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穴鼎立心胸安
1.说话时总觉得舌根发硬,去检查却没有发现舌头上有什么病。
2.睡眠不好,夜里老觉得心里憋闷,总想把窗户打开透透气。
3.心里经常阵阵地发冷(心寒、气虚)、疲惫、胆小、心里担不住事、悲观、健忘。
4.舌头发红,口中少津,两手心、脚心莫名发热,焦虑不安,一点小原因就突然着急。
以上症状如果不注意去找原因的话,发展下去就是西医所说的心房颤、心脏间歇、心脏停跳、心肌缺血、心瓣膜关闭不全、高血脂,所以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以上有关症状都大都可归结于一种叫作“瘀血”又叫“坏血”的致病因素,它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幕后黑手。也许这么说有人会奇怪,瘀血大家都见过啊,皮下有点青紫,不小心碰到,皮青了一片,用西医的话说就是毛细血管破裂导致的。其实这和中医里面说的瘀血是两码事,中医说的既包括人身上看得到的青紫瘀斑,还包括看不到的“离经之血”。
那什么是“离经之血”呢?中医认为,血是运行在经络里面的,并通过经络到达身体的各个部分,但是如果血离经叛道,跑到了经络的外面,就不但不能滋养我们的身体,还会破坏器官的正常工作,所以中医认为,“离经之血”就是走上了邪路的“坏血”。
瘀血是怎么形成的?是怎么“离经叛道”的呢?中医里面有句话叫“久病必瘀”,就是说病邪肆虐在人体的时间长了,体内必定有瘀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坏血连累了身体的各个脏腑,让正常的气血津液变得不足,这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气。气属阳,主动,有率领推动血液运行全身的作用,有病的人活动能力差,为什么,这就是气不足了,气虚的表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对血主要有两方面的
作用:统血和行血)将帅统驭也是门艺术,讲究恩威并施,一方面统血,另一方面行血,统血就是气控制着血在脉内运行,行血就是气推动血在脉里面运行。气虚的时候就推不动血,控制不住血,这时血就要溢出脉外,叛变形成瘀血;推动无力了血越行越慢,最后在脉内淤积,也会形成瘀血。
热血沸腾后也会造成瘀血。热会消耗血内的水分,血变稠了,乱哄哄地挤在同一条路上,当然就会走得慢了,大家你挤我、我挤你,最后就堆积形成瘀血。又好比浇水一样,渠里面流的是水就能浇庄稼,如果变成插筷不倒的粥了,那还怎么在渠里面流动?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身上有瘀血呢?如果身上常有很多地方不对。如疼痛、闷痛,而且位置比较固定,夜里还会加重;手臂或其他地方起了肿块,上面色泽暗红;还有脸色紫暗,口唇和指甲颜色青紫:舌头颜色发暗发紫,或者舌面上有瘀斑、瘀点,舌底的静脉曲张变粗变紫暗。如果是这样,严重点就可能是动脉硬化冠心病之类了。
至于瘀血怎么会让人舌根发硬,睡眠不好,憋闷,这就要探究一下瘀血与心舌的关系了。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也就是说心主管血液的运行,那么反过来说,血的运行出现问题了,也会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心藏神”,也就是说神藏在心的房子里,心的经络上有瘀血,那么心的各种功能都会受到影响,神就要从心房里溜出来,所以人会睡眠不好。
“舌为心之苗”,这么说就可以了解舌头和心的关系了,它是从心上发出来的一棵苗,心就是舌的“根”,根有什么问题,当然会在苗上反映出来。瘀血阻到心脉了,舌头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滋润,当然会觉得舌根发硬。
那人为什么会夜里憋闷呢?因为,血在人体内的运行有个特点,就是“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和水是一样的,冬天温度低水就结冰,就不流动了,血也是一样的。本来有瘀血,白天温度高,人的阳气也比较活跃,所以还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到了晚上,气温低了,人的阳气也消了,阴气比较盛,所以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推动血液,尤其是晚上11点到凌晨3点的时候,阴气最盛,瘀阻心络,很多心脏不好的朋友容易在这个时间犯病,就是这个原因。
