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六卿(19):二卿败亡,减六为四
观前提醒:本文以叙述晋国六卿的变更与其中的矛盾和斗争为主,主要从各卿之间发生的事件中展开,而对于晋国争霸历程以及国君为政举措则不多讨论。由于本人所掌握史料有限,其中所记可能有多处缺漏、错误之处,希望各位斧正。
公元前506年,蔡昭侯受子常(楚令尹)之辱,求救于晋国,士鞅趁机发起18路诸侯会盟昭陵(今河南郾城区东),声言为蔡国伸张正义,合军伐楚。中行寅向蔡昭侯敲诈贿赂,受拒。中行寅恼羞成怒,乃告士鞅:为蔡氏伐楚,无惠于范氏。士鞅考虑到中行氏为范氏世交,若为中行氏所弃,得不偿失。伐楚之举作罢,昭陵之会不了了之,天下诸侯大失所望,风雨飘摇中的晋国的信誉与威严被士鞅最终损毁殆尽。
士鞅执政七年,贪得无厌,利用一切手段压制打击赵鞅,而赵鞅却韬光养晦,在自己的邑地,积极进行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
春秋末年,适当扩大亩制有利于农业和地主经济的发展。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界限,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亩制不及韩、赵、魏的亩制大,而韩、魏的亩制又不及赵的亩制大。
公元前501年士鞅死,谥范献子,六卿如下:

智氏家族在荀跞的带领下结束了自荀罃[yīng]以来,软弱不堪的悲剧,荀跞荣登执政。然而,荀跞依旧是寡言,声势上甚至还不如他的副手赵鞅。
士吉射继承了其父之贪婪,却不具备士鞅把握权势、控制政局的强硬手腕,范氏的危机一步步加深。士吉射全然不顾,与中行寅如一丘之貉,狼狈为奸。
公元前497年,赵鞅差遣邯郸大夫赵午(赵胜之子)去办事,赵午未办成,赵鞅认为赵午不守信,杀死了他,赵午之子赵稷占据邯郸发动叛乱,得到范氏家主士吉射与中行氏家主中行寅的支持。智跞联合魏侈、韩不信奉晋定公之命,帮助赵鞅,反击范氏、中行氏。士吉射与中行寅失败,逃至朝歌。荀跞打算立士皋夷(与范氏的关系不明)继承范氏、宠臣梁婴父(祖先是文公时代的梁益耳,和赵氏属于同宗,和赵鞅也算是同辈)继承中行氏,被赵鞅拒绝,赵鞅乘机彻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晋国的势力,将晋国本来的三军六卿格局,裁减为二军四卿。

公元前493年,荀跞去世,谥智文子,荀申(荀跞之子)继承智氏之位,为下军佐,与赵鞅一起执政。

荀申生卒年不可考,不知何年智瑶继承之,荀申谥智宣子。
公元前475年,赵鞅病逝,谥赵简子,赵鞅废嫡子伯鲁而立庶子赵无恤,智瑶登上了执政宝座。
同年,晋定公去世,其子凿继位,为晋出公。
韩氏经过韩庚(韩庄子)之后,韩虎(韩康子)继位,由于韩不信、韩庚生卒年不可考,不知韩虎何时继承之。魏氏魏侈生卒年也不可考,只知其孙魏驹(魏桓子)继承之,魏侈谥魏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