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通史之陈朝兴亡(第三十八集)学习记录

2023-01-01 17:35 作者:风从心  | 我要投稿

上一集《北周武帝》讲述的是北周武帝字文邕从被当做傀儡扶上帝位,到依靠自己的政治智慧夺回朝政大权,进而兴盛北周,灭掉北齐,统一中国北方的历程及故事。北魏末年,北部边疆的六镇鲜卑族将士造反,高欢和宇文泰从中脱颖而出。不堪忍受权臣高欢控制的北魏末代皇帝拓跋元修出走,投奔了在关中的宇文泰,由此,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北魏又分裂为东、西魏。东魏的高欢于公元550年废除东魏拓跋皇帝自立为帝,国号北齐。公元556年宇文护废掉西魏拓跋皇帝,立宇文泰的儿子为帝,建立了北周。北齐建立后,鲜卑化严重,民族矛盾更加突出;广修佛教造像,国家实力由强转弱。北周在经历了二个皇帝被宇文护立废并杀掉后,第三位皇帝宇文邕有着极强的战略定力,目光长远,深谋远虑,足智多谋,处处忍让宇文护;倡导尊三老,尊儒重教,践行孝道等,使自己的威望不断提升;精心设计,创造时机,一击毙命,杀死宇文护,夺回了朝政大权。在治国上采取兴修水利,解放奴婢、杂役、散户,有步骤稳妥地灭佛等措施,从而使农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军事力量得到增强。在治军上重视军队政治建设,加强了对军队的牢牢控制。在国力、军力极大地增强后,通过二次伐齐灭掉北齐,使自北魏末年分裂了四十三年的中国北方再次统一。当北周武帝宇文邕无论在个人能力还是国家实力上,都足已达到消灭南朝统一全中国时,却天妒英才,于公元578年36岁时英年早逝,将统一全国的机会留给了后来者。否则,北周武帝足可比肩秦皇汉武,永垂青史。

短命陈朝历时三十三年,却留下了许多兴亡故事

公元548年,投奔南梁(萧梁)的东魏叛将,羯族人侯景举兵反叛,统治了南梁48年、85岁的开国皇帝萧衍,在候景之乱中,生生饿死于朝堂之上,掌握国家命脉的江南士族也惨遭屠戮,消亡殆尽。那段时问,江南人口锐减,昔日繁华富庶之地,瞬间成为千里烟绝,白骨成聚的人间地狱。江南,需要一位英雄,能够兴亡继绝,保存文化根脉,救民于水火之中。陈霸先,这位出身于寒门的江南子弟应时而出,他兵出岭南,北伐叛乱,又拒北方大军入侵,终于建立阵氏王朝,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江南重现繁华盛景。

然而,仅仅三十三年后,他的后人陈叔宝在王朝危难之时,竟悠然吟出“王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的亡国之音。陈霸先的英雄之梦,最终凋落在陈后主的莺歌燕舞之中。

陈霸先寒门出身,依托时代背景不懈奋斗

从布衣成为将军,平定侯景叛乱,位列三公

浙江省湖州市是江南的一个小镇,古称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曾有大量的蛮族居住(蛮族原指非中原地区,文化落后的南方部族),属于南方的土著居民。在五溪蛮的后裔中,一位贫穷的少年却有着一个霸气的名字,陈霸先。在故乡里陈霸先的塑像并不戴着王冠,乡亲们更愿意让这位先祖以布衣之相直面世人,但同时又把种种神迹附着在他身上。在塑像的后面有一个亭子,亭子里面有一口井,当地人称这口井为圣井。据研究发现,这口井的井圈不是原件,它原来的井口在现在地面的一米以下,现在的井圈是后来加上去的,原来的井口是用小瓦和条石拼合的。当地民间有很多美丽的传说,说当年陈霸先的母亲在井里打水的时候,突然看到一条小白龙进入她的腹中,然后就有了陈霸先。陈霸先出生之时,井里的水沸腾了,家人舀上井水来给他沐浴。之后人们就把这口井称为圣井。

