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从原神开始的文化漫谈(特辑——古国篇)


和之前的漫谈不同,本篇所要讨论的国度,并不从属于目前的七神体系之下。换句话说,它们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
文明的诞生与消亡,是存在于人类历史之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就好比千百年前的生命会留下尸骸成为化石一样,千百年前终结的历史仍然会存有证明。或是遗迹,或是古籍,让我们趁它们还未化作齑粉之前,仍能追求千百年前那些鲜明的景象。
提瓦特并不是一个年轻的世界。数千载悠悠岁月,无数文明如同匆匆过客,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来来往往,或化为坊间掌故,或存于史书典籍,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哀叹罢了。
作为现实世界的中国人,我们对文明的变迁不能再熟悉了。但与众不同的是,作为从古至今文明根脉从未断绝的幸运儿,在游览遍布华夏大地的历史古迹时,我们更多的感受,应该是感叹于古人伟大的智慧与创造力,而少了一分对于物是人非的感叹。因为,中华先祖的继承者就在这里,只要还有中国人在,中华文化就将长久的永存下去。
但像我们这样的幸运儿终究是少之又少。大多数辉煌的古代文明早已成为了昨日黄花。尼罗河两岸,拉神赐予的肥沃土地上如今充满了真主的子民;印度河文明的创始人们如今被雅利安征服者称作贱民;墨西卡利的传说仍然印在征服者的国旗上,但西班牙语早就成了这片土地的声音。
提瓦特作为现实世界的翻版,状况也大抵相同。大多的文明成为了天理构筑世界的基石,消失在了时光中。 也正因为如此,有许多的秘密随着这些文明一同尘封。探究这些逝去的历史,正是发掘未来的方式。让我们跟随旅行者的脚步,游历遍布大陆的古国遗迹吧。

一、提瓦特遗迹的类型探索
谈及对古代文明的探索,考古学无疑是最好的工具。尽管无法像现实世界一样使用探方法进行专门的考古发掘,但旅行者在各大遗迹游历和解密的过程无疑在不经意间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当然,也不是没有为了写一篇论文焦头烂额的须弥学者用一些五彩斑斓的石头和几个小钱让我们帮忙考察遗迹(笑)。因此,我们得以用一些考古学方法对提瓦特的古迹进行分析。
提瓦特的遗迹类型是比较丰富的。古城址,古墓葬,古代居住址,古代大型工程遗址,大型古代宫殿,古代宗教遗址等等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找到。我们可以将已知的一些遗迹做如下举例归类:
古城址:风龙废墟(蒙德),无名遗迹(璃月),归离原遗址(璃月),渊下宫/白夜国遗址(稻妻),龙脊雪山遗址(蒙德)、千风神殿(附属建筑群)(蒙德)等
古墓葬:赤王陵(须弥),遁玉陵(璃月)等
古代工程:法留纳神机(须弥),大日御舆(稻妻),靖世九柱(璃月)等
古代宗教遗迹:茂知祭场(稻妻),鹤观地下遗迹(稻妻),千风神殿(蒙德),龙脊雪山遗迹(洞窟壁画)(蒙德)等
古代战争遗迹:名椎滩(稻妻),降诸魔山(须弥)等
这里只是举例,并没有收录全部的遗迹。原因有二;一是许多任务中的遗迹提供的信息过少,无法进行研究;二是许多遗迹没有明显的文化上的从属,无法将其定义为某种文化类型。
另外,笔者认为,非人类遗迹也应该是提瓦特考古学的重要资料。众神及其眷属行走大地数千年,一样会留下许多痕迹,这些痕迹也对反映提瓦特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如:无想刃狭间(稻妻),孤云阁(璃月),寒天之钉(蒙德)等。
同时,城市遗址作为古代人类生存空间的集合体,会包含许多具体的遗迹,研究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提瓦特遗迹的文化类型与断代
对提瓦特的遗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以后,下一步就是进行考古学断代,并对特征相似的遗迹进行归类,辨认它们的文化类型。
提瓦特的时代发展非常奇特。首先,当下的时代并不是提瓦特人类生产力最高的时代。因此,坎瑞亚时代的文化遗存明显在技术上更加先进。同时,由于文明进程被人为断档,因此,提瓦特存在完整的石器、青铜、铁器时代,而在之后的断代上则比较混乱,也要进行辨析。目前,笔者认为,提瓦特的许多遗迹难以准确断代。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1.遍布提瓦特各大遗迹的金属闸门既无法准确判断材料,也无法判断其是否是属于遗存的一部分,还是后来加上的;
2.除赤王陵,渊下宫,旧蒙德遗迹等主要遗迹有自己明显的文化风格外,其余遗迹文化特征均大同小异,难以分别。
3.放射性碳同位素、热释光、古地磁等科技考古方法均无法使用。
4.无法使用探方法或探沟法获取深埋在文化层中的遗物。

