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2023-06-08 18:20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三十七) ​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邢昺疏:“季氏”至“内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鲁国卿大夫季康子一意要出兵讨伐颛臾这件事。说“季氏将伐颛臾”,颛臾,伏羲的后裔,风姓国,原本是鲁国的附属国,如今季康子看中这片国土,谋划出兵灭颛臾,将国土占为己有。说“冉有、季氏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冉有、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他们向孔子说这件事,说季康子正在谋划出兵讨伐颛臾。说“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无乃,是乃的意思。尔,你的意思。二子一起来向孔子说这件事,因为冉求是季康子的家宰,为季康子聚敛权财,所以孔子怀疑冉有这次来的目的。夫子回答说“出兵讨伐颛臾这件事,是你的主意吗?”与,疑问句。说“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夫子说,颛臾是先王所封的,他是一个有自主权的国家的君王,先王让颛臾主管蒙山祭祀。蒙山位置在东边,所以说东蒙。说“且在邦域之中矣”,鲁国的国土是方圆七百里,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位置在鲁国国土里。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夫子说颛臾本来就是鲁国,是鲁国的臣子,至于要出兵讨伐,并灭了他们?说“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夫子,指季康子。冉有将所有的事推到季康子身上,所以他对孔子说“是季康子要讨伐的,我二人没有这样的想法。”说”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周任,古时候一位优秀的史官。夫子看见冉有将所有事推到季康子身上,所以直接叫他的名字,引用周任的话来谴责他。夫子说作为臣子的,应该精心尽力,在自己所任的职位上尽责,让自己配得上那个位子,若无法担当的话就要自行退让。 ​  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相,指辅相。焉,何的意思。夫子说你是一位辅相,如果主子有跌倒的危险,你应当及时去扶持,防止颠踬。要是你做不到,你凭什么当人家的辅相?说“且尔言过矣”,尔,你的意思。你现在是季康子的辅相,却把所有的是推到季康子身上,你这样的说法有问题啊。说“虎兕出於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是一句譬喻,说辅相的责任。柙,槛的意思。椟,匮的意思。虎、兕都属于猛兽,应该设置围栏限制它们。龟、玉都是宝物,所以将它们藏在箱子里。如果不小心让虎、兕离开围栏,或者将龟、玉损毁在箱子里,这些都是谁的过失?夫子说这都是负责管理的人的过失。用来比喻你的君王出现偏差,就是辅相的过失。说“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句是冉有自己说为何讨伐颛臾的想法。固,指城郭坚固,兵强将勇。费,季康子所治理的城市。冉有说现在颛臾城郭坚固,兵强将勇,而且位置靠近费邑,要是现在不去讨伐他们,并取而代之的话,将来必定成为季氏子孙的祸患。说“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子听了冉有说讨伐颛臾的想法后,又再次叫冉有的名字谴责他,按照你刚才的那通说法,正是君子所厌恶的。你避开你们求取他人利益的狼子野心,而找来其他的理由进行辩解,这真的很让人厌恶。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是孔子又对冉有说正确的治理方法,说明自己谴责他的说法不是臆说,所以说“丘也闻。”国,指诸侯国。家,指卿大夫。夫子说诸侯的卿大夫,没权利计较土地以及所治理的人民多少,他所担心的应该是政理不均平。说“不患贫而患不安”,夫子说不应该担心国家贫困,而应该担心不能让人民有个安定的环境,人民安定了,国家自然就会富裕起来。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进一步说道理,说如果政教均平,国家不可能贫困,上下合同,担忧自然就少了。小大安宁,哪有什么危险。按照之前说的,这里应该说“均无寡,安无贫。”但在这里却是说“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讲孔子希望见到政教均平,上下和睦,国富民强,社稷也就不会出现什么危险,所以孔子这样说。