陈霸先出身于垄亩之中,因为家贫,早年以捕鱼为业,后来做了村官,在乡里任过里正。闲暇时节,陈霸先喜欢涉猎史籍,好读兵书,苦练武艺。家门口的那口井,已经满足不了他的大志,他决心去更广阔的天地闯一闯。不久,陈霸先来到都城建康,从事油库管理,因为聪明伶俐,被任命为南梁皇室宗亲新喻侯萧映的传令官。虽然出身寒微,地位卑下,但他晓习吏事,勤于工作,因而深受萧映的喜爱。萧映调任广州刺史,将陈霸先也一同带上,安排他进入幕僚担任中直兵参军,受命招集士马,成为主管军队的一名武官,由此成为陈霸先命运的重要转折点,此时,陈霸先正值三十多岁的壮年时期。然而,陈霸先要想真正上位,还必须突破一重无形的障碍,那就是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虽然重建了皇权政治制度,少数寒人也能得到皇帝信任,但士庶之别国之章也,门阀制度壁垒森严,豪门大户盘根错节,极力把持政权,所谓“世胃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寒门仍饱受排挤,难有出头之日。

东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萧齐)、南朝梁(萧梁)、南朝陈等六朝的都城都设在建康,这六个朝代也被称为六朝时代,南京也被称为六朝古都。六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特别讲究贵族身份的时代,梁启超甚至说,六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贵族时代,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好的出身,才有可能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在这种氛围之下,像陈霸先这样出身寒族、地位很低的人,想出头是很难的。而陈霸先后来之所以能出头,主要是依托于当时的大历史背景。公元548年侯景叛乱,对江南地区造成的打击非常大,不仅经济遭到破坏,而且很多从东晋以来迁到江南一带的世家大族基本上被毁灭了。陈霸先的真正崛起,就在侯景叛乱中。面对着满目残山剩水,陈霸先率领3000名广东地区兵团,掉师北上,出师勤王,讨伐侯景。期间,他遣使江陵,投到湘东王萧绎,也就是后来的梁元帝门下,取得了北伐的合法性,也是从此刻起,寒门出身的陈霸先开始展翅高飞。

侯景之乱后,活跃在梁朝政治舞台上的有两大权臣,一个是寒门出身的陈霸先,另一个是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太原王氏王僧辩。在二人结成政治同盟之后,陈、王联军势如破竹,不久就攻破建康,剿灭了侯景的叛军。侯景之乱平定后,湘东王萧绎在江陵(荆州)称帝,是为梁元帝。元帝登基后,照例论功行赏,平定侯景之乱以陈霸先功劳居多,但梁元帝仅封陈霸先为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而将王僧辩封为太尉,镇建康。军功卓著的陈霸先虽然已经享有三公之誉,但其实依然被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士庶天隔,在陈霸先的安置问题上,可以看出,以梁元帝为首的梁朝皇室和士族对寒门出身的陈霸先还是充满戒心。

梁元帝江陵焚书是中国文化史上空前浩劫

许多中国历史重要文献由此失传

梁朝最大的矛盾,其实不仅在萧墙之内,而是在国境之外,北方两个虎视耽耽的鲜卑强国北齐和西魏,借助侯景之乱夺取了梁朝大片土地,甚至梁朝一向赖以凭籍的长江天险也有近一半落到了北方敌国的手里,梁朝此时已经危如累卵。

梁武帝的皇亲宗室是分崩离析的,各地的豪强也在观望,侯景之乱中的侯景力量不过是北方中一个大一点的政治集团,但就是这样的一个集团的力量就灭掉了南梁。就综合国力而言,北强南弱是客观现实。

湖北省荆州市是当年梁元帝时代的江陵,一千五百多年前,就在此地,上演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江陵焚书。公元554年,侯景之乱平定后,西魏大军突袭江陵,元帝身陷重围时,焚掉了当时的藏书。

