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环形状的玫瑰:欧洲黑死病究竟有多可怕?
资料整理:还能更坏吗
排版编辑:超高校级的心理委员
圆环形状的玫瑰,
装满口袋的花束,
灰烬 灰烬,
我们全都要死去。一首流行于黑死病时期的童谣

概述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一章第三条,鼠疫属于甲类传染病且排名第一,故有“一号病”的俗称。鼠疫名中带有鼠字,然而主要的病菌媒介并非是老鼠而是跳蚤。啮齿类动物对鼠疫大多有免疫力,然寄生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则不然。跳蚤会死于鼠疫。
传播
跳蚤吸食啮齿类动物身上的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后,其消化管部分会被一种由繁殖中的病菌与血块混合的东西所阻塞。病蚤就会开始肌肠辘辘而变得饥不择食,以致凡是会移动的生物它几乎都会往上跳吸食血液。但由于肠道被堵住无法消化的关系,病蚤除了无法止饥外,更会在吸血的同时吐出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因而将鼠疫杆菌传播至被吸血的宿主。最后病蚤会迅速地从一个宿主跳到另一个宿主,而这一过程中健康的跳蚤也会染病从而进一步把鼠疫传播开来。在这一过程中碰触感染的动物(尤其老鼠和家兔)的组织,吸入富含病菌的痰与飞沫或不慎接触病患身上伤口的脓液也可以导致感染。
症状
鼠疫有三种
腺鼠疫为最常见的鼠疫类型,受感染者最初反应为跳蚤咬伤部位临近的淋巴腺发炎,经常发生于鼠蹊部,少数发生于腋下或颈部,受感染的淋巴腺发炎、红肿、压痛且可能流脓,通常会有发烧现象。在感染后3—8天会出现倦怠感、寒颤、发烧等现象,亦可能扩散到全身的淋巴腺。未治疗的腺鼠疫其致死率为30-90%。

肺鼠疫可细分为分为两种:先得腺鼠疫经血行蔓延至肺部造成肺炎(次发性肺鼠疫)。或吸入其他肺鼠疫病患的痰与飞沫染病,不慎接触脓液、餐具、口罩唾液飞沫而感染(原发性肺鼠疫)。
原发性肺鼠疫的潜伏期通常为1-4日,但急性患者亦可能至数小时即发病。最初的症状有头痛、双眼充血、咳嗽、以及怠倦感,虽然与普通呼吸道疾病相似。但后期却会恶化为咽炎和颈部淋巴腺炎。
次发性肺鼠疫则可能造成肺炎、纵膈炎或引起胸膜渗液。未经治疗的肺鼠疫即可能在1~6日内死亡,死亡率高达95%。肺鼠疫患者亦可能因病原体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败血性鼠疫鼠疫杆菌经由血液感染全身,皮肤会出现血斑,发高烧,或脸部肿胀,最后全身长满黑斑而死亡。这也是鼠疫被称为黑死病的原因。部分败血性鼠疫患者并没有淋巴肿胀的症状。此类患者从染病至死亡可能不足一天。未经治疗的原发败血性鼠疫及肺鼠疫死亡率接近。