这时感觉发闷、想透气,并不是呼吸道的问题,而是心脏本身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胸闷,血为气之母,母亲出问题了,没法照顾孩子,孩子就会营养不良,也就是气不足了。看看舌头的话,肯定会发现舌底的静脉变粗,颜色变暗。
这些症状其实只是我们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及时预防的话就会很快改善,但如果不管不问,瘀血就会总动员,越积越多。结果心血管不畅、心律不齐等等都来了,等到多个血管都堵塞,那时再救恐怕也来不及了。
因此,发现自身有本节开始所说的症状时,就要注意活血祛瘀,而这时要采用身体自有的三个特效大穴:内关、心俞、膈俞。
经络腧穴里面有个“四总穴歌”,说的是这3个重要穴位的“管辖范围”,其中有一句叫作“心胸取内关”,就是说只要是心脏的、心胸部的所有病症,用上内关准没错。让我们来看一下它的作用:宁心安神、宽胸理气、降逆止呕。这几个作用我们要充分理解一下,宁心安神其实应该理解为“宁心→安神”,因为心藏
神嘛。心安宁了自然能守住神;宽胸理气和降逆止呕则刚好反过来:理气→宽胸,理气→气顺→降逆气→止呕。对有心血管毛病的人来说,它有一个作用非常关键,那就是双向调节心率:心动过缓的可以调上去,心动过速的可以降下来。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要穴,每天晚上7~9点用拇指按揉效果最好,两侧都要按,按下去要有酸胀或疼的感觉才行。每次按的时候要一按一放:按下去持续半分钟,然后松开,再重复。每次最少3分钟,每天不拘次数。
有些人去爬山,还没有爬多久就感觉心跳太快,必须停下来歇会儿。可以每天按揉内关200次,过了10天后再去爬山,以前那种感觉竟然没了。原来按揉内关可以增加心脏的无氧代谢能力,增强心脏的泵血功能。
它的位置比较好找,就在手腕后面两指,前臂的正中央。按下去时可以感觉到下面有两条大筋,内关就在两条大筋之间。另一个大穴是心俞,它在后背上,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是心脏之气通向足太阳膀胱经的要害之穴,是把瘀血排向膀胱经的必经之路,和其他背俞穴一样,它可很好地调节脏腑功能具有宁心安神、通调气血的作用。
心俞刺激时用拔罐比较好,因为火罐具有温的作用,可以加大活血的力量。每天晚上9点左右的时候,两侧穴位同时进行。年龄大的人拔罐的力量要小一些,时间稍微短一些,每次10分钟即可,拔完后在穴位上按揉2分钟左右,以巩固效果。心俞在脊柱旁开15寸的直线上(脊柱和肩胛骨内侧的中点),平对第5胸椎,也就是肩胛骨下角向上四横指。
膈俞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穴位,因为它里面对应的是膈肌而不是一个内脏。但是它的活血作用却非常好,经常作为主穴和其他穴位一起并肩作战治疗各种血病,血瘀、血热都可以向它求助。
它的刺激方法和心俞一样,每天和心俞同时拔罐10分钟,两侧穴位同时进行,起罐之后按揉两分钟。
它也在足太阳膀胱经上面,脊柱旁开1.5寸的直线上,平对第七胸椎,也就是肩胛骨下角和脊柱的中点。
关于心病的治疗,《内经》也有提及:“病在心,愈于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夏季属火,调理不当,容易埋下心病的隐患,火最怕水,冬季属水,所以冬季心病容易恶化,这样就能解释心脏病冬季突发较多之谜了:长夏就是夏秋相接的时候,相当于节气里的小暑大暑和立秋,五行属土,防洪抗涝要修土堤,可见克制水的武器首推土,水被制服了,即将熄灭的火就可以重现生机了。所以防心病要注意夏季保养,治心病要赶在长夏,又心病最怕过冬。
饮食方面,宜酸戒咸。酸合肝木,正是心火的“母亲”,“母亲”强了,靠山硬了,自然不怕欺负;咸合肾水,吃咸太多那可是给敌人运送粮草,有百害而无一益!这跟西医也是相合的,按西医的说法,酸能软化血管,缓解动脉硬化,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之良友;咸能升高血压,加重肾脏负担,是心脑血管病患者之大敌!
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收藏、转发给身边更多的朋友。关注我,每天一点中医养生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