现今的荆州图书馆有四十多万册图书,其中有两万多册古籍藏书,这样的藏书规模在全国来说并不算多,更无法跟大型图书馆相提并论,但在一五百多年前,这里却是整个中国藏书最多的地方,鼎盛时期,古籍藏书就达到十四万卷之多,然而,这些浩瀚书海早已荡然无存。后来历任的荆州图书馆馆长都只能在留存多的古籍中寻找当年曾经的辉煌。当年,梁元帝在江陵把十四万卷藏书毁于一旦。当时的藏书都是非常珍贵的,否则,若留存至今,那现今的荆州可能就是文化大都。

当时梁元帝内心应该是很复杂的,他也不希望把书毁掉,他应该觉得这么多珍爱的东西,不能留给那些蛮夷,就像人在死的时候会把一些最珍贵的东西一块焚掉的心态一样,是对自己的一种悍卫心态。

在江陵陷落之前,梁元帝萧绎烧毁了历年精心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用这些书为自己来殉葬,自谓文武之道,尽今夜矣,史称江陵焚书,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从数量上来说,元帝毁掉了传世书籍的一半,从质量上来说,他所毁的是历代积累起来的精华。梁元帝兵败被俘,被问及焚书原因时辩解道“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江陵焚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图书所经历过的十几次重大灾难当中,最严重的一次。之后直到清朝以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藏书再也没有达到过十四万卷这么多了。

北齐侵扰,南梁灭亡

陈霸先奋起反抗,建立南陈

陈武帝务在廉平,崇尚节俭,在位仅二年

随着江陵焚书,梁朝也随即灰飞烟灭。江陵城破后,梁朝的存亡重任落在了陈霸先与王僧辩二人肩上,身为梁朝重臣,王、陈当然不肯听命于北方强权,他们决定迎立梁元帝的第五子,时年十三岁的萧方智为帝。而此时的北齐,也想在江南培植一个政治代理人,他们选中了在北齐当俘虏的梁武帝的侄子萧渊明。在安徽巢湖,北齐大败王僧辩,并迫使王僧辩答应了让萧渊明在建康称帝的要求,原本就摇摇欲坠的陈王政治联盟,因为王僧辩的变节背叛终于分崩离析。