检测,预防与治疗
检测方面
欲快速诊断鼠疫可用显微镜直接检查淋巴腺肿抽出液、痰或脑脊髓液,发现卵圆形、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鼠疫杆菌。利用萤光抗体检验或antigen-capture ELISA较准确,特别是对于散发病例的确认。确定诊断须从淋巴腺肿、血液、脑脊髓液或痰液中培养及辨认出鼠疫杆菌,或抗体效价有4倍的上升或下降,被动血球凝集试验也经常用于诊断。
预防方面
最重要是避免被跳蚤叮咬,以及避免直接接触患者,避免碰触具感染性的组织,最好也不要暴露于肺鼠疫病人活动地区。
若在流行地区,需清除所有有可能带菌的鼠类或跳蚤并施打疫苗。且灭蚤必需要先在灭鼠之前进行,以避免跳蚤跳入其他新宿主继续传染病菌。
来自疫区之轮船或港区仓库须防鼠、灭鼠及灭蚤。
避免接触及处理其死尸,如发现尸体须报告当地卫生当局。
治疗方面
鼠疫患者须尽快接受适当治疗,且在医院被隔离,并接受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治疗之方法及剂量,须依病患临床状况调整,例如病患年龄、病史、健康状况、或过敏反应等等考虑因素。时间为10天或持续治疗至病患退烧后2天;病患病况如有改善,静脉给药方式可考虑改以口服方式;治疗抗生素治疗的使用选择为链霉素和庆大霉素,但四环霉素、氟喹诺酮或氯霉素也是有效。在对药物治疗有满意的反应后,某些病人在第5、6天会呈现自限性的突发性发烧,但是并没有任何其他的症状,可能是该感染原对药物具有抵抗力或是发生其他并发症,此时应立即采取病人的痰检体,再依据检验结果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若发现化脓性淋巴腺肿应予以切开及引流。
鼠疫大流行简史
公元541至542年发生在拜占庭帝国的一场大瘟疫,是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的开端,也是人类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流行病之一。史称查士丁尼大瘟疫。公元541年,帝国南部边陲的埃及或者阿比西尼亚开始有瘟疫流行,随即由船只传播到地中海各地。据普罗柯比的《战记》当中记录,瘟疫全面爆发于公元542年春季,并整整肆虐了4个月。起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但随着病死人数的迅速增加,很快就发展到每天有5000人毙命。甚至有单日达到10000人的情况,埋葬尸体便成了一大难题。各城市便在周边挖掘大坑,用来集中掩埋死者。随后,死者数量迅速增多,直到瘟疫末期,已经没有空余的地方可以埋葬尸体。所有塔楼都被尸体填满,然后再把屋顶封上。瘟疫爆发前的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但在疫情爆发后,所有的丧葬习惯和礼节都被抛诸脑后。城里再也听不到诵唱的挽歌,也看不到出殡的队列。街道一片冷清,可见当时瘟疫的严重程度。查士丁尼大瘟疫的爆发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约1/3人口病死,人口数由约4000万下降到2600万,单是首都君士坦丁堡就已病死了40%居民。

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的影响
瘟疫爆发前,查士丁尼保有大约65万人的庞大军队。但由于鼠疫导致的人口锐减,在查士丁尼去世时,东部边境的军队已不足15万人。战斗力也大不如前,使得帝国的防御力量一落千丈。整个帝国都失去了对外进攻力量。他们不得已放弃已经收复的部分意大利领土,将主要力量用来自保。恢复帝国的全部领土已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则是指从包括欧洲黑死病开始的世界上一系列重大鼠疫疫情,1345–46年,蒙古金帐汗国第十一任可汗札尼别的军队在围攻克里米亚卡法城期间,将军队中鼠疫病死者从城外抛到城内,致使卡法城内的许多士兵和居民染上鼠疫。城内的许多人不得不弃城西逃,越过黑海到达君士坦丁堡,使得黑死病于1347年夏进入欧洲。其中,拜占庭帝国皇帝约翰六世·坎塔库泽努斯13岁的儿子也感染此病丧生。此后,黑死病传播到意大利的西西里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等地,并逐渐蔓延至法国、西班牙诸国、葡萄牙王国、英格兰王国、神圣罗马帝国等欧洲各国。从1347年起,黑死病在四年内导致欧洲7500万-2亿人死亡,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30%-60%。

