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创业中思维模型二,演说家思维

2021-12-05 23:05 作者:jinzhijian81  | 我要投稿


我们继续“自我呈现”的课程模块。这节课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提升表达能力?

你可别以为公开表达是少数人的需求,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需要公开分享的场合。好朋友的婚礼,你得说两句。年夜饭给长辈敬酒,你也得说两句吧?你负责的项目要公开给领导汇报,你更得做一次正式的公开表达……

但问题是,你的表达,听不听,对方是有选择权的。一旦觉得无趣,他们就会用脚投票。更重要的是,因为音视频技术的发展,现在,你的听众可能不是坐在你面前,而是在视频的另一头,在耳机里听你的表达。你甚至都观察不到,他是不是在听你说话。

那怎么管理好对方的注意力,让你的表达对他有影响呢?

我们请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是罗胖罗振宇。大家都熟,我就不再介绍他了。我只插播一句,罗胖每年的跨年演讲,都在用这套方法构思他的演讲内容。具体怎么做呢?待会我们听他详细讲。

这节课是由罗振宇研发的,下面也是他本人来讲,我们开始。

你好,我是罗胖罗振宇。

今天我们讲如何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口语,不像书面语言那么严谨和正式。在正式发言中,我们往往要先写好稿子,然后照着稿子念。所以,在感觉中,口语是书面语衍生出来的次一级形式。

但是,稍一深想,你会发现,在人类语言的真实发展过程中,这个先后次序恰恰是倒过来的。

口头表达,应用的是自然语言,距今至少有10万年的历史。而写作表达,应用的是书面语言,最多也不过几千年的历史。就拿中国来说,中国人普遍掌握阅读能力,能够用文字来进行思想的传播,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这个先后次序大家都知道。那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我们人类的大脑,天然最适应的,其实是口语。书面语言,会写会读,是我们需要经过后天训练才能拥有的能力。而应用口语,是我们人类基因里面就有的能力,它在学习和接受的便利性上,都远远超过书面语言。

在过去几千年里,拥有书面语言能力的人地位更崇高。人类的整个文化网络,都是靠书面语言编织起来的。

但是,现在有了互联网和音频视频技术,口语现在也可以进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传播了。也就是说,口语也可以编织文化网络了。那请问,结果会是什么?

第一个结果,过去大量所谓有“阅读障碍症”的人,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渣”,他们的创造力可以被释放出来了。

第二个结果,口语表达因为加载了更多的信息量,比如人的形象、口音、情绪、节奏、语气等等,加上它本来就更适应人的大脑,所以,口语传播的效率远远高于书面语言。你想想,你在工作中,如果遇到重要、复杂的事,你是不是都不愿意发邮件,而是会要求跟对方通个电话,甚至当面说。

第三个结果,各个行业里,都会出现“口语表达”的头部效应,行业红利会越来越向行业里最会做公共表达的人身上集中。过去,只有书面语有传播网络,所以,春秋涌现出了老子孔子,盛唐涌现出了李白杜甫,头部效应很明显。而未来,口语表达也会出现头部效应。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先来做一个判断:未来,口语表达的重要性会超过书面表达。

下一个问题,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区别究竟是什么?仅仅是口语用语音,书面用文字吗?不简单是。更重要的区别,在于对象感。

用段永朝老师的一个说法,书面语,是一种“离线”方式。而口语,是一种“在线”方式。

书面语的表达,是离线,也就是说不依靠表达对象而存在,不需要同步进行。所以,书面语看似严谨正式,而实际上,对它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很多用书面语写成的著作都写得拖沓、晦涩,但并不影响它能成为经典。

而口语表达是“在线”的,它跟对象、听众同步存在。老相声演员,当年在天桥摆摊卖艺,有一句话,叫“平地抠饼,对面拿贼”,说的就是口语表达之难。 一段话说得没意思,围观的人就散了。

所以,出色的口语表达,实际上是更加困难的。

那怎么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很多人认为,所谓的口才,应该包括幽默、反应快、嗓音动听、普通话标准等等这些条件。但是,从我这几年做口语表达的实践来看,未必如此。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嗓音条件一般,还有一点南方方言的口音,反应速度也一般,更谈不上有什么幽默感。我的跨年演讲,应该是国内时间比较长的公众口语表达了,长达四个小时。全程我几乎不讲段子,但是从现场观众的反应和事后的影响力来看,还算是比较成功的口语表达。

