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理类型》中「外倾型」的“自我毁灭”:意识态度与无意识态度【心委书摘】

2023-09-06 15:08 作者:超高校级的心理委员  | 我要投稿

亲爱的心友们,大家好,我是心委。

在上一期,我们简要的介绍了一下内倾型与外倾型的差异,提出内倾型更难从外界客体获取能量,而外倾型则容易表现出对外界客体的过分依赖。

为了更加全面的让大家理解后面的各种外倾功能Te、Fe、Se、Ne,我们需要先把外倾型的动机倾向,以及容易造成的“自我毁灭”讲清楚,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简要概括:外倾型的意识态度会把注意力放在客体上,但可能牺牲主体,引起他们无意识态度的报复性补偿。

意识态度

意识态度,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有意识的态度(意识可以理解为我们的自由意志)

对比内倾和外倾,我们会发现,外倾型的观念或活动,总是直接与外界交互。而内倾型则与外界隔了层东西。

前者定向于客观事件,后者的观点介于他自己与客观事实之间。那么,当对客体和客观事实的倾向性占据绝对优势……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倾型态度。

外倾型或是被外界的感性认知所吸引(Se或Ne),亦或是将外界的价值标准奉为圭臬(Te或Fe)。不难看出,外倾型为贯彻这种态度,需要为“适应外界环境”付出一定的、甚至是相当大的努力。

与内倾型以自己的主观态度为出发点不同,外倾型更信赖外界,这导致他们容易让自己的主观态度也随着外界而调整。

价值扮演的角色在他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他所有的意识都朝向外部世界。当然,这么做是他的愿望。

由此观之,外倾型会有意识地去接纳、迎合外界,被外界吸引的同时,容易将能量过分消耗到外界。这种态度认为“客观事件具有无穷的魅力”,从而从中汲取能量,形成自己的主观内容。

然而,外部世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有一些反常情况的。

他显示出的客观因素的严格规定性总是将生活一般条件的全部理想和完全的适应包含在内,尽管实际情形并不是这样的……客观条件可能既是短暂的又有着局部的反常性。

我个人的理解是,外倾型的整体态度,是“取之于外界,用之于外界”。外倾型从固定的外界环境中形成的观念,会习惯性地将它们用于外界,既希望自己能够适应环境,又希望形成一套稳定的准则。但现实的“局部反常性”让他们感觉矛盾,这种矛盾对于外倾型而言无疑是可怕的。

为了与他的环境保持一致,他必须依据声明的普遍有效原则让自己一直处于反常状态中。个体即使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茁壮成长,不过,一旦他与他的整个环境一起突破了生命的普遍规律时,他就必然毁灭。

当然,抛开这种局部反常带来的矛盾感,外倾型也容易在为“适应客观环境”的道路上过度消耗自己、牺牲自己。

外倾型希望自己对外界而言是“正常”的,或者也可以说是健康的,能与外界持续交互的。

而他本能性地认为他的正常得益于“调整自身以适应现实”的能力:

一方面外倾型认为他的正常得益于他拥有以相对的安定去适应现存条件的能力。……例如,他促使自己尽快的与那种能够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提供合理前景的职业相适应。他会努力完成他的环境急需和期望他去做的事情。

然而,他的正常性也同样在于他是否考虑到了自己的主观需求,“而这恰好是他的弱点”。

在不断地调整自我与迎合外界的过程中,他容易将自己主观的需要压抑,例如身体状况、心理需求等,都容易被对外界的迎合与过度注意所影响。久而久之,这些需求将会被忽视。但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一种可怕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一个被声誉突然达到危险的顶峰诱使而错误的耗费了自己所有精力的歌唱家,会因为神经紧张而突然无法唱出以前能唱的高音。

一个非常谨慎的人迅速拥有了极大的影响力和极高的社会地位,会被一种精神性的状态突然压垮,以致表现出“高山病”的症状。

……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外倾型的意识态度对客体的过分倾注,让他们牺牲自我的部分需求。

但这些需求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压抑了。压抑的需求进入了无意识,成为了无意识的一部分。

而当这些被压抑的需求越来越多,它们会触底反弹,给主体带来“反噬”。

然而,说是“反噬”其实不大合适,因为这些需求本身就是主体需要的,是主体为了客体而有意识地压抑的。

因此,与其说是“反噬”,不如说是一种补偿。

而这,就是外倾型的无意识态度:一种对主体需要的补偿。

无意识态度

外倾型的危险是:他被客观所束缚,在辛劳中完全迷失了自己。于是,产生于这种状态的功能性(神经性)或实际的生理紊乱就有了一种补偿意义,它迫使主体进行自发的自我限制。

外倾型的极端化发展,容易导致对主体的忽视与压抑。

而大量的实践经验已经表明,这种压抑并没有让这些主观需求消失,而是让他们在无意识中形成了一种态度。

这也是为什么,外倾型的意识态度是外倾的,而无意识态度却是内倾的。

它把力比多集中在主观因素上,即集中在被过分外倾的意识态度所窒息和压抑的一切需要和要求上。

个人理解:意识态度习惯性地以外界客体为标准,容易把主观冲动全挡在了意识之外。这也造成他的无意识态度常年无人问津,而外界看不到这些无意识的态度,主体也并没有在意这些态度,甚至一味地压抑。于是,这些无意识态度因其未被处理过,是完全不讲道理的——根本上有一种原始的、婴儿般的和自私的特性。

