕤于蕲阳,以拒操。操击破斩蕤,而勋退走。术兵弱,大将死,众情离叛,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
建安二年时,袁术称帝,落得个“众情离叛”的境地,周瑜及早抽身,显示了周瑜的目光长远。
周瑜之所以选择到居巢任职,主要是希望能够借此投奔孙策。但周瑜并非略过了居巢,应该还是在居巢上任了一段时间的,因为在周瑜担任居巢长时
《鲁肃传》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馀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留家曲阿。
结识了时任东城长的鲁肃,所谓英雄所见略同,鲁肃也认为袁术难以成事,便去居巢投靠了周瑜,在周瑜东渡时,二人同行。
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周瑜回到吴郡,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马五十匹。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
裴松之在这里注引《江表传》
《江表传》
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阳,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两处记载,都在说明,周瑜对孙策东渡的帮助以及功劳之大。
以瑜恩信著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
从攻皖,拔之。
因为周瑜的恩德信义在庐江十分出名,于是孙策任命他守备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 不一会儿,孙策要攻打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太守,随军征讨皖城,攻破了皖城。
牛渚,按《通典》
《通典》
当涂县有牛渚圻,亦谓之采石,吴为重镇。

牛渚又叫做采石,两宋进士吴表臣曾进谏赵构说
辛丑,左司谏吴表臣言曰:大江之南,上自荆、岳,下至常、润,不过十郡。十郡之间,其要不过七渡。上流最紧者三,荆南之公安、石首,岳之北津。中流最紧者二,鄂之武昌,太平之采石。下流最紧者二,建康之宣化,镇江之瓜洲。
说明采石是长江之上重要的渡口,所以让周瑜守备牛渚是较为合适的。
周瑜的中护军,在《赵云传》第四期我有讲过,这里就不赘述了。
关于周瑜的江夏太守,此时孙策尚未攻打荆州,更勿论江夏郡了。所以周瑜的江夏太守应为遥领。而这种情况不独周瑜
如程普
《程普传》
策尝攻祖郎,大为所围,普与一骑共蔽扞策,驱马疾呼,以矛突贼,贼披,策因随出。后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从讨刘勋於寻阳,进攻黄祖於沙羡,还镇石城。
吕范
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
下面继续原文
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这时获得桥公两个女儿,都是国色,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二桥为攻破皖城的战果,如先前关羽曹操之于杜氏。裴松之在这里注引《江表传》
《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孙策悠闲的戏谑周瑜说“桥公的两个女儿虽然流转离散,但得到我们两个人作为女婿,也值得欢庆了。”
江表传这一段,倒是把孙策的性格和戏谑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关于这个流离的含义,最近网络上盛传这个流离是“光彩纷繁貌”,意思是夸二桥好看。

研究字意千万不能这么想当然。流离的本意用法一直是形容流转离散这个状态,现今能看到的释义,是在前人使用之后引申出来的。
人流离,就是流离失所。
《汉书·刘向传》:“死者恨於下,生者愁於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颜师古注:“流离,谓亡其居处也。”
《汉书·薛广德传》:“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
光流离,就是光芒分散
扬雄《甘泉赋》:“曳红采之流离兮,颺翠气之宛延。”李善注:言宫观之高,故红彩翠气,流离宛延在其侧,而曳扬之
周亮工《宋去损序》:“予尝凿冰於北矣,霜雪交沦,层波成凌,峨峨皑皑,流离光彻。”
文采流离,就是文思敏捷
潘尼《安身论》:“虽繁计策,广术艺,审刑名,峻法制,文辨流离,议论绝世,不得与争功。”
血泪流离,就是血泪纵横淋漓
司马相如《长门赋》:“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宰严限追比,旬馀,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不能行捉矣。”
都是在用流离去形容这个状态。
回到《江表传》
《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如果非要去用“光彩纷繁貌”这个意思,难道二桥是光吗?
就算非要指是说二桥很好看,我们带入翻译一下
桥公的两个女儿虽然很好看,得到我们两个作为女婿,也值得欢庆了。
这读不通啊。很好看有什么需要转折的呢?
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庐陵,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
关于这个庐陵,我个人有个疑问,在《水经注》中,有这样一段话
《水经注》
《舆地纪胜》云:《元和志》,献帝初平二年,分豫章置庐陵郡。《枕头志》,在兴平元年,《续汉志·注》、《环宇记》、《舆地广记》并云,兴平元年,孙策分置庐陵郡。象之谨按,《通鉴》兴平元年,孙策方见袁术,请父兵,时年十七,。不应孙策方请父兵,便能分建郡也。而雷次宗《豫章记》以为灵帝末,扬州刺史刘遵上书,请置庐陵、鄱阳二郡,至献帝初平二年,分豫章立庐陵郡。未几,丹阳僮芝,自乐被诏为太守。故《通鉴》建安三年书云,僮芝擅《通鉴》建安四年,孙策分豫章为庐陵郡,以孙辅为庐陵太守。会僮芝病,辅遂进取户陵。《通鉴》所书与《豫章记》年月虽不相应,然僮芝擅命之初,已有庐陵郡,则郡非置於孙策矣。
都记载了一件事,就是分庐陵郡和时间。
《元和志》记载初平二年,孙策分豫章为庐陵郡,《枕头志》《续汉志·注》、《环宇记》、《舆地广记》等书,都认为是兴平元年,孙策分置的庐陵郡。《资治通鉴》认为是建安四年
初平二年,孙策尚未东渡,《元和志》时间应该是记错了。写兴平元年的各本书虽然没有明确问题,但我认为,兴平元年孙策虽然东渡了,但是彼时孙策为什么会有分置郡县的权力呢?
《豫章记》写是灵帝末年,扬州刺史刘遵上书置庐陵鄱阳二郡,初平二年,才分出来庐陵郡。
《资治通鉴》这里就又有个问题了,《资治通鉴》将孙策分庐陵,记载在了建安四年
《资治通鉴》
孝献皇帝戊建安四年
。。。。
策分豫章为庐陵郡,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
。。。。
《资治通鉴》
。。。。
孝献皇帝丁建安三年
又,丹杨僮芝,自擅庐陵
。。。。
但是又将僮芝擅自任命为庐陵太守这个事情记载在了建安三年,妥妥前后矛盾,别的对不对我不知道,但是《资治通鉴》绝对是错的。至于庐陵是否为孙策所分,分的时间又为何,就交给各位自我讨论吧。
《刘晔传》
时勋兵强于江、淮之间。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勋穷踧,遂奔太祖。
《武帝纪》
四年.。。庐江太守刘勋率众降,封为列侯。
周瑜随孙策攻打刘勋,结合《刘晔传》《武帝纪》,是建安四年的事情,而按《吴录》
《吴录》:策表曰:“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
建安四年十二月,孙策还在攻打前来救援刘勋的黄祖
所以讨江夏,平定豫章庐陵等事,应为建安五年初。
孙策自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开始出兵东渡,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以当初千人之众,短短六年,就攻打下来了五个郡,周瑜的记载虽然较为简短,都为从孙策征讨,详细不明。但孙策认为,能够东渡,全是周瑜的功劳,周瑜的赏赐规格是最高的,只有程普可比,可见孙策对周瑜的厚待。但让周瑜想不到的是,意气风发的时光过的如此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