所以,今天只讲我对自己进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时候,最关注的两个问题:体验管理和势能营造。

体验管理

先来说体验管理。

对于书面表达来说,核心是逻辑结构,而不是阅读体验。

写文章的人,像在造一座山,关键是这个山本身的位置要对,景色要好,结构要牢,至于登山的旅行者,也就是读者,他们能领会到多少,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所以,在印刷文化时代,畅销书不见得是阅读体验很棒的书。管理体验,是读者自己的责任。

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有一句话说:

写作的难题,就是要把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

对,表达的任务,都是要把一个网状的思想,变成一个线性的表达流。书面表达,其实是两个流。一个是写作者负责营造的逻辑流,这是他自己造山。一个是阅读者负责营造的体验流,他负责旅游登山。这可以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流。

但是口语表达就不同了,这两个流必须合一。

还是借用刚才讲的那个比方: 如果写作是造一座山,那么口语表达就是当登山的导游。作为这个导游,你的任务就不只是领着他攀登这座山,你要时刻关注他的体验。

哪些体验呢?两类。一类是他和这座山的关系,还有一类,是他和他自己感受的关系。

他和山的关系,比如,什么地方可以走马观花,什么地方要留足拍照的时间。

还有他和感受的关系,这个就更复杂了。你作为一个导游,当然要关注这个游客他的体力怎么样了?什么时候安排他吃饭?什么地方要安排他上厕所?这都是导游必须要考虑的地方。

口语表达面对的任务,和这个导游非常像。你必须有两只手,第一只手管理信息交付的效果,他有没有听懂?还有一只手是管理用户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感受,他有没有什么疑惑?这两只手稍有松懈,听众就走神了。

针对这两个不同的任务,管理的办法也是两个。

第一个办法,我称之为叫“指路法”。就是不停地在过程中给用户指出他要注意的信息,就像导游不断地指示用户小心脚下的那道坎。

如果你听过我做的《罗辑思维》节目,我通常有两句口头禅。一句是“你看”,一句是“请注意”。这都不是随意出口的,它分别对应了让用户注意信息的两个级别:我说“你看”的时候,是比较轻的提示;我说“请注意”的时候,是比较重的提醒。

就这样,带着我的听众,指着他们脚下的路,不断管理他们接受信息的重点。

这个状态像什么?像在教室里老师在敲黑板,划重点。也就是说,给用户的信息,是分成两个层次的。一层是交付的知识本身。还有一层,就像视频网站的弹幕一样,是叠加在知识之上的,是不断和用户交流,给他们指出重点。

这是管理信息交付,是站在信息这一端的。那站在听众那一端呢?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管理听众的感受。这就要用到第二个办法,我称之为“代入法”。

什么意思?就是不断将心比心,体会听众此刻的感受。他是不是有什么地方理解有困难?他是不是心中生出了疑问?一旦你判断出这些东西, 就要替听众说出来,然后解答这个问题。

你注意到没有?我刚才就用了这个方法。我说,“代入法”,然后紧接着就跟了一句“什么意思”?因为代入法是一个专有名词,这就是听众感受中的一个小小的坎儿,这个时候说一句“什么意思”?就是替听众发一个问,然后解释。

下面这段话,既是课程的内容本身,也是我给你演示的用法。

说到这儿,你可能心里会想,这不就是在口语中加入一些碎词吗?这很重要吗?

很重要。

口语表达,不是表达者一个人孤独地展示口才。真正高水平的表达,是用你的同理心和听众共振的结果。刚才我们说的“你看”、“请注意”、“什么意思呢” 这些碎词,就是听众理解你要传递信息的路标,是你和听众互动的重要界面。

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个要点:听众的体验管理。

势能营造

下面说第二个要点:信息的势能营造。

前面我讲到一个词,口语表达,是一个体验流。优秀的表达者,可以让听众就像在一条河里面漂流一样,顺流而下。

那怎么把语言组织成一条河流呢?