换句话说,知道它们的人越少,它们就越是幼稚原始。

与外倾型有意识外倾相对而言的,是其无意识态度的“报复性内倾”。意识态度掠夺了无意识态度大量的能量,用以与外界交互。而这些无意识态度就以报复性补偿的方式,来对外倾型的意识进行报复。

这种无意识态度是原始与自私的,并超越单纯的儿童自私性,向自我主义倾斜:

自我主义赋予外倾类型的无意识态度以明显的特征,而自我主义本身则超出了单纯的儿童自私性;甚至已经徘徊在了邪恶与野蛮的边缘。而就在这里,我们最为充分地发现了弗洛伊德所描述的乱伦欲望。

当然,如果一个外倾型的意识态度足够健康,并没有达到一种极端的程度,无意识态度就会藏起来,不让大家发现(无意识态度:还算能接受,我先睡了)

但不管这种意识观点在哪里被夸大了,无意识都会通过某种症状的形式闪现出来(无意识态度:这我忍不了),表现为对意识态度的公开对立。

这种对立形成了内外倾的斗争。

书中描述了三种可能的结局:

一种是,压抑主观需求,导致无意识报复反击,让他开始大量关注自己的主观需求(how dare you!)。

意识注意到了这些,但依旧把这些需求拉到外界客体,甚至将这种无意识爆发作为一种灵感(赶紧把这些新症状用于商业落地!)。

最终,无意识态度并没有得到充分地满足,忍无可忍,在与意识态度的斗争中,让主体走向失败的结局(公司被彻底葬送)。

具体案例如下,大家可以稍微看看:

他的公司逐渐扩大,他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后来因为其他人的股份慢慢侵入到他的公司,他连公司独立的控制权也被迫转让了出去。他被繁重的公司事务完全包围了,而他的这种放弃很快就会导致他最终的毁灭。

为了对他的公司独有股份进行补偿,他的头脑中开始浮现出童年时代的某些记忆。那时的他曾对绘画和素描很感兴趣。

但这种本来起平衡作用的业余爱好并没有被他当做一种能力来发扬光大,而是被他引进他的商业中,他开始用他“艺术家”的天赋来对他的产品进行构思。

然而不幸的是,他的幻想最终被物质化了,他确实是按照自己原始和幼儿阶段的兴趣在脚踏实地地进行生产,可最后却以公司被彻底葬送惨淡收场。

第二种,也是比较常见的无意识态度的疯狂反噬,让“灾难性的瓦解发生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精神崩溃”。这种情况下,意识瘫痪了,无意识完全闯入了意识领域,整个人被夺舍了一样。

但因为无意识的幼稚、自私与原始,无意识只会报复性地攫取能量,但却不清楚自己要干嘛:

一是主体性再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对任何东西都失去了兴趣;

二是他要求过多的东西在瞬间变成现实,并对某些事情表现出极强的兴趣,但事实上,这些东西中没有一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

最后导致的结果,要么是神经症,要么是对酒精、吗啡、可卡因等麻醉剂的滥用。当然,还有最为极端的例子——自杀。

第三种,也是比较理想的结果,便是一种心理平衡的状态,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种状态。

通常情况下,在心理平衡过程中,无意识的补偿性态度找到了表现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外倾型是一种较为正常的态度。

而这种正常并不意味着,他要彻底与客观环境相适应,而是保留了内倾的机制。

荣格将这一个体较为熟练的外倾机制,称为优势功能。而对较为不熟练的内倾机制,称为劣势功能。

劣势功能

即便是在相同的个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多种心理事件,其中也涉及到了内倾的机制……而在内倾方面找到的只是一种劣势功能……功能越有意识,对意识的控制和目的的服从就越彻底,而那些缺乏意识的功能即部分是无意识的劣势功能,相对来说却在很小程度上对意识的自由选择作出了屈从。

劣势功能更加不受控制,也喜欢暗搓搓地坑优势功能,也会在优势功能的追求中,暗含一种完全相反的态度。

它们不仅引起谬误,例如口误和笔误……这种情形的典型范例就是外倾情感型(Fe),因为这种人非常喜欢与其周围的人和物保持一种美好的情感联系,然而也会有一种极不圆滑的观念在那里出现。

荣格认为,外倾型的劣势功能,表现出一种明显的“主观规定性”,这也是论证他们部分源于无意识的一个论据。

劣势功能半步踏入无意识,容易让我们误解:这些劣势功能的无意识的态度是非常隐性的,几乎是完全被压抑的,平时根本出不来。

但事实并非如此:

恰好与之相反的是无意识常常会流入意识的心理过程:这种流动有时非常的快以致观察者只能十分困难地决定性格特征到底应该归属于意识人格还是无意识人格。

因此,要系统地认识一个人格功能,我们既需要认识他的意识态度,也需要认识它的无意识态度。因此,后面我们讲的所有外倾功能例如Te、Fe、Ne、Se,都会分为意识态度与无意识态度两部分。

前者是习惯性的常规表现,后者则是被前者压抑进无意识所形成的补偿。

个人思考

个人理解,后人提出的MBTI和毕比模型中所采用的“功能轴”的概念,很可能来源于荣格提出的意识态度与无意识态度。

例如Te主导对Fi的压抑,前者是Te人的意识态度,后者则更接近于Te人的无意识态度。

同理,Ne对Si的压抑,可能迫使主体放弃宏观途径与外界可能性的追逐,而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与主观感受。

与此同时,也有Se-Ni轴,Fe-Ti轴等等。

下一期我们将Te(外倾思维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心理类型》中「外倾型」的“自我毁灭”:意识态度与无意识态度【心委书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