因此,我们只能在排除如金属闸门等混淆性遗迹影响之外,笼统地将目前已经出现的提瓦特主要遗迹粗浅的进行断代。笔者认为:
新石器时代:鹤观一期、二期文化,千风神殿。
青铜及铁器时代:渊下宫,归离原,风龙废墟。
同时,在断代的基础上,同样粗浅地将提瓦特主要遗迹文化类型分为几类:
早期蒙德文化:主要分布于蒙德,代表性遗迹为风龙废墟和千风神殿。
早期蒙德文化雪山类型:属于蒙德文化谱系,但有自身特色。
早期海袛文化:分布于稻妻海祈岛,代表性遗迹渊下宫。(现代海祗文化已经受鸣神文化的严重影响而丧失了大部分特征。)
须弥沙漠文化:分布于须弥的沙漠地带。代表性遗迹赤王陵。
须弥雨林文化:分布于须弥丛林地带。以兰那罗遗迹为特点。
鸣神文化:分布于稻妻除海祈岛、鹤观岛外地区。
鸣神文化清籁类型:分布于稻妻清籁岛。与鸣神文化属于同一谱系,但有自身特色。
鹤观一期、二期文化:分布于稻妻鹤观岛。有明显的断层特征。
早期璃月文化 :分布于璃月。代表性遗迹归离原。
坎瑞亚文化:分布于提瓦特各地。以各大坎瑞亚文化遗存为代表。如须弥降诸魔山的遗迹巨像。
泛大陆古文化:除上述文化以外的其他遗迹。


三、提瓦特各时期的主要文化简介(以蒙德,海祗岛,归离原为例)
1.早期蒙德文化
分布于蒙德,以风龙废墟和千风神殿两大遗址为代表。风龙废墟,即旧蒙德城,是魔神战争时代遗留下来的古代蒙德城遗址。千风神殿及相关遗址则是古恩希尔德家族祭祀风神的神庙遗址及居住遗址。这两座遗址反射出远古蒙德人的生活状况,信仰状况,与历史记载形成了相互的鉴证。

在勘察蒙德的两处遗址时,笔者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两处遗址的前世今生、现实文化背景并挖掘蒙德光怪陆离的历史。首先是建筑纹饰的不同;


同样,千风神殿也有独特的建筑纹饰。


不难看出,千风神殿和风龙废墟建筑群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纹饰。结合已知的蒙德历史可知,风龙废墟是高塔孤王统治时期的蒙德城市遗迹;而千风神殿及周边建筑群是因无法忍受暴政而离开蒙德城的古恩希尔德家族的居住遗迹。那么,我们不妨做大胆的猜测:频繁出现在两处遗迹建筑上的纹饰可能代表着统治者的信息。风龙废墟纹饰是高塔孤王迭卡拉庇安的代表标志;而千风神殿的纹饰则是古恩希尔德家的家徽或风神巴巴托斯的象征物。
事实上,在建筑上饰以统治者或神的标志的现象在现实世界的各大古文明中也非常常见。比如古埃及人,他们甚至直接将统治者的形象装饰在建筑物上。古希腊人,南美的印加人也都有类似遗迹可考。



另外,蒙德两处遗址的建筑形制和布局也有所不同。风龙废墟的建筑布局围绕中央高塔展开,呈放射状分布;而千风神殿建筑群则散落分布。这提现了风龙废墟建筑群明显的中央集权特征。


最后是反映蒙德古建筑的现实背景的特征,见于千风神殿。一座神殿,没有崇拜物,没有祭祀场所,只有一座剧场,无疑很让人疑惑。但结合这座神殿所崇拜神明的特点,这个疑问就很容易解答了。作为自由之神,巴巴托斯很可能并不希望子民将他作为偶像进行宗教崇拜。如今蒙德城巨大的风神像和教堂并不是按照风神的意愿修建的,这些建筑在修建时风神已经不在管理蒙德了。因此,尽管蒙德人为巴巴托斯修建了象征物,但是巴巴托斯本人或许并不喜欢这种行为。另外,当时的巴巴托斯只是古恩希尔德部族的守护神,还没有成为风神。如此,就不难解释远古的蒙德人为什么用剧场作为神殿使用了。
提起古代剧场,罗马剧场无疑最为著名,尤其以位于今意大利罗马的大斗兽场为代表。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所熟知的罗马剧场只有这一座,因此理所当然的认为罗马剧场都应该是圆形的建筑。但事实上,罗马大斗兽场是帝国最高规格的剧场建筑,更多的罗马剧场是这种半圆形建筑。
而且,从遗迹现场来看,这座剧场曾经可能是一座封闭式建筑。剧场内仍留存着当年用来支撑屋顶的巨大石柱。


还有一个细节不得不提,在风龙废墟看到的天空岛,甚至比龙脊雪山更加清晰。这是否又意味着什么?

