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辛温解表药药性功效主治及使用 麻黄【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等的干燥草
中药辛温解表药药性功效主治及使用
麻黄【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等的干燥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散质轻,苦泄温通,入肺与膀胱经,重在宣肺,药力较强。外能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内能开宣肺气,通畅气机,以平喘。此外通过宣肺,又能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
【功效】发汗,平喘,利水。
【主治病证】1. 风寒表实证
2.肺气不宣的咳喘证
3.水肿兼有表证者
【配伍】
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
2、麻黄配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喘咳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佳。
3、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兼透表热。治肺热咳喘效佳。
【用量用法】1.5~9g。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用。
【药理】本品主要成分为麻黄碱、挥发油等,有促进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镇咳、祛痰、平喘、利尿、强心、升高血压及中枢兴奋等作用。
桂枝
【来源】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温发散,甘温助阳,入心、肺、膀胱经,既走表,又走里。发汗力虽不如麻黄,但长于助阳、温通经脉。治风寒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宜,疗阳虚经寒血滞所致诸证可投。
【功效】助阳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
2、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症瘕。
3、阳虚水肿、痰饮证。
4、胸痹作痛,阳虚心悸。
5、虚寒腹痛。
【配伍】 1、 桂枝配白芍:两药相合,收散并举,共奏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之功,治风寒表虚有汗每用。
【用量】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故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诸出血证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药理】本品主要成分为桂皮醛,有促进发汗、解热、扩张皮肤血管、抗菌、抗病毒、镇静、抗惊厥、抗炎、抗过敏、增加冠脉流量、强心、利尿、健胃、促进胃肠蠕动及抑制肿瘤等作用。
紫苏
【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叶。叶称苏叶,梗称苏梗。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温发散,入肺、脾经。既散肺经风寒,又理脾胃气滞,兼安胎、解鱼蟹毒。为治风寒感冒常用药,兼气滞胀满者尤佳。
【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主治病证】
①风寒感冒,咳嗽胸闷。
②脾胃气滞证。
③气滞胎动证。
④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用量用法】5~9g。不宜久煎。叶长于发表散寒,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耗气,故气虚和表虚者慎用。
生姜
【来源】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经。
【性能特点】本品味辛发散,微温散寒。入肺经,散风寒而发汗解表,温肺寒而化痰止咳,为治风寒感冒与咳嗽所常用。入脾经善温中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并兼解鱼蟹毒。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主治病证】
①风寒表证。
②胃寒呕吐。
③风寒客肺的咳嗽。
④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用量用法】3~9g。煎服或捣汁冲服。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故阴虚内热及热盛者忌用。
荆芥
【来源】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花穗名荆芥穗。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香,微温不烈,药力平和,功在肺肝。生用长于发散,善散风发表、透疹止痒,为发表散风通用药,治表证及疹痒无论风寒风热皆可。炒炭性变收敛,善止血,治各种出血可选。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主治病证】
①风寒表证,风热表证。
②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③疮疡初起有表证者。
④(荆芥炭)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
【用量用法】3-9g。不宜久煎。芥穗力较强。止血须炒炭。
防风
【来源】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散微温,甘缓不峻,既走膀胱,又入肝脾,功善祛风胜湿而发表、止痛、止痒、解痉,为治风通用药,无论外风内风或兼否寒热皆可投用。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主治病证】
①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
②风寒湿痹,风湿疹痒。
③破伤风,小儿惊风。
【用量用法】3~9g。入煎剂、酒剂或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味辛微温,伤阴血而助火,故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用。
羌活
【来源】伞形科植物羌活等的干燥根茎及根。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温苦燥,升浮发散,主归膀胱,兼归肾,药力较强。作用偏上偏表,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