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关系简述
汉,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包括西汉与东汉。与汉一个相爱相杀的一个民族,就是匈奴。匈奴过去存在而现在消失的民族,与汉发生了很多的奇闻趣事,双方有合作有对抗也有惺惺惜惺惺。汉匈关系如何呢,一起观看品味。
匈奴,一个源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史记》在对匈奴起源的记载这样写道:“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转移。”看来,匈奴与汉是拥有着同一个祖先,当然这是司马迁所认为的。在数千年的分离之后,匈奴与汉却分道扬镳,一个躬耕于中原,一个游牧于草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忙于内战,无暇顾北,匈奴时常南下掳掠,因为没有精力歼灭他们,所以北边的几个国家如秦燕赵都修筑了长城用以北御。秦朝时始皇帝将几个国家的长城联了起来抵御匈奴,并派大将蒙恬领兵三十万,去抵御,让匈奴北退。然而,长城的修建让秦负重不堪,后期蒙恬被陷害致死,秦陷入内部的苦战,匈奴再次南下。
楚汉四年之争,刘邦建立汉朝。而此时,匈奴的领袖也不一般。《史记·匈奴列传》:“(头曼)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冒顿既质于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遂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冒顿单于,通过如此强硬的手段杀掉了自己的父亲,最终登上了草原的雄主之位。看着西汉刚刚建立,于是想要挥师南下,虎口夺食。
《史记·匈奴列传》:“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于是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汉亦引兵而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白登之围,冒顿单于以四十万骑兵打三十二万步兵(并不是只有步兵)。中国古代,骑兵打步兵,就像乒乓球中国队打世界,足球德国打中国一样。西汉的开国皇帝差一点就交待在这里了,最后,只能通过和亲来进行安抚,在自己实力不强的时候只能屈服,和亲似乎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
和亲,就是皇帝将宗室女甚至是宫女冒充成公主,嫁给单于,结成甥舅之国。当然,嫁过去并不是重点,嫁过去时“公主”也带着各种各样的物资财宝去匈奴那里。可是,匈奴收了好处,面对他的舅舅还是照打不误,没办法在自身弱小时,只能忍气吞声。
这个情况最终还是改变了,当汉朝强大起来,汉匈关系发生了巧妙的变化。汉武帝时期,经文帝景帝两位贤君明主的统治,汉朝可以说富得流油。《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武帝时,拥有了强大的国力,对待匈奴也不用那样的客气了。
在当时和亲还是一个主要的交好方式,但是汉武帝并不想继续下去。所以他们就准备以和亲为由,要对匈奴来一个致命一击,于是,马邑之谋来了。《汉书·武帝纪》:“夏六月,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三十万众屯马邑谷中,诱致单于,欲袭击之。单于入塞,觉之,走出。六月,军罢。”原本的大计划最终却失败,可是汉对匈奴的争斗伐战才刚刚开始。
汉武帝手下还是有当家大将,卫青霍去病,两位猛将。加上汉武帝时拥有大量的战马,对付匈奴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这场旷日持久翻天覆地的汉匈大战开始了。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自马邑军後五年之秋,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出云中,无所得。公孙敖出代郡,为胡所败七千馀人。李广出雁门,为胡所败,而匈奴生得广,广後得亡归。汉囚敖、广,敖、广赎为庶人。”从这时候开始汉匈的百年战争进入了高潮阶段,汉军主动出击,大破匈奴。·《汉书·武帝纪》“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斩首八千余级。”“将军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斩首虏三万余级。”“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河西之战,汉军胜而归。夺取了河西走廊,这个通往西域的咽喉之路。正是将此地把握在手中,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才得以通行。可以看出,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的开通,除了那些商人的勇于开拓,政府的强大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原因。
但是对匈奴的征伐远没有结束,武帝派出他的大将卫青继续进攻。《汉书·武帝纪 》:“大将军卫青将四将军出定襄,将军去病出代,各将五万骑。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青至幕北围单于,斩首万九千级,至阗颜山乃还。去病与左贤王战,斩获首虏七万余级,封狼居胥山乃还。两军士死者数万人。前将军广、后将军食其皆后期。”卫青征战四方的同时,霍去病也没有呆着,他反倒是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武将的一个最高成就。《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 》:“票骑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凡七万余人,左王将皆遁走。票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霍去病在狼胥山上封禅祭天,从此以后封狼居胥成为了中国武将们的终极梦想。可惜的是霍去病在元狩六年时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三岁。一个叫做去病的人最终是病死的,还是只能说很是巧合了。霍去病死后,汉武帝十分悲伤,将他葬在茂陵与自己同葬,霍去病的坟墓也被修成祁连山的形状。
漠北大战,是汉武帝一朝对匈战争规模最大的一仗,双方都竭尽了全力。这一仗,匈奴两路被歼9万余人,元气大伤, 最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其实力日渐衰落。可汉武帝这边也要弹尽粮绝了,连年的战争让西汉数次击退匈奴,但也将文景之治的家底耗了个精光。武帝为了再战,只能靠加大税负盐铁官营等手段为战争收集物资。
