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杂谈《会饮篇》

2020-12-28 20:50 作者:七十三老混子  | 我要投稿


最近看完了柏拉图的《会饮篇》,给我在“爱是什么?”的问题上有些启发。

《会饮篇》又称论爱情,六人在聚会饮酒时开启了赞美爱神的讨论。

美少年裴卓是被爱者。他认为爱让人变得勇敢。在古希腊,做男人的情人被认为是软弱的,是地位低下的。他想证明在爱情中,被爱者并不懦弱,而且被爱者表现出来的爱更值得被肯定。

包萨尼亚是阿伽通的爱人,是年长的一方。他与阿伽通的爱情在当时是不被认可的,因为阿伽通作为他的情人年纪太大了。他认为爱神有两个,一是天上的爱神,二是凡间的爱神。天上的爱神眷恋灵魂,而凡间的爱神眷恋肉体。在他看来,爱他人的灵魂是高尚的,只馋别人身子是卑鄙的。高尚纯洁的爱情中的双方是在互相增进他们的品德。他想证明他和阿伽通的爱情是高尚的,是基于增进品德的。

鄂尔克锡马柯是一名医生。从他的角度,他认为要懂得控制爱情,要追求和谐的爱。如果爱变得没有节制,就会产生诸多不良后果。阿里斯多劳是一个喜剧作家。他说在从前,人都是圆滚滚的球球,所有器官都是现在的两倍,而且有三种性别,男人、女人、阴阳人。那时候的人想上山与诸神交战,宙斯为了解决问题决定把人劈成两半,这样既削弱了人的实力 ,又增加了提供贡品的人数。于是,人被劈开后总是想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想要恢复成一个整体,希望能够弥补自己的缺点与空虚。

阿伽通是一名诗人,是包萨尼亚的情人。他认为爱神是最完美最美好的神,是一切美的集合。之所以爱,是因为爱会从有爱之处流向无爱之处 ,这样爱就会洒满人间。

最后,苏格拉底出场,他不同于前面五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他的观点更接近本相。他认为爱是期盼永远拥有未拥有的东西。爱神是追求美好的,说明了他是缺乏美好的,不像阿伽通所说的爱神是完美的,爱神是介于美丑、善恶之间的。他认为爱是追求永恒的美好。人类可以通过生育来延续美好,达到永恒。他没有对性闭口不谈或是认为性是低级的,他觉得性是爱情中必要的一部分。他认为爱是阶梯。从美的形体到美的知识,再到美的本身。爱是寻找美的真相的过程。

以上是我对书中几大观点的总结,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去反复琢磨。即使看完了这本书,我仍然没有明白爱是什么,但我想这就是思想的魅力所在。在看他们观点的同时,对问题的会有更深层次地思考,我觉得真正的答案对于不同的个体都是不一样的,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去寻找。当我们谈论爱情时,其实就是在谈论自己。就像书中几人不可避免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要证明自己的爱情或者是带有个人特点。尤其是喜剧作家的观点,细思起来才明白为什么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他认为人是缺失的,需要找到另一半来填充自己。况且,又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另一半呢?在当今社会,很多时候爱在外利益在里,爱已经不那么纯粹了。人的一生都在寻找自我,我一直觉得恋爱的过程也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在爱情中我们能发现我们不同的一面,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就我个人来说,爱确实是向往永远拥有未拥有。我常常会喜欢拥有我未拥有的品质的人,比如:我喜欢学识渊博的人,因为我才疏学浅。我喜欢精明能干的人 ,因为有时候我笨手笨脚。我喜欢的人往往是我想成为的样子,这就证明了苏格拉底的观点。但令人困惑的是,当我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我是喜欢他本人还是喜欢这些特质呢?如果我只是喜欢这些特质,是不是只要有这样特质的人我都喜欢呢?我想可能一开始是喜欢这个人的某些特质,随着两个人的经历越来越多,回忆越来越深厚,和他的点点滴滴都会促使喜欢他本人吧。这样对拥有这样特质的其他人,可以是欣赏的,对他就是喜欢。抽象的特质变成了具体的人。我觉得好的爱情是一起成长共同进步的,既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有两人对美好对理想的共同追求。

苏格拉底说爱神是介于美丑、善恶之间的,是介于普通人与神之间的精灵。所以爱神一直在追求真善美。正如我们一样,介于无知与智慧之间,一直在追求智慧。无知的人不会追求智慧,智慧的人已经拥有了智慧,同样不会追求。只有我们这样处在中间的人,才会对知识对真理有着无限的追求。即使是活到老学到老,也不能将知识学完,但我觉得还是要做一个学徒,一个攀登者,一直沿着阶梯向上走。

杂谈《会饮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