公元555年,陈霸先从京口(现今镇江)举兵偷袭建康,杀死王僧辩父子,重新立萧方智为梁敬帝,自己督中外诸军事。看到苦心扶植起来的代理人须臾之间就被推翻,北齐政府岂能坐视不管,一场决定南方命运的战争随即展开。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每年夏天的玄武湖,荷叶田田,绿遍了整个湖畔。刚刚进入建康的陈霸先,此时正面临着兵出岭南后最为严峻的考验。北齐为了侵占南朝,组织起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江南的梅雨,遮天蔽日,连绵不绝,齐军官兵都是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阴雨天气,在久攻不下后,士气开始低落,而陈霸先等的就是这一刻。六月十一日,天气转晴,决战的时刻来临了。决战前,陈霸先希望将士们可以饱餐一顿,然而被围困数月的建康城,粮草匮乏,吃饭都困难。然就在此时,陈霸先的侄子阵蒨 (qian)及时送来三千斛米,一千只鸭子,陈霸先大喜,立即命人煮饭烹鸭,又从玄武湖中割来了许多荷叶,以荷叶裹饭,配上几块香喷喷的鸭肉,这就是南京城著名的荷叶饭的来历。将士们吃得痛快淋漓,土气大振,一举歼灭了齐军主力。退至江北的齐军,十万人马只剩下两三万,北齐一蹶不振。陈霸先终于击败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陈霸先将北齐势力赶出长江以南之后,萧梁政权自然非转让给他不可,他打下了江山,也准备坐江山了。公元 557年,五十四岁的陈霸先迫使萧方智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建立了陈朝,定都建康,是为陈武帝,从此,寒族正式上位。年少之时,陈霸先离开家乡,三十多年后,这位寒门之子登基称帝,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成为一国之君后,陈武帝依然不忘寒门本色,提出了“务在廉平”的施政治国理念,突出表达了寒门庶族的政治诉求及其主张,这和南朝士族追求奢靡淫侈之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994年,当陈霸先的后人在故乡重修陈武帝故居时,也遵循了节俭的风尚,整个纪念馆看不出任何奢华。其中纪念馆里最为珍贵的一件文物是,由明代的长兴县令归有光和县丞吴承恩合作的一块碑《圣井铭并叙碑》,他们两个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人们仰慕的,写的是“恭俭勤劳,志度弘远,江左诸帝,号为最贤”十六个字。作为开国之君,陈武帝意志品质顽强,工作作风朴实,在执政期间,他一改皇宫里的奢华,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倡导俭以养德之风,反对奢靡浪费。陈武帝以俭素自率,常膳不过数品,私飨曲宴,皆瓦器蚌盘,肴核庶羞(肴核的意思是肉类和果类食品,庶羞是指多种美味),裁令充足而已,不为虚废,即使后来江南经济复苏,宫中依然衣不重彩,饰无金翠。歌钟女乐,不列于前。那个时期陈朝上下,为政宽简,民力得以恢复,江南一度破碎的山河,生机初现。历史选择了出身寒族的陈霸先,由一个村官成长为将军,受命于危难之际,攘臂于无望之时,最后皇袍加身,收拾起残破的山河,避免了江南遭受更多残酷的战火;同时,几乎以一已之力保护了华夏文化在南方得以继续传承与发展。如果形势就这么发展下去,陈朝是有可能在专注积蓄国力的基础上,变得更为强盛的,但是历史总是被无数偶然事件改变了走向。公元559年六月,在位仅21个月的陈武帝,在建康城中猝然长逝。

在现今南京市江宁区的万安陵,有一种说法称陈武帝死后就葬在这里。在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万安陵是个连当地许多人都不熟悉的景点,这里只留下了两只孤零零的石兽,陈武帝创建的王朝,早已成为过往云烟。但一千五百多年前,那个南朝历史上疆土最小,国力最为孱弱的陈朝,却完全守住了中国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为此后隋唐大一统留下了极多丰厚的遗产。

北齐及侯景这两个集团都是六镇起义兴起的胡化汉人集团,所以说十分落后和残暴,是很黑暗的一种统治。相对北齐的落后,陈霸先能够力抗高齐(高欢创立的北齐,也称高齐),西拒西魏,那当然可以称作为民族英雄。通过陈朝对江南的梳理和治理,特别是他一开始平定江南各地叛乱的过程中,极大地削弱了江南的地方豪强势力,非常有利于随后的隋代对江南的统治。

陈文帝平定内乱,注重农桑,兴修水利

陈朝社会发展,国势强盛

陈霸先打下的江山,百废待兴,他登基两年,就赍志而殁(赍读ji,是怀着,抱着的意思),留下了无尽的遗憾。由于陈霸先儿子不在身边,所以由侄子陈蒨(qian)继位,是为陈文帝。陈文帝是南朝少有的有为之君,他曾追随陈武帝南征北战,对王朝的未来充满忧患意识。他在位期间,先后平定了湘郢王琳、临川周迪、建安陈宝应等地方叛乱,继面封锁巴丘,阻止了北周顺江东进。同时,文帝整治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

现今的浙江省绍兴市鉴湖,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在陈朝时,这里是著名的水利工程。陈文帝执政时期,湖水顺着开凿的长达120公里的水道灌溉千里农田,直到今日,这些河流依然存在。

陈文帝自公元560年到公元566年执政,在位7年。期间,陈朝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国势开始强盛。