《史记·匈奴列传》:“其明年,汉使贰师将军广利以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胡首虏万余级而还。匈奴大围贰师将军,几不脱。汉兵物故什六七。汉复使因杅将军敖出西河,与强弩都尉会涿涂山,毋所得。又使骑都尉李陵将步骑五千人,出居延北千馀里,与单于会,合战,陵所杀伤万馀人,兵及食尽,欲解归,匈奴围陵,陵降匈奴,其兵遂没,得还者四百人。单于乃贵陵,以其女妻之。”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九年后李广利也兵败投降匈奴。之后汉武帝对匈奴的征伐,并没有之前那般顺利。连续的失败加之国内的匮乏导致汉武帝不得不停住了对匈奴的战争。
之后汉武帝发布轮台罪己诏,算是对自己的一个反思与认错。“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在这之后,汉武帝直至去世也再没有北征,进行休养生息,防止重复秦的错误。班固在《汉书·武帝纪》对汉武帝有着这样一句评价:“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征讨造就了一个盛世,但这个盛世却也是统治阶级的盛世而非百姓的盛世。
之后的汉朝的君主们都遵循武帝遗诏的休养生息,汉朝又一次恢复了生机,出现了昭宣中兴。汉宣帝也给了匈奴一击。《汉书··匈奴传》:“其冬,单于自将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于是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凡三国所杀数万级,马数万匹,牛、羊甚众。又重以饿死,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其后汉出三千余骑,为三道,并入匈奴,捕虏得数千人还。匈奴终不敢取当,兹欲乡和亲,而边境少事矣。”此役后匈奴元气大伤,汉匈的百年战争以汉的胜利画上了句号。
汉元帝时期,匈奴内乱,南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想要归顺汉朝,于是三次进长安朝觐天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于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发生了。
《汉书·匈奴传》:“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现在很多地方都说王昭君是自己主动去的,但历史上并没有记载。王昭君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落雁之誉。在王昭君被选为和亲的对象后,汉元帝第一次见到了他的这位宫女,看到王昭君的相貌后悔不已,想把她留下,但天子又难于失信。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
王昭君来到匈奴的地盘后,大大促进了汉与匈奴的关系。王昭君在匈奴分别嫁给了韩邪单于还有他的儿子与孙子。王昭君也逐渐的也掌握了匈奴的大权,大大促进了匈奴的汉化,让匈奴与汉朝保持了数十年的和平。同时汉元帝也给为归顺的北匈奴致命一击,《汉书·传·傅常郑甘陈段传》记载到:“于是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同时那句至今也被认为是中国最强音的话也出自于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至此西汉与匈奴一直相安无事,直到王莽的新朝。
王莽建新朝后,把汉宣帝颁给属国的金质“匈奴单于玺”索回,另发给乌珠留单于“新匈奴单于章”,蓄意压低单于的政治地位;将“匈奴单于”称号改为“恭奴善于”,后改为“降奴服于”;王莽企图用武力树立威信,分匈奴居地为15部,强立呼韩邪子孙十五人俱为单于,以削弱匈奴的势力,激起了匈奴的不满,战火再起。
光武帝刘秀,为了稳定刚刚建立的东汉,对匈奴的态度偏向于忍耐,更加注重对国内的稳定造就了“光武中兴”。但这时匈奴过的却也不好受,根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可知,东汉时期,中国一改西汉时期的温暖,天气变得寒冷,中国进入了一个冰期。天气的逐渐寒冷对匈奴来说是毁灭性打击,游牧的地区变得越来越少,匈奴逐渐分裂。
南匈奴选择与东汉交好,归顺东汉。而北匈奴冥顽不化,不仅进攻与东汉交好的西域各国,还挑拨东汉与南匈奴的关系。这种情况下,暴力可能是他们唯一能听懂的手段,于是汉明帝时,东汉国力强盛,再一次开始了对北匈奴的进攻。《后汉书·列传·西域传》:“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于窴诸国皆遣子入侍。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明年,始置都护、戊己校尉。”
后来,汉和帝为了进一步消灭北匈奴,又派遣了大将窦宪消灭匈奴。《后汉书··窦宪传》:“明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稒阳塞,皆会涿邪山。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曰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提到了一个典故“燕然勒石”。说的就是窦宪大破北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的事情,可见窦宪的功绩。
在汉和帝时大汉与匈奴,这对百年的一对冤家迎来了最后一役,汉和帝派窦宪给予了北匈奴最后一击。《后汉书··窦宪传》:“宪以北虏微弱,遂欲灭之。明年,夏遣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将兵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克获甚众。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之后兵败的北匈奴选择了西迁。
西迁的匈奴人打败了哥特人,哥特人又打败了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消灭人罗马帝国。所以这么算来,罗马帝国是汉朝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东汉还间接的促使了罗马帝国的灭亡。(内容为调侃切勿用于学术研究)
回看汉匈关系,从汉初的和亲到武帝的大举进攻,再到元帝的昭君出塞最后和帝的彻底歼灭。汉匈的关系分分合合,让我们继续往下看,唐代的唐突关系,宋的宋辽宋金关系。在对付草原上的少数民族时,我们往往是进行大举进攻,可是总是被反攻失败。最后和平相处的都是我们在胜利的基础上,进行了和谈。汉武帝几十万的大军征服不了的匈奴,王昭君一个女子就征服了,这或许是为什么自古以来都喜欢和亲的缘故了吧。但是如果没有汉武帝的几十万的大军征服,王昭君也是心有余力而力不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在诗中这样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如果卫青将军还在,突厥也不敢南下了。汉与匈奴的争斗,也为后世的朝代提供了一个可观可学的例子。而我们也可以从汉与匈的关系中,看到汉在应对少数民族时的智慧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