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中的痊愈||依恋与心理治疗

Mary Ainsworth的研究指出,依恋关系中,非言语沟通的品质决定了婴儿的安全感或不安全感,也决定了婴儿如何感知他或她自己的感觉。
以关系的/情绪的/反思的进程为核心的依恋聚焦的治疗,促使个体整合各种被否认的体验,从而帮助个体培养出一个更一致和更安全的自我感(sense of self)。在安全的依恋关系中,个体能够冒险,去感受他认为不应该去感受的,去知道他认为不应该去知道的。童年和心理治疗中的安全依恋关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被承认、被理解、被关心的体验,这些体验随后被内化了,帮助发展出安全的内心存在。
一些个体早期的依恋关系中存在着对经验的否认和解离,这些具有不安全感的人,倾向于将体验产生的影响最小化,如否认体验对自己的影响(冷漠型心理状态)、完全被体验产生的影响占据(迷恋型心理状态)。在治疗关系中,那些不能或不愿讲述自己解离和否认的体验的个体,会在他人身上唤醒这些体验,跟他人一起把体验重现。因而,Christopher Bollas(1987)指出,要挖掘出这些个体“未经思考的已知”(unthought known),捕获那些没有说出来或未经思考的话语中的潜在含义。
要挖掘这些潜在含义,需要我们以觉察的姿态来关注体验,即以有意而不评判的方式去注意体验。觉察有四个层面,呈现出四个同心圆的模样:
最外层是外部现实,包括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以及我们参与创造了的情境,也包括和我们有关的人物。
第二层圆是表征的世界,即依据过往体验产生的心理模型,这个模型指引着我们,不停地塑造着我们对过去和当下的理解,同时也形成了我们对未来的期待。这一心理模型其实也包含了内部工作模型,调节或过滤我们对外部现实的体验。
第三层是反思性自我,是对思考的思考,即对体验采用反思姿态的自己,我们思考自己体验的意义(而非简单地接受体验的表面意义)。反思性自我是元认知,侧重的是体验内容的反思。
第四层是觉察性自我,问的是“是谁在思考关于思考的想法?”。觉察性自我可以同时既是一个安全自我,又是彻底无(个人的)我,仅有觉知而已。觉察性自我是元觉知,侧重于对体验过程的觉察。
觉察性姿态能够帮助我们稳定地临在当下进行体验,根植于此时此刻,而非记忆中的过去、期盼中的未来或理论中的抽象,使得我们不那么容易屈服于自身或冷漠型心理状态、迷恋型心理状态。觉察的和关注当下的姿态,促进留在身体内在和觉察身体的体验,有助于接纳态度的形成,让我们(咨询师)对体验原本的样子非防御的开放及接受,同时也帮助我们留出心理空间去容纳他人(来访者)的感受、想法和欲望。
来源:心理治疗中的依恋(David J. Wallin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