陈宣帝二次北伐,意在开疆拓土

然不辨强弱形势,导致陈朝气数将尽

随着陈朝的稳定与强盛,北周开始与陈朝修好,陈朝派遣使者周弘飞尚书来到长安,迎回陈文帝的弟弟阵顼(Xu),也就是后来的陈宣帝。多年的囚禁经历,令陈顼对国破家亡有着切肤之痛,登上帝位后,对王朝兴衰充满着危机感和使命感的陈宣帝便立志北伐,开疆拓土。从战略形势来看,南朝长时间占据的淮南江北,也被北齐掠取,而陈朝西面的荆州、巴蜀又被北周夺得,没有战略纵深,成为陈朝国防的最大弱点。

公元573年,陈朝十万大军渡过长江,征伐北齐。北伐军风行电扫,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便将淮南的大片土地重新收复。但在形势大好的时候,陈宣帝却突然命令部队停止北伐,原因是陈朝的国力孱弱,北伐透支了刚刚恢复生机的王朝。而趁着北齐、陈朝互相牵制,渔翁得利的北周开始了破冰之旅,一举歼灭已被陈朝军队击垮的北齐,于公元577年,北周统一了北方。北方的统一,使陈朝面临着一个更加强大的对手,而不甘心坐视北方日盛却又未能判明形势的陈宣帝,在这个时候决定第二次北伐,但这一次,陈宣帝遭受了重大打击,徐州之战几乎使陈军全军覆没。

陈宣帝第二次北伐前,没有准确地估计当时南北的形势,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当时统一北方后的北周更加占据明显优势的实力对比,同时,还怀有第一次北伐顺利取得胜利的骄傲情绪,从而导致第二次北伐残败,也使得原来就不强大的国力遭受重挫,难以恢复。所以第二次北伐的失败,带给陈朝的就是气数将尽。

公元582年,充满忧患意识,志在荡清四海、包吞八荒的陈宣帝在再三叮嘱后人要“文武内外,俱罄心力,当官奉职,务在协和”之后,撤手西去,陈王朝在建立二十五年之后,交到了陈叔宝手中。

陈叔宝醉心诗词歌赋,文学成就世人景仰

陈后主治国心不在焉又不辨忠奸,加速陈朝灭亡

陈叔宝就是著名的陈后主,他所作的《梅花落》:

春砌落芳梅,飘零上凤台。

拂妆疑粉散,逐溜似萍开。

映日花光动,迎风香气来。

佳人早插髻,试立且裴徊。

陈叔宝的身份是皇帝,他的责任是治国兴邦,但他对这样的责任并不怎么在意。面对旖旎的江南,陈后主更愿意做一个诗人,吟诗而唱。陈后主自小命运多舛,两岁时江陵城陷,他和父母一同被西魏掳走,直到公元562年,在他9岁时才回到江南,被立为安成王世子。陈叔宝蒙难之时,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娃娃,等到初识世事时,已成为安成王世子,尽享荣华富贵。陈叔宝不像父亲陈顼那样在坎坷之中,知宗庙之负重,识王业之艰难,唐朝魏征说陈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知稼穑艰难,大体是不错的。陈朝内忧外患,已经风雨飘摇。陈后主在刚刚即位时也曾初惧阽危(dian,面临危险),屡有哀矜(怜悯的意思)之诏。在他的即位诏书中,有这样的话“无由自安拱默,敢忘康济”,意思是不能贪图安逸,无所事事,不敢忘怀治理国家。如果陈后主能像他即位宣言那样充满忧患意识,励精图治,或许还能暂且维持住半壁江山,但偏偏陈叔宝是一个胸无大志,乐于苟安的皇帝。

