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与抑郁症患者的沟通技巧:一次来访者的谈话记录

2023-08-10 09:34 作者:荣新奇教授  | 我要投稿

“荣教授啊,谢谢你救了我。”这名男子坐在我们咨询室里,不停地向我道谢,回头还不忘再告诉他太太一遍。“当初就是荣教授救了我。”

“有那么夸张吗?”我笑说。“有啊,那时候我发生车祸,整天坐在轮椅上,心情很差,都快要想不开了。”他转头对站在后头的太太说。“我都已经坐轮椅了,还得抑郁症,不就惨上加惨?”

是啊,遇到车祸,康复期要一年半载,会不会心情很差啊?会不会难过?会不会对未来感到焦虑彷徨,内心感到无助?那么,这是不是就“变成抑郁症”了呢?如果是,照此逻辑,难道每个癌症患者都会“附赠”一个抑郁症吗?因为没有比患癌症还要更痛苦的吧?

真的是这样吗?婚姻问题、外遇小三、自信受挫、事业瓶颈,难道这些就不够抑郁,“不够资格”变成抑郁症吗?相反地,若这时候还笑嘻嘻满不在乎,心爱多年的狗狗过世,隔天就毫不在意;准备多年的考试落榜,打从心底觉得没关系,“这样才反常吧?”


每当人问我:“荣教授,我到底有没有抑郁症?”

难道我就能武断地“评价”患者的“伤心难过等级”吗?

交往一个月的女友分手,难道我可以认为这时间太短所以“没关系”、“不严重”,所以“不算”抑郁吗?

所以,“有没有抑郁症”不是那么重要的问题,也不是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既然如此,我是怎么跟病人说的呢?

----

你的故事,你的生命历程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要用"抑郁症"这三个字过度简化。

“这三个字不会提到你车祸多么严重,你多么想要努力康复。”

“也不会提到你又是如何心急返回职场,却又如何受挫。”

“你的努力与坚持,期待与失落,当然会有难过的情绪,有你内在的感受。这些是属于你的故事,不是过度简化三个字‘抑郁症’就能够带过。”


“教授,您的意思是,就算我难过,心情不好,甚至抑郁了,也不等于我生病了,是吗?”

“我只是提供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而不是说你有病没病。我是鼓励你跳过疾病的观点,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我接着说。

“比如说,你遇到困难,吃不下睡不着,心情也差。你因为有了这个困扰,来找我,想要给你建议和帮助。经过改善,你的问题得到解决,你也吃得下睡得着了,你的困扰就减少了,你的生活品质增加了,心情就平静下来了。”

“我们关注的是这些正向的部分,不必关注前一段时间的你是不是病人,是否得了什么恐怖的病,是否需要斩除根治……虽然我们常说要意识到‘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但是有时我们也要学会跳过‘抑郁症是病’这个观点。因为‘病’这个字,多少有点负面的意思。既然你都改善了,困扰减少了,是不是什么病,也没那么重要了,对吧?”


“您这样说,我了解了。那为什么病历上还是写‘抑郁症’呢?”

“其实,这三个字是用来跟其他医生和专业人士进行沟通、病历记录的术语,要让这些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你的大致情况,而我没办法在10秒内讲完你的全部情况,所以要用术语沟通。”

我接着说:“基本上,我会尽量避免这三个字出现在医患沟通的过程中。”

“这是什么意思呢?”他问道。

“我跟你的对话,从来没有说过‘你最近的抑郁症怎么样啦?’、‘你的抑郁症有没有好一点?’这类的话吧?”

他点点头。

“我都是问你‘睡得好不好?白天精神好不好?’,问你康复得如何,问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很没用,问你的感受,问你的心情,问你的想法……对吧?”

“确实是这样。”他思索后回答道。

“所以,把专业术语跟医患沟通的语言区分清楚,才不会让患者胡思乱想,拿一个病名套在自己身上。”

他跟他的太太都连连点头。最后他们频频道谢后,微笑地离开我们的咨询室。

本文原创自荣新奇教授催眠心理工作室,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预约催眠疗愈,可在公众号上了解咨询。


与抑郁症患者的沟通技巧:一次来访者的谈话记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