瘟疫医生的长袍是以多层布料缝制最外层还有涂蜡,厚重密不透风的长袍可以保护医生不会直接碰触到患者,涂蜡的布料也能避免有传染性的跳蚤或患者血液吸附沾染在衣物上。 特殊设计的,面具在眼睛处装有透明玻璃,可以隔绝患者与尸体的组织液、血液或飞沫,前端还有一个像鸟喙的凸起,内填有能散发芳香的物质。这些芳香物质包含龙涎香、蜜蜂花、留兰香叶、樟脑、丁香、鸦片酊、没药、玫瑰花瓣以及苏合香等等。这些物质被认为可以保护医师免受瘴气的侵害(这些填充物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患者喷出的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虽然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鼠疫杆菌。)而木制的拐杖状指示棒则是来检测患者状况,而不必接直接接触患者。同时这种指示棒也用于鞭打病人,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罹患瘟疫是上帝的惩罚,而透过鞭笞可以让病人从原罪中获得救赎。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的影响
鼠疫爆发导致的大规模死亡严重打击了欧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削弱封建与教会势力,间接促成了后来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则起始于1855年清朝咸丰年间的云南,1856年-1873年间,云南回变,但被清军镇压,与此同时早已流行在云南地区鼠疫由前往云南地区平叛的清军带到其他地区。1894年,鼠疫传播到了广州和香港等地,导致大流行。据不完全统计,1894年3月至6月之间广州有约4万人死亡。1894年5月,香港成为疫区,《香港历史图说》等文献记载,香港地区死亡至少2500余人。此后,从19世纪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大陆先后发生过六次较大的鼠疫疫情,波及20多个省(区),发病人数约115万、死亡约100万人。其中较为重大的疫情包括东北大鼠疫、山西鼠疫、察北鼠疫等,在东三省一度出现“全村绝户,重病必死”的情况。时人云:“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同时疫情蔓延到了世界其它地区,例如鼠疫通过蒸汽商船由海上传播到日本、新加坡、台湾以及印度等地,此后又传播到里约热内卢、夏威夷、旧金山、悉尼、开普敦等地。全球至少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爆发了鼠疫疫情。最终导致全球约1200万-1500万人死亡。
第三次鼠疫大爆发的影响
此次鼠疫大流行中,法国科学家亚历山大·耶尔辛于1894年在香港首次成功分离出鼠疫杆菌(后人称“耶尔辛氏菌”);1897年,法国犹太裔微生物学家沃尔德玛·哈夫金发明了人类首剂鼠疫疫苗。此后世界范围内每年因鼠疫死亡人数最低降至约200人。

亚历山大·埃米尔·约翰·耶尔辛,又译叶赫森、耶尔森,瑞士裔法国医生和细菌学家。他是鼠疫杆菌的发现者之一,因此鼠疫杆菌的正式学名以Yersinia pestis(耶尔辛氏菌)命名。耶尔辛出生在瑞士欧博讷,少年时先后于洛桑、德国马尔堡及法国巴黎学医。1886年,他加入路易·巴斯德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研究所,参与研发抗狂犬症血清。1888年,他取得博士学位;同年,他为方便其研究事业而入籍法国。1889年,他加入了新建的巴斯德研究所,与德国医学家罗伯·柯霍合作共同发现了白喉的病原体。1890年,耶尔辛前往法属印度支那,被法兰西火轮船公司雇用为医师,曾参与过奥古斯特·帕维对老挝的探索。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期间,1894年,在法国政府和巴斯德研究所要求下,他前往疫埠香港,调查当地爆发的严重鼠疫。他在坚尼地城一间茅屋中进行研究,发现了导致鼠疫的鼠疫杆菌,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虽然同在香港的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稍早前亦有类似成果,但其样本受到污染因而受到质疑。耶尔辛又首次观察到疫鼠与人类身上有同样的杆菌,借此推测疫症很有可能是从啮齿动物传播给人类的。1895年耶尔辛返回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研究抗鼠疫血清,当年稍后在安南芽庄创建一间小型实验室(1905年成为巴斯德研究院分所),准备血清未来的生产。他曾先后对来自广州、厦门及孟买的血清进行试验,但均无功而返。他随后决定在法属印支落地生根,并积极参与河内印度支那医学院的组建,并且在1902年成为其创校校长。在农业方面,他先后为法属印支引进巴西橡胶树和秘鲁金鸡纳树,当中奎宁更是治疗与预防疟疾一大良方。
1934年,他被任命为巴斯德研究院的荣誉校长,并成为其校董会成员。1943年,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于芽庄的住宅逝世。