十里秦淮,文采风流,甲于海内,在这条河流经的建康城里,一国之君陈叔宝更是雅好文学,尤其擅长宫体诗。宫体诗的题材以吟风弄月,艳情押邪居多,风格轻浮绮艳,纤巧秾丽。陈叔宝当太子的时候,在东宫之中,便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文学集团。在他手下的陈暄、孔范、江总、王瑗等十余人,不遵礼节,行事放肆,号称十狎客。陈叔宝即位后,这个文学集团有了皇权的庇护,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被称为文宗,死后被陈后主尊为词宗的徐陵,更是其中的翘楚。为了迎合陈后主的好尚,徐陵特地编纂了一部专供宫中女性吟咏的诗集《玉台新咏》。《玉台新咏》在文学史上一直有着较高的地位,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第三部诗歌总集。

《玉台新咏》里面收入了大量的宫体诗,收录了像《孔雀东南飞》这样歌颂女性,反抗封建压迫和封建礼教的好作品,但是它的审美趣味,可以说是有些俗甚至于俗不可耐。宫体诗关心是女性的美貌、身体,还有床第之欢,可以说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作为君主,陈后主把当年即位时的政治宣言抛却脑后,不但不居安思危,反而沉湎于自己喜爱的文学,整日不理朝政,忙着与文学侍臣游宴后庭。自此,陈朝国政颓废,纲纪不立,君臣一起沉溺于妩媚的江南文化,终日做着粉红色的梦。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东汉刘秀的宠妃叫阴丽华),就是这样的美人。史书记载她发长七尺,鬒(zhen)黑如漆,光可照人,举止娴雅,容色端丽,每瞻视顾盼,光采溢目,照映左右。在阁上梳妆时,面临轩槛,宫中望之若神仙。在当太子的时候,陈叔宝就和张丽华两情缱绻(qian,quan),在当年陈宣帝刚刚去世,陈后主被想要取而代之的亲弟弟陈叔坚砍伤的养伤期间,摒去诸姬,独留张贵妃随侍,加之张贵妃记忆力极强,许多奏章能过目不忘,所以陈后主对张丽华极为宠爱。陈后主对张贵妃以及其他妃嫔的宠爱,体现在历史上著名的三阁之中。自陈武帝开国以来,内庭陈设都很简朴,但这一切在陈后主这里已发生了改变。陈后主继位的第二年,便大兴土木,穷土木之奇,极人工之巧,修建了临春阁、结绮阁、望仙阁,中间以复道相通,每座阁楼高数十丈,广数十间,门窗、壁带、挂媚、栏杆都是擅香木质,并以金玉珠翠装饰阁内所设的宝床、宝帐,瑰奇珍丽,近古所未有。每每微风徐来,香闻数里,朝日初照,光映后庭。

“江南多佳丽,三阁新落成”陈后主为此赋诗《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诗句脱俗,令后人赞叹,但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却成为著名的亡国之音。东南妩媚,雌了男儿,随着江南文化的精致成熟,自然的山水成了人文山水,长江天堑也变得温柔妩媚起来。

而此时北方的北周已被隋朝取代,立志再造统一的隋炀帝扬坚已经剑指江南。除了不守君道,沉湎文学,奢侈腐化,放纵寻欢以外,陈后主在政治上也表现的昏庸,所用非人。公元586年,三十四岁的陈叔宝颁发了一道诏书,要仿效上古先贤唐尧夏禹,置谏鼓、听臣言。面对隋朝的大兵压境,陈国大将任忠上书进谏“现在的官场,公然行贿,小人内外勾结,已经乱了朝纲,违背了法典,倘若边境有战事,我们的大业就要毁于一旦了”。孔范是陈后主的押客(陪伴权贵游乐的人),因文章艳丽而被宠幸,官职都官尚书,他竟然训斥任忠说“我们有长江天险,边关战事,何足挂齿,你们边关将帅不过是匹夫之勇,哪里比得上我深谋远虑”。陈后主听了这样的话,当即黜夺任忠兵权。此后,只要陈朝将帅稍有过失,陈后主就会下诏夺去这些将领的兵权,转而分配给文官,最终导致了陈朝文武解体。陈后主任用的小人有施文庆、沈客卿和孔范等人,他们大多好文学,能属文,于五言、七言优善。如果只是一帮文人饮酒作赋,那对王朝也并没有太大的祸害,毕竟文不误国,但陈后主身边的很多文人自取身荣,不存国计,在治理国家、稳定边疆等关系国运的大事上和陈后主一样,没有任何韬略可言。

