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做题解题方法——改革题
一、题型分析
1. 从材料形式看,以叙述类材料为主,选材多是经典性史学著作,其中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连续出现。
2. 从问题设计看,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很强,学生若在第(1)问判定失误很容易导致第(2)问答案偏离。
3. 从设问类型来看,历年考向多集中于原因(背景)、意义(作用),目的和特点各出现一次。设问多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难度要求相对大。
4. 从考查内容看,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答案多数均从材料中归纳。
5. 去教材化程度,历年试题均是非教材内容,采用新材料新情景。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如清末新政题。

二、解题思路
运用材料题答题方法,对材料题进行解读。对于意义/影响/作用类题目,我们可以适当总结一些术语。
1. 经济: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改善了人民生活; 促进了商品、货币流通; 缓和社会矛盾; 促进了体制改革进程; 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 推动了地区开发; 为后世经济改革提供了借鉴。
2. 政治: 改革了原有不合理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 巩固了统治; 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提高了政治文明程度; 为后世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 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 文化: 推动了文化兴盛; 提升了人民文化素养; 为国家提供了大量人才; 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传播。
4. 综合: 加强了政府的管理,加强了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为……的出现奠定基础,为后世……创造条件; 开创……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移风易俗,接受了先进的汉族/西方文化。
★注意:术语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家运用时候,切记要结合题目看。

三、真题演练
1、(2021·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8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7分)
答案:
(1)迫于外来压力作出的改革;均有富国强兵之目的;受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推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8分)
(2)涉及政治体制层面的改革;较为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对清末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未能使清政府摆脱社会危机与政治困境。(7分)
2、(2021·广东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8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农副产品的购销中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1983年开始,中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户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文件,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蚕茧、糖料等大宗农副产品继续由国家定价,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 简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8分)
(2) 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4分)
答案:
(1)原因:人民公社、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长期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客观上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打击和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分)
内容:调整和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减少统购派购的农产品品种;改革经营方式,采取多渠道经营;改革流通体制,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4分)
(2)评价:打破了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健全的市场和法律规范,不利于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