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跃进】中国军事思想的精髓与误区(两集全)

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奠基人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个理论思维就是哲学。类比来说,一个国家要想在军事上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刻不能离开先进的军事科学。例如二战时著名的防线马奇诺防线。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夏商,甚至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至清朝前期;衰落于宋朝。
军事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第二个阶段是秦至五代的的军事思想,第三个阶段是宋至清朝前期军事思想。
第一个阶段,又可分为远古至西周、春秋至战国两个阶段。远古至西周阶段,标志是“三事五书”,“三事”是涿鹿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五书”是《神农兵法》、《黄帝》、《易经》、《军志》、《军政》。后两本书反应的一个重要思想叫内和而不败,后两本书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春秋至战国阶段,老子是军事思想的前辈,其两个重要思想是“柔之胜钢”和“不争”。以过独木桥为例,两个人争执都掉河里,第三人不争先过了河。提出了中国人的思维认为最好的结果是对方没过去,这点当改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要低调。《孙子兵法》出现以后标志人类军事历史上第一个高峰出现。
第二个阶段—秦至五代,是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重要书籍《三略》和《李卫公问对》。两个特色人物诸葛亮和曹操,诸葛亮特色是重视心战例如“七擒孟获”和重视科技例如木牛流马,曹操特色是给孙子兵法注释且后人皆以此为准。
第三个阶段—宋至清前期,宋朝编得比较好得一本书《武经七书》。
对内得好,对外得横,这是强大国家的标志。特例是成吉思汗,其军事思想:1.突袭快速;2.大规模和大范围的无后方骑兵作战;3.军民军政合一。
《孙子兵法》
第一篇——计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民众生死,决定国家存亡,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第一篇提出孙子思想核心是“慎战、重战、备战”。
判断战争胜负客观方面通过“道、天、地、将、法”。“道”指人心,孙子曰:“令民与上同意者,谓之有道”。天指天时。地指地利。“将”有“智、信、仁、勇、严”五个要求。法指法规。
主观方面——制胜之道。有三条道,1.造势之道。 2.诡道。就是计谋。“诡”是变化的意思。例如:“能而示之不能”。3.多算。“庙堂之算:多算胜,少算负”。
第二篇——作战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地,故军事可足也”
译:“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各项军用从国内取得后,粮草补给在敌国就地解决。那么,军粮就可满足了。”
注:这里的作战指速战速决的计谋。
第三篇——谋攻篇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区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译:“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儒家用一个字概括是“仁”,道家用一个字概括是“无”,佛家用一个字概括是“空”,中国佛家用一个字概括是“禅”,基督教用一个字概括是“爱”,伊斯兰教用一个字概括是“清或真(清、真是同意重复)”,而兵家用一个字概括是“全”。
其中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毛泽东的超越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战胜敌人。
第五篇——势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译:“大凡作战,以正兵交合,以奇兵取胜。”
如何造势?选择合适的人以造成有利于我的态势。势就是一种感觉。
第六篇——虚实篇
1.治人而不制于人。毛泽东的超越之处是灵活机动。毛泽东认为打仗就是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2.避实击虚。
3.敌变我变,因敌制胜。结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来看。例如英国铁娘子事件。
第七篇——军事篇
重要思想是间接路线。从军事角度看先下手为强和后发制人谁好?孙武的答案是后发先至。后出手争取民心,但出手了要先打到敌方。
第八篇——九变篇
重要思想是“不打无准备之仗”。
第九篇——行军篇
重要思想“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第十篇——地形篇
重要思想“善待士卒”。
第十一篇——九地篇
暴露了孙子愚兵思想。
第十二篇——火攻篇
重要内容“慎战”。
第十三篇——用间篇
重要内容“对于事关战争全局的问题,要对敌国进行战略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