公元588年冬,隋朝八路大军从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同时向南朝发动了全线攻击。大兵压境之时,陈后主依然纵酒行歌,以为可以凭籍长江天险御敌于国门之外。然而虎踞龙盘何处是,滚滚长江终究挡不住隋炀帝的铁蹄,粉饰太平掩不住虚弱的本质,人造盛世更挽不回亡国的命运。公元589年正月城破国亡。陈后主粉红色的梦,终于在没有任何大决战的情况下凋零在妩媚的江南。

在南京鸡鸣寺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口水井,和陈武帝的那口圣井一样,这口井也有一个名字叫胭脂井,而且这口井的名气甚至比圣井的名气更大。

亡国之夜,陈后主带着两个心爱的贵妃,张丽华、孔贵妃跳进去,苟且偷生,准备躲过这一场劫难。当时随行的大臣纷纷劝阻,要陈后主不要这么做,这样会有失国体;苟且偷生,容易被后人诟病;都纷纷劝陈后主干脆衣冠正坐,面对隋军的进犯。但是陈后主惊慌之下,完全不听臣下的劝阻。当时有的臣子为了劝说陈后主别这么做,甚至于把身体趴在井口上,阻止陈后主进入水井之内,但是陈后主执意不听,带着他的两个贵妃就下到井底去了。

现在的这口井并不是当年的那口古井,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把史实和传说附会到眼前的这口井上。亡国之夜,陈后主忘了一国之君的威仪,竟没忘了心爱的嫔妃,如果仅仅是才子佳人,这一段生死经历或许被传颂成一段佳话,但做为一个皇帝,陈后主在国破之际,贪苟且,失威严,却是他被历史最为诟病的。而且闹剧在他躲进井里之后还没结束,当天晚上就被发现了,和他的两个妃子被隋兵用绳子捞了上来。

当时一根绳子上拽着三个人,所以隋兵觉得很重,当拽出来时,他的两个妃子非常惊慌失措,身上沾满了很多的胭脂层,落在水井的井栏上,所以这口水井后来就得名胭脂井。实际上红色是石英石的石脉造成的。

当年,陈霸先出生之时,长兴的古井井水沸腾,等陈朝大业已成,那口井被尊为圣井。三十三年后,曾经的王朝便已经走到了尽头,陈后主更是遁入古井,耻辱加身,他藏身的这口古井,除了胭脂井的称谓之外,南京人还称之为辱井。

陈后主陈叔宝,我们可以说是爱情的圣人,从文笔的感人程度来看,他在中国历史上、文学史上,应该有一定的地位,我们不能说他是个暴君,但他真的是一个荒主。陈后主去世的时候,隋朝给他的谥号是炀(yang),和后来隋炀帝扬广的炀字相同。炀就是荒怠政务,一天到晚吃喝玩乐的意思,是个恶谥。

亡了国的陈后主,在陈朝灭亡16年后,因疾善终,时年五十二岁(亡国时才36岁)。然而至死,他也没能再回建康,他曾经的都城建康己经在陈朝灭亡后被隋军夷为平地,南京城内,如今只留下了大约三百多平米的南朝遗迹。

南京城里看不到多少陈朝的东西,但是这种看不到反而是一种虚景藏情。陈朝三十三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来的东西很多,历史不一定非要像唐朝、汉朝、明朝、清朝那么长,也有短历史的,在很短的时间段里把很多事反映了出来。陈朝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典型的王朝。


中国通史之陈朝兴亡(第三十八集)学习记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