你想,河流是怎么形成的?上下游之间,也就是任何一段的起点和终点之间,高低不同,就有了落差。有了落差,就有了势能,河流才能流动起来。

对,口语也是这样。 组织任何一层意思,都必须意识到,是在把听众从某个起点推到某个认知的终点。你必须有这个过程。

我自己总结,这种从起点到终点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从事实到概念。

比如下面这段话:

有人把区块链说得神乎其神,如果你听不懂,没关系,你就记住一个词好了,区块链的本质,就是一个“不可更改的数据库”。

你看,这段话的起点是,关于区块链,有很多说法,这是事实,但是我们把它抽象成一个概念,叫“不可更改的数据库”。这才是这段话的终点。这里面就有了信息的落差和势能了。你甚至还能从中听出讲话者的一种心态表达,就是:这个东西很简单,你别听他们说得那么复杂。

第二种从起点到终点的方式,跟第一种正好相反,是从概念到事实。

还是拿区块链来举例子:

有人说,区块链能够打造一个自动信用社会。哎,这个词听起来新鲜啊,什么叫“自动信用社会”呢?信用怎么能自动呢?你听我给你解释。

你看,这段话的起点是一个概念, 叫“自动信用社会”。终点是详细的“解释”,回到现象和事实。

你体会一下,这背后也有一种心态意图,这个心态是:这个东西很牛,你可别把它看简单了。这跟刚才讲的第一种正好相反,情绪上也相反。

还有第三种,叫从已知到未知。

比如下面这段话:

大家都知道,特朗普引起了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你以为他只是为了经济利益吗?没有这么简单,这背后其实还有很深的政治意图。

你看,这段话的起点,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实,然后告诉听众,这不是全部真相,我请你再关注一个你原先不知道的东西。

这种营造势能的方法,背后也有一种心态。那就是炫耀: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来,我告诉你吧。

那第四种营造势能的方法,叫从错误到正确。

比如下面这段话:

你以为得到高研院是一所商学院?错了。创办得到高研院的初衷,是想把各个领域的精英聚到一起,打造一个发掘、整理、分享最新知识的传统。

你看,这段话的起点,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你以为得到高研院是商学院,这是俗知俗见。而终点,是给一个全新的认知和洞察。

刚才我们讲了四种营造语言势能的方法,你可能会觉得很难记。其实不难。

第一种方法,从事实到概念,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往上推的动作。

第二种方法,从概念到事实,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往下沉的动作。

第三种方法,从已知到未知,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往旁边扩的动作。

第四种方法,从错误到正确,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翻转的动作。

上推、下沉、扩张、翻转,背后分别是四种心态意图:这事很简单,这事非常牛,这事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事你想错了。

你发现没有?我们平常在闲聊的时候,一个有表达能力的人,通常就是调用这四种语态、四种心态意图,来唤醒我们对他所说的话的兴趣。

说到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口语表达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严格的自我训练来提高的。

如果你做任何口头语表达,都选择我刚才讲的四个方法中的任何一个,来设计每一段信息的势能。一句话都不随意,一层意思都不苟且,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会突飞猛进。

总结

最后,我们换一个方法来做个总结。

中国外科学的鼻祖裘法祖老先生讲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我们医生就是把病人背过河。病人在我们的肩膀上,脚下是激流,他经常还不相信我,还要在我背上挣扎。我一边要说服他安静、相信我,一边还要看着脚下的河流,背他过河。”

对于一个想训练自己口语表达的人来说,这是一句值得贴在桌前的话。为什么?因为这段话,同样适用于口语表达。

你的听众,不是坐在下面乖乖听讲的小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成年人。对他们讲话,就是为他们服务,就是在背他们过河。

所以,任何一句话出口,你心里都同时要有四个意识:

第一,你要关注脚下的河,也就是你要讲出来的信息本身。哪里该强调,哪里该略过,你要做精准的判断,深一脚浅一脚地蹚着河过去。

第二,你要关注背上的人的感受。他们是人,他们在你的肩膀上,他们会有疑惑,所以你要随时感知他们的心态。主动把它说出来,并且主动回答。

第三,每一步都是从此岸向彼岸靠近,每一步都必须有所推进。你要让听众随时有收获,随时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第四,我们平时走路,是不是每一步前进都是靠往后蹬腿来实现的。只有否定了现在立足的地方,你才能够带着听众来到一个全新的地方。

好,以上就是我这几年做口语表达工作,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我自己亲测有效。

如果你想训练自己的口语能力,不妨在百度百科里任选一个词条,那肯定是书面语写的,然后,你可以试着做一个口语化的改造。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练习。

好,关于口语表达,你还有什么好经验?也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给我们。


创业中思维模型二,演说家思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