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彪西的音乐现代人更容易听得懂?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说起音乐史上特立独行、个性怪异的音乐家,我们在之前的内容里为大家介绍过不少。
比如制造过“裸弹”、“假死”等轰动新闻的古尔达;
比如不修边幅、弹琴时总忍不住“伴唱”的“古哼哼”古尔德;
再比如给作品取奇怪名字,一年四季只吃鸡蛋、米饭、白糖、椰子等白色食物的萨蒂(回顾)。
今天,我们继续把目光聚集到另一位音乐家中的“叛逆者”,通过了解他的所思所想,进一步理解他所创作的音乐。
他便是萨蒂的好朋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著名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

01 来自德彪西的“反叛”
众所周知,德彪西被称为印象派音乐的开创者。
在被浪漫主义音乐充斥的十九世纪,从来都不愿随波逐流的德彪西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开创了适合并属于自己的流派。
没错,印象派音乐的诞生,离不开德彪西与生俱来的反叛精神。
德彪西是天生的叛逆者,从小就有满脑子的疑惑,经常对长辈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甚至令人尴尬的问题,而他自己却丝毫不以为意。
11岁时,因为过人的音乐天赋,德彪西被录取到巴黎音乐学院进行系统学习,不出意料成为了学校里著名的“捣蛋分子”。他看不惯古典音乐中教条的作曲规则,始终怀有一种打破陈规、探索新领域的强烈愿望。

他喜欢创作一些新奇的和声与奇怪的旋律,很少使用传统古典音乐中所用的大调和小调音阶,而是偏爱一些早期教堂使用的古老调式以及一些全音音阶;因为耳朵异常敏锐,德彪西比一般人听得见更多的泛音,这也促使他在传统音乐上做出了更多的革新。
但也正因为完全不按照传统规则进行创作,德彪西没少受到老师们的责备。包括在音乐学院学习时,还对老师提出了诸多挑战,经常把法朗克等音乐家气得火冒三丈、七窍生烟。
但我们知道,正是对主流的反思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才是艺术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德彪西天生的叛逆之心,促使他拒绝墨守成规,舍弃了古典主义音乐严谨的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以及浪漫主义音乐丰富的情感,从当时的文学和绘画中获取灵感,创造了一套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音乐语言,改变了十九世纪被浪漫主义笼罩的音乐世界。

在他的音乐中,充满了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听感以及神奇莫测的色彩,而这大都源自他细腻繁复的和声、配器新奇的色彩、冷漠飘忽的旋律。
虽然德彪西的作品还存在着调性,但几乎已经濒临溃散。从他的交响诗《牧神午后序曲》之后,音乐家们的创作不再被既定规则束缚,调性音乐沦为窠臼,西方音乐终于步入了现代。
(ps:调性音乐,即有调性的音乐,调中各音对主音有倾向性。调性音乐中总是存在着一个作为中心的音,和弦的构成和曲调的进行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
02 诗歌绘画对德彪西音乐的影响
德彪西这样抽象的、具有神奇色彩与飘忽旋律的音乐,因为和当时流行的印象派画作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从而收获了一个新的流派名称——“印象派音乐”。
而我们的作曲家依然表现得非常叛逆——拒绝接受这样的标签。
在他看来,印象派绘画根本无法表现光影随着时间流动的过程,它只是变幻莫测的世界在瞬间定格的画面;而他音乐的意义并不在于瞬间,描绘的是声音的流动。

但无论德彪西如何辩解,都无法否认,他那些音色朦胧柔和、轮廓模糊不清、充满画面感与想象力的音乐,的确与印象派画风有着强烈的对应性和相似性,且都是重写意,试图通过声音或画面,捕捉对事物的印象或情绪。

当然,作曲家对“印象派音乐”称呼的不满也并非毫无根据。事实上,除了印象派画家所带来的影响,德彪西的创作同样受到十九世纪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
我们知道,除了作曲家的身份外,德彪西还是一名出色的乐评人。他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从小就对文学、诗歌等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文学方面自学成才。
可以说,德彪西是诗性的。十九世纪末,他和当时的法国诗人魏尔伦都是另一位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文学沙龙中的常客。

这两位诗人的诗歌,都对德彪西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比如,著名的《月光》是为魏尔伦的同名诗而作,而《牧神午后前奏曲》也是取材于马拉美的同名诗作。(一个大胆猜测:德彪西之所以不愿被归为“印象派”,或许正是因为与同时代的莫奈毫无交集,但与象征主义诗人关系更好。怎奈群众不答应啊!)
象征主义文学作品,更强调主观性,重在描绘与定格人的情绪与感受。
你的心灵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村野的假面舞令人陶醉忘情, 舞蹈者跳啊,唱啊,弹着琵琶, 奇幻的面具下透出一丝凄清。
魏尔伦《月光》
正如德彪西的音乐,也从来不说故事。在他的音乐世界里,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色,都可以是情绪,都可以是音乐。
水是流动的音乐;不断改变方向的风是流动的音乐;落日比任何事物都更具音乐性。
德彪西
而他的创作动机通常也是简单、片段且零碎的,乐曲结构松散自由,只留给听众流动的感受与印象片段——像诗歌一样抽象缥缈,不易捕捉。
03 知识迁移是听懂音乐的有效方式
很多古典乐爱好者应该早已发现,在古典音乐作曲家中,德彪西的音乐,相对来说是更加符合现代人听感的。这正是源于德彪西对传统音乐的简化与创新。
没有了传统古典乐冗杂的结构与严肃的调式,音乐变得更加容易入耳;同时因为重视对情绪与感受的描述与渲染,他的音乐往往更容易调动情感、击中人心。
正如德彪西曾说:
我所渴求的音乐必须足以轻柔,才能适应人类灵魂的抒情流露和梦境的缥缈悠然。
所以在听德彪西的音乐时,我们首先可以做的,就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受力。
在此之前,很多人认为在音乐中谈感受力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但结合德彪西的创作思路,相信大家能进一步理解音乐本身就是作曲家基于感性思维的自由表达,而理性而严肃的乐理知识,都是为表达感受而服务的。
其次,艺术之间是具有相通性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知识迁移和联觉的方式,来进一步理解和欣赏音乐。美国音乐学家塔鲁斯金曾提到:“德彪西的音乐能给人一种特殊的画面感,他用细致的音色和朦胧的和声去描绘室外的风景,以建立听觉和视觉的联系。”
了解德彪西音乐与印象派画作的关系后,我们就完全可以把在视觉上的审美能力迁移到他的音乐中来,感受音乐中的色彩、光影。

同样,我们也可以将阅读文字时的感受迁移到听音乐的过程中来,通过阅读时脑海中产生的画面与感受,进一步理解德彪西音乐中朦胧的诗性。
或许通过简单的文字表述,大家还不能很形象地理解这些鉴赏方式到底该如何使用。不要急!本周五(3月3日),Yusi和团队历经三年精心研发的音乐审美课程《20节课带你听懂古典乐——Yusi音乐审美养成课堂》将会进行第八期的更新。
这节课,Yusi就会详细讲到德彪西和他的知名曲目《月光》,并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通过知识迁移和打通联觉的方式,来完成对这首曲目的鉴赏。
感兴趣的小伙伴一定不要错过~
课程购买方式:登录抖音APP,搜索账号【周雨思Yusi音乐审美养成】并进入主页橱窗;或登录西瓜视频、今日头条客户端,搜索账号【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进入主页,点击【专栏】进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