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举,以利天下 满分优秀范文爆款文案鉴赏
唯才是举,以利天下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唯才是举,以利天下》。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非常感人,尤其是管鲍之交更是成为千古美谈。两人曾经各为其主,在战场上生死相搏,但后来内战结束,两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为了齐国的共同利益,成为知己,共同辅佐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齐桓晋文之事”于是成为后世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其中,鲍叔知人善荐,主动让贤,管仲当仁不让,敢担重责,无疑都值得大书特书。不过,让我最心折的还是齐桓公。
在春秋时期,君与臣的关系虽然还不像战国之后那么等级森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有为而强势的君主在大臣面前无疑有着绝对主导权。齐桓公即位后,面对有着“一箭之仇”的管仲,兴兵讨伐并将其擒杀几乎易如反掌,但他却不计前嫌,不但不予追究,反而给予绝对信任,将治国之权悉数赋予,这不但体现出他胸怀广阔,而且从中可以看出他目标高远,以天下苍生为念,加上知人善用,作为一个国家领袖,可以说集众多领袖必备美德于一身。这样一个“明君”,后来能成为“五霸”之首,并非偶然。
同样的故事,在春秋时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那就是晋平公时,祁黄羊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担任南阳令,这一义举被孔子称赞为“公”。不过解狐只与祁黄羊有仇,并非与晋平公存在宿怨,因此虽然都是听从属下对仇人的举荐,齐桓公要比晋文公更为难得。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统治者普遍重视人才、真正能够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年代。这一用人传统在后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例如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正式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他的竞争对手孙权和刘备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蜀国的五虎将里,马超和黄忠原来都是刘备的敌人,因为刘备不计前嫌,先后归顺,为了蜀国江山浴血奋战。刘备虽是一位“仁君”,但倘若他没有“光复汉室”的伟大志向,恐怕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凡是胸怀天下的君主,既要有雄才大略,同时也需公私分明,大公无私,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当然,我们现在身处的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传统的君臣关系不复存在。不过,古人在用人方面留下的宝贵经验,其中的合理成分并没有过时,仍须传承。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来自科技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则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科技兴国的实质是人才兴国。希望我们的各级用人单位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多向齐桓公学习,以对民族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善用人才,重用人才,这样我们一定能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这篇作文被评为满分的理由是,它以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为基础,论述了唯才是举、以利天下的核心思想。以下是对该作文的详细解读分析: 首先,文章选取了一个有深度和启发性的主题,即领导者在用人方面的重要性和责任。通过引用古代统治者的故事,文章指出了领导者唯才是举、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重要性。这个主题和观点既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又兼具历史的认可。 其次,文章通过古代统治者的例子,诸如齐桓公、管仲、鲍叔等,进行论证和佐证。通过对他们的行为和决策的分析,文章展示了领导者善用人才、公私分明的重要性。这种基于历史和人物事例的论证方式,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此外,文章还将古代统治者的用人理念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强调了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文章指出,现代社会的竞争源自科技实力,而科技实力又依赖于人才的储备和发掘。这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性。 该作文的写作特点是以领导者用人和国家利益为主题,通过古代统治者的事例和现实的关联,论证了唯才是举、以利天下的重要思想。语言流畅、条理清晰,观点明确,逻辑严谨,通过历史事例和现实情境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优点在于深入阐述了领导者在用人方面的责任和重要性;缺点可能是在论证上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加强,例如通过更多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支持观点。 要写出类似的满分作文,你可以注意以下几点方法: 1.选择一个有深度和价值的主题,与现代社会紧密相关,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2.通过引用古代故事、历史人物等,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加文章的知识内涵和可信度; 3.兼顾理论和实际,通过讲述具体的故事和事例,展示主题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性; 4.注意语言的表达和逻辑结构,使文章的思路清晰、连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加强论证的推理和分析能力,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支持观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通过注意以上要点,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你就可以更好地写出优秀的作文。同时,多读优秀的范文,分析其优点和写作特点,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祝你在学习过程中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