沃尔德玛·莫迪凯·沃尔夫·哈夫金1860年3月15日—1930年10月26日。沃尔德玛·哈夫金1860年3月15日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的敖德萨(今乌克兰境内),他父亲亚伦·哈夫金来自是一个犹太商人家庭,而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1883年,哈夫金毕业于敖德萨大学,他提交了动物学方面的毕业论文,并获得自然科学学位。毕业后,他曾在敖德萨动物学博物馆担任助手,还有权使用研究实验室。1888年,因为俄国境内的反犹太政策,他离开了俄国,并在瑞士日内瓦担任短暂教职后,动身前往法国巴黎的巴斯德研究院从事霍乱疫苗研发工作(后加入法国籍)。
1885年,西班牙人詹姆斯.迪南德.刻路阿曾首次为人类接种霍乱疫苗,但其结果不被科学界和同行所接受,甚至有人怀疑他的疫苗杀死的人多于拯救的人。
1892年7月18日,哈夫金在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工作期间,在霍乱疫苗的动物试验成功后转而在自己身上进行了首次人体试验,并向自己体内注射了低浓度的霍乱弧菌。他随后出现发烧,但几天内便完全恢复。此后,他又在三个俄国同事和其他志愿者身上进行了人体试验,获得了相似结果,进而确信他所研发的疫苗是可行的、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测试。1893年,全球第五次霍乱大流行期间,在获得“微生物学之父”路易·巴斯德的肯定后,哈夫金前往印度加尔各答地区开展大规模霍乱疫苗接种,并成功降低了霍乱发病率。直至1895年秋,他记录接种了约42,000人,但因为自己患上了疟疾而不得不返回英国修整。1896年3月,哈夫金重新回到加尔各答,再次接种了超过3万人。
与此同时,第三次鼠疫大流行爆发,哈夫金受到印度孟买省省长邀请,前往协助控制当地的鼠疫疫情。他在当地一所医院内研发出了首支鼠疫疫苗。1897年1月10日,他在自己身上进行了人体试验(注射了10c.c.的疫苗剂量),在高烧后完全恢复。此后,他从当地一所已爆发鼠疫的监狱内招募了志愿者,并在进行了人体试验证明有效后,随即开始了大规模接种。哈夫金的疫苗此后被广为使用。
1902年10月30日,在印度旁遮普邦的马尔科瓦尔,19名接种过哈夫金鼠疫疫苗(53N瓶)的人一周后死于破伤风,但还有88名也接种(非53N瓶)的人则平安无事,此次事故被称为“马尔科瓦尔事故”或“马尔科瓦尔灾难”。所有证据都指向53N瓶受到致命污染。印度政府委员会(英属印度)调查后认为,为加快生产速度,哈夫金改变了疫苗的灭菌程序,使用了加热灭菌而非苯酚灭菌导致的事故——尽管该方法已经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安全使用了两年。1903年,该委员会认为,53N瓶一定是在哈夫金的实验室内被污染而导致了事故,哈夫金作为实验室主任被解雇。
1903年-1907年,马尔科瓦尔接种事故在英国国内、英属印度引发争论和问责,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罗纳德·罗斯、李斯特男爵在内的一些教授认为委员会对哈夫金的指责不合理、有可能是受到他犹太人身份的影响。罗斯认为,破伤风梭菌进入53N瓶的时机不一定是在哈夫金的实验室内,也可能是在之后制造和装瓶过程中,亦可能是由于瓶盖松动或在开瓶期间受到污染。他认为委员会的决定会使得人们得不到有效的鼠疫疫苗接种,数千人可能因此丧命。
1907年11月,哈夫金最终被判定免责,并回到印度担任“加尔各答生物实验室”主任,但依然被限制只能进行理论研究、不能从事试验。
1914年,哈夫金退休,并返回了法国布洛涅-比扬古。与此同时,1897年-1925年间,孟买的实验室寄出了约2600万剂哈夫金的鼠疫疫苗,将鼠疫死亡率降低了50%-85%,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1930年10月26日,哈夫金在瑞士逝世,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