说“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夫子说要是政教能均平和安,如此,远方若还有不服从的人,我们应该修文德,使远方的人慕其德化而来。要是远方的人来了,加以恩惠留下他们。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指冉有、季路作为季康子的辅相。说“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你们不修文德。说“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人民有异心称为分,希望离开自己的国家称为崩,不可能聚在一起称为离析。夫子说国内的人民你们没有给予恩惠进行安抚,导致自己国家的人民生有异心,民心不能聚在一处,国家不可能坚固。说“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指谋划讨伐颛臾这件事。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指屏墙。萧又称肃,指君臣相见之礼,到屏墙前要严肃恭敬,因而称为萧墙。孔子是圣人,他有先见之明。他见到季康子的家臣在政治上不受节制,将来必定成为季氏的祸患,因为冉有说将来颛臾会成为季氏子孙的祸患,所以说依我看季氏子孙的祸患不是远方的颛臾,而是近在萧墙的这些家臣。后来季氏的家臣阳虎,果然囚禁了季桓子。   何晏注:篇幅太长,省略。 ​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邢昺疏:这一段讨论天下有道、无道,有道、无道的礼乐以及出兵讨伐理由不同,还说这世界已经衰失了。说“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成功成为天子后,开始制定礼,以及制定乐,成立司马之官,掌管九伐之法(九伐之法:按《周礼·夏官·大司马》:“以九伐之灋正邦国:冯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诸侯不能制定礼乐,在天子赐予弓矢以后,可以代天子讨伐其他诸侯。夫子意思是说,当天下有道时,礼乐征伐都出自于天子。说“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讲天子的势力衰落,诸侯犯上越礼,他们自己有自己制定的礼乐,自行出兵讨伐其他的诸侯国。说“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希,少的意思。夫子说政治由诸侯主导,不超过十世(隐公名息姑,伯禽七世孙,惠公弗皇子,声子所生,平王四十九年即位。是王室微弱,政在诸侯,始于隐公。隐公卒,弟桓公允立。卒,子庄公同立。卒,子闵公开立。卒,兄僖公申立。卒,子文公兴立。卒,子宣公倭立。卒,子成公黑肱立。卒,子襄公午立。卒,子昭公裯立。是为十世也),诸侯将失去国土,这种情况不失国土的诸侯很少。比如鲁昭公逃出鲁国到齐国。说“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夫子说政治由卿大夫主导,不超过五世(文子、武子、悼子、平子、桓子为五世),将失去他的权势地位,这种情况不失权势地位的卿大夫很少,比如鲁国的大夫季桓子被阳虎囚禁。说“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陪,重的意思,指家臣。卿大夫原本是诸侯的臣子,他的家臣称为陪臣。夫子说陪臣掌握权力执行国家政治,不超过三世,陪臣将失去它的权力,这种情况不失去权力的陪臣很少,比如阳虎三年后逃到齐国。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政命以及制定礼乐原本就应该由君王制定。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议,指诽谤、讥讽。夫子说天下有道,君王会仔细考虑人民的建言并接受人民好的建言,那么他的人民便不会讥讽议论他。 何晏注:“孔曰”至“不议”(《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希,少也。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平王东迁,周始微弱。诸侯自作礼乐,专行征伐,始於隐公。至昭公十世失政,死於乾侯矣。”)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平王东迁。”按照《周本纪》说“幽王爱褒姒,褒姒生的儿子叫伯服,幽王想废掉太子。太子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是幽王的王后。后来幽王得到褒姒,非常宠爱,就想废掉申后,并把太子宜臼也一块儿干掉,让褒姒当王后,伯服做太子。幽王废后去太子的行为,申侯大怒,联合缯、西夷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来救。诸侯们没出兵拯救。申侯把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俘虏了褒姒,拿走周幽王的全部财宝。”