两座遗址,不同的过往。当年推翻暴政的自由呐喊仿佛还在残垣断壁间回荡,向我们诉说着自由之风吹拂千年的回响。
2.早期海祗文化
海祗文化区范围算不上广大,标志性的遗址也只有渊下宫一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提瓦特历史上的地位也同样低下,恰恰相反,作为七神时代以前的遗迹,渊下宫为我们揭示了提瓦特大陆最底层的“秘密”。
渊下宫是一座位于海渊之下的古代城市遗迹。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座遗迹的现实原型无疑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根据史料推算,这座遗迹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到四千前。其中一些遗迹甚至在奥罗巴斯到来之前就已经存在。
宏伟而荒凉,这就是笔者到达渊下宫时的第一印象。伟大的文明,就连它的尸体也同它本身一样伟大。
在勘察渊下宫时,很难不注意遍布渊下宫的大型神像。有趣的是,这些神像不约而同地失去了头部。


能在渊下宫享有如此尊崇的神明,无疑是海祗大御神奥罗巴斯。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对此,可以给出的假说有几种:
1.地震,风化等自然损坏。
2.渊下宫人自行破坏。
3.奥罗巴斯为子民争取重见天日的权利而与天理交易,神像破坏是交易的一部分。
根据考证,最有可能的假说明显是第三种 。首先,这些神像损坏的过于整齐,明显是人为破坏的;其次,作为奥罗巴斯最虔诚的信徒,渊下宫人不会如此对待自己神明的形象,否则他们一开始就不会树立这些神像。如此,只能采用第三种假说。
渊下宫人信奉奥罗巴斯,这位魔神战争的败者为他们带来了庇护。被世界遗弃的神和被世界遗忘的种族在这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渊下宫人为奥罗巴斯树立了众多纪念物,以蛇心之地的建筑最具代表性。
之前已经说过,渊下宫的原型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希腊化的特征也出现在渊下宫人的名字以及遗迹中。如大日御舆的本名其实是赫利俄斯,意为搭载许伯里翁(白夜之光)之车,这一名称明显来源于希腊神话。
在蛇心之地的主要建筑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古希腊宗教圣地德尔斐的影子。这更加佐证了渊下宫与古希腊文化的现实联系。


在探索渊下宫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散落各地的兵器状石质器皿。这些器皿很可能反映了渊下宫古人类的生产力水平。


同时,一些陶器遗存也反映了渊下宫的生活场景。

窄口深腹陶器,一般用来盛装液体。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陶器腹部有一到两道环状纹饰。这种纹饰一般称为绳文,多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渊下宫遗迹比较分散,原因在于现在的渊下宫其实不过是漂浮在海渊上空的几个岛罢了。但从遗址内建筑的破坏情况看,渊下宫的各个部分曾经应该是链接在一起的。这也已经有大佬分析过了。整体来看,如果以上说法成立,那么渊下宫应该在数千年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沉降的过程。或许不知道多少个日夜之后,这座遗迹和它所包含的那些秘密将永远长眠于海渊之下吧。


如今的海祗岛依旧繁荣,珊瑚宫家的血脉也仍在统治这里。奥罗巴斯最终用自我牺牲换来了子民追逐天光的机会,而代价,便是祂和渊下宫中的那些秘密永远的成为历史。
用真相和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换取生存的机会,这是奥罗巴斯和渊下宫人的选择。远渡重天,跨越诸多星海之人,你的选择又是什么?

3、早期璃月文化
早期璃月文化以归离原为代表,但不仅限于此。归离原及周边的渌华池、遁玉陵等都是这一文化型的代表。
归离原是魔神战争时期尘之神归终与岩神摩拉克斯共同建立的城市遗址。后来璃月人南迁到今璃月港建立城市,这里也随之废弃。
归离原的城市遗址既有着提瓦特古代遗址的统一风格,其建筑纹饰又有璃月特色,二者相映成趣。归离原建筑遗迹并不太多,由一座大型的高规格建筑和散落各处的小建筑组成。



从理论上讲,渌华池也应该算作归离原遗迹的连带部分。由一座秘境和一系列大型标志物组成。渌华池的巨像是璃月最大的纪念物之一,与其他国家的神像不同,璃月最大的纪念物塑造了千岩军士兵的形象。两座雕像守卫这中间半埋藏在山体内的遗迹。这样的布局倒像是一座陵墓。或许,官方在制作这部分遗迹时参考了古埃及阿蒙霍特普三世陵庙和门罗巨像的布局。


归离原并不像古代中国以木制建筑为主的遗址,更像是一座加了些中国特色的西方遗址。它的风格和提瓦特各地更古老的遗址非常相似。这是否说明提瓦特的早期文化其实有着共同的祖先?

渌华池的水池。与归离原内的水池不同,这座水池是为了埋藏华清归藏密宫的宝藏而修建的,更像是一座地宫。


璃月历史悠久。帝君和众仙行走大地数千年,如今留存于璃月大地的,却更多是璃月百姓生活和信仰的遗迹。国与家的情怀,在这些悠古的记忆中仍能找到。

身为人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历史。追随祖先的脚步,扣访远古的遗迹,不仅是为了理解过去,更是走向未来的指引。当我们浏览人类婴儿时代的痕迹,便能体会到时空交错,或许不知多少岁月前的那一天,他便和你站在同一个地方,看着一样的景观,你突然就能听见他的呼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数千载悠悠岁月流逝,洗刷了一代代人的记忆,却总有一些东西历久弥新,告诉我们从何而来,向何处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