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总结与我们的思考
前言:
今天聊聊AI。

AI这个东西火了挺长时间了,AI画画、AI总结信息、AI智能问答…
因为我个人对它既无兴趣也无需求,所以从来没有聊过这个话题。
最近几天遇到一件事,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与AI的区别,以及现阶段的AI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见到了一个善于总结概括的AI,如果你发给它一篇文章,它会迅速提炼出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abcde,以及支持这几个核心观点的理由12345。
这个功能相当方便,因为它能节省大量的阅读时间,直接给你提供概括后的结果。
但这个功能也有很大的弊端,因为它省略了人的思考过程。
因为我个人经历的原因,我对信息的兴趣是相当有限的。倒不是说我不重视信息,只是我对信息的重视程度很有限。
如果把人与信息的关系理解成三环节:信息输入(获取信息)→信息加工(思考信息)→信息输出(对外展示)。
很多人要么重视信息的输入环节,认为获取了足够多的信息才能得到足够理想的结果,所以倡导读很多书看很多文章看很多视频获取很多信息,以提高“输出能力”。
要么重视信息的输出环节,认为人应该通过主动对外输出信息的方式,反过来促进自己对信息的输入,以起到“催促自己完成学习”的效果。
我很少见到有人重视信息的加工环节,而我一直认为这个环节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看来,信息的输入其实是比较无所谓的。
因为在这个信息泛滥甚至是信息超负荷的时代,只要你想获取信息,你不可能获取不了,你不可能找不到。
其实如果你在网上浏览了足够多的信息,看过足够多的文章和视频,你就会发现那些信息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同质化,也就是许多人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只是他们的说辞有些差别。
网上的信息泛滥,但泛滥的同时它们在本质上又很相似,只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外表让人产生了“这些信息之间各不相同”的错觉。
大量获取这样的同质化信息,对人的帮助其实是很有限的。它能制造很多“我懂了、我明白了、我收获了”的错觉,但很少能带来真正的、实质化的帮助。
而信息的输出呢,在我看来它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只是把「思考的结果」传递出来。
与输出有关的,基本只有“表达方式”、“交流方式”和“沟通方式”,输出不包括思考。
只有信息加工的过程与思考密切相关,它是人与信息的关系的最重要的环节。
而AI对信息的总结和概括,会抹除这个环节。
自己读了一篇文章,认为这篇文章讲了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可以怎么概括?有哪些理由支撑这些观点?这篇文章的核心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并非是“文章的观点、对观点的概括、支撑观点的理由、文章的核心”,而是自己得出这些结论的过程。
自己为什么认为可以这样概括观点?为什么认为这123理由支撑了这些观点?为什么认为这篇文章的核心是A而不是B?
在这个过程中,自身思路与文章提供的信息产生碰撞,碰撞引发各种各样的思考…
这些是最宝贵的东西。
因为无论你现在得到了什么信息、将来得到了什么信息,你都是要通过「你的思考技术」去思考它。
假如你的思考技术始终是1级水平,无论你得到什么信息,它能给你提供的帮助都很有限,因为你无力对它进行更深入更可靠的思考。
假如你的思考技术是10级水平,哪怕你得到了很简单的信息,也许依旧能从中窥探到一些线索迹象,进而顺藤摸瓜的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某电影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大家可能听说过:花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当双方得到的信息都是一致的,为什么前者能很快看透事物本质,后者却不能?
跟信息的输入有关吗?跟信息的输出有关吗?
都没关系。
它只跟「对信息的加工」有关,也就是思考。
有些人有天赋,他们的思考能力很强,与生俱来的强。而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夸张的天赋,所以我们想提高思考的水平,就要锤炼思考的技术。
这个锤炼过程,可以通过「获取更好的思考方法」来辅助,但主体环节必须是「亲自去思考」。
再多的思考方法、再好的思考方法,如果自己没有长时间的运用,一样会因为生疏和僵硬而“没什么大用”。
AI可以对信息进行快速的总结和概括,这种概括便于我们浏览网络资讯。
但在另一些时候,它的总结和概括会省略掉我们的思考过程。
这样的省略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因为那些信息其实不怎么重要,至少不如亲自思考的过程更重要。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082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