(篇幅太长,以下部分注解省略) ​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邢昺疏:“孔子”至“微矣”。注释说:这一段是讲鲁国王室势力微弱,卿大夫主持政治。说“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指卿大夫在主持政治,从鲁宣公开始,封官受爵已经不是君王在做的事。说从此时到鲁定公,所以称为五世。说“政逮於此于大夫四世矣”逮,及的意思,夫子说君王的政令由卿大夫来拟定发布,到现在已经是四世了。指文子、武子、悼子、平子。说“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三桓指仲孙、叔孙、季孙。这三位都是桓公的卿大夫,所以称为三桓。仲孙氏改姓氏为孟氏。因为礼乐以及出兵征讨这些事都是由卿大夫决定,差不多也就到五世。所以三桓子孙到鲁哀公时,势力也都衰微了。 何晏注:“郑曰”至“世矣”(《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郑曰:“言此之时,鲁定公之初。鲁自东门襄仲杀文公之子赤而立宣公,于是政在大夫,爵禄不从君出,至定公为五世矣。”)注释说:说“鲁自东门襄仲杀文公之子赤而立宣公”在《左传·文公·文公十八年》里说“鲁文公的第二个妃子敬嬴生了宣公。敬嬴受到宠爱,而私下结交襄仲。宣公年长,敬嬴把他嘱托给襄仲。襄仲要立他为国君,仲叔不同意,仲叔进见齐惠公。请求不要立宣公为国君。齐惠公新即位,想要亲近鲁国,同意了仲叔的请求。冬季,十月,襄仲杀死了太子恶和他的弟弟视,拥立宣公为国君。”在《公羊传》里是说“子赤襄仲居东门,故曰东门襄仲”。说“至定公为五世矣”,指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 何晏注:“孔曰:文子、武子、悼子、平子”(《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出自《左传》和《世家》。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邢昺疏:“孔子”至“损矣”。注释说:这一段是劝诫人交朋友要有所选择。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和人交朋友,有些朋友对自己有帮助,有些朋友会损害到自己,帮助自己的朋友和损害自己的朋友,各自有三种分类。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直,指正直的朋友。谅,指讲诚信的朋友。多闻,指博学的朋友。如果你与这三种人成为朋友,那么他们对你非常有帮助。说“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便辟,指与为了自身利益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善柔,指外表和善,总是表现出一幅和颜悦色掩盖自己内心想法的人交朋友。便,善于比较分辨,指善于比较分辨的佞夫交朋友。和这三种人成为朋友,只能损害你自己。 ​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邢昺疏:“孔子”至“损矣”。注释说:这一段是讲人的快乐也分三种损害自己和帮助自己。说“乐节礼乐”,指人的行为举止,节制在礼乐范围内。说“乐道人之善”,指赞美他人的善行。说“乐多贤友”,被很多贤人当成朋友。夫子说这三样,对自己有帮助。说“乐骄乐”,以为自己身份高贵而不约束自己。说“乐佚游”,指喜欢四处游荡,行为不符合礼数。说“乐宴乐”,过分沉迷于酒色。夫子说这三样,会损害自己。 何晏注:“沈荒淫渎”(《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说沈,在《书·微子》中说“沈酗于酒”,说人因为酒而乱了本性,就如沉入水中,所以酗酒为沈。荒,废的意思。指因为有所喜好而耽误了自己职位内的政事。在《书》中说“酒荒于厥邑”、“内作色荒,外作禽荒。”这两句是形容淫,警戒这是过失。说酗酒的过失最严重。渎,为人善妒忌而且傲慢,说根本没有礼节而言。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邢昺疏:“孔子”至“之瞽”。注释说:这一段劝诫人不要卑贱地去侍奉比自己地位尊贵的人,对自己说出的言语,必须通过思考并谨慎说出。说“侍于君子有三愆”,愆,过的意思。夫子说地位卑微在侍奉地位尊贵的人时,有三种过失。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指君子说事情时,当还没轮到自己表达的时候,就抢着发言,这是躁动不安静。说“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指该此君子发言的时候,却沉默不语,这是隐匿不说实情。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指没有眼睛的人。夫子说没观察人脸色而贸然发言而冒犯他人,这就如没眼睛的盲人一般。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