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今日解禁!终于可以聊聊华为Mate50 Pro的影像表现长短板了!

2022-09-19 17:34 作者:评者N大  | 我要投稿

9月19日是华为Mate50系列的样片解禁日,与徕卡分手后,华为创立了自有的“华为影像XMAGE”品牌,其核心就是这十几年来华为对计算摄影、色彩影调理解的集大成之作。

看到不少平台的大V用“王者”一词来形容他们手上Mate50 Pro的影像表现,这里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其中会提到进步的点,也有依旧“原地踏步”的短板,以及某个藏在背后,正悄然变化的点。

OK,进入正题,我们直接从短板开始吧!

在实战中我体验到的短板有四个,首先是“顽疾”项目,暖光源以及大片暖色背景下的色彩还原

这是华为一直做不好的工况,在Mate50 Pro身上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还是会把暖色用偏冷(蓝)偏品(红)的方式呈现,不同工况,偏移程度不同:

第二个短板是后置摄像头人像模式的肤色表达与暗光下的面部提亮,可能是没有动用算法的关系,与vivo的方案有些差距:

两家分抠像精度都不错,焦外光斑的表现也各有千秋,但提亮肤色之一块嘛......华为可能还要再感性一些(笑)。

第三个短板是阴影下拍摄时自动曝光机制(AE)的偏离,成片的亮度会大概率高于肉眼感知,伴随偏冷的发色,会破坏环境氛围,需要人为干预降低曝光量(EV):

干预曝光(减EV)并采用鲜艳色彩模式后,观感就好不少了:

第四个短板是非原生(插值)焦段画面的锯齿化

可能是固件的关系,采用插值的非原生焦段在锐化算法下会出现高光边缘锯齿化的现象:

当然,可能你会说锐化+插值难免会有斜条纹锯齿的现象啦!但如果采样与猜色算法与锐化算法配合得当的化,这个现象其实是可以被避免的,毕竟这是拥有融合算法深厚经验的华为,我会用更高的要求去看待全局表现。

 

说完四个不足,下面来说说自“XMAGE”起的改进之处,首先是默认模式默认曝光几乎不再触发“暗部暴力提亮”算法了,即使是这样明暗反差强烈的场景:

Mate50 Pro也仅仅是略微压制了下亮部以体现细节,对于暗部亮度并没有明显干预,换句话说,华为已正式脱离了“伪HDR”的趣味,让黑色尽归黑色,让影调再现偏向真实立体是它们现在的追求:

第二个改进是拍摄节奏变得更流畅了。

不知道是算力提升还是双工作流的效率被优化了,现在使用相机连拍数张后的反应依旧顺畅而不似之前那样会略有卡顿并发热明显,当用户拍完后进入相册才会看到照片经过计算成为成片的过程,当然,这一等待过程也被大幅缩短了,以Mate50 Pro为例,日常拍摄的机内堆栈融合大概只需半秒左右,算力提升+工作流优化让拍摄时的相机取景、3A算法、快门释放的负担大幅降低,从而显著提升了扫街的流畅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Mate50 Pro的快门时滞都比之前短了,瞬间抓怕也更从容了。

第三个改进(我不知道能不能算改进)是色彩表达更为讨喜了,有时看着鲜艳模式拍的浓郁照片甚至会以为自己拿着小米12s Ultra(当然,重量与手感还是不一样的):

最后一个在实战中体会到的改进与“光圈”有关。

别误会,不是华为新推出的F1.4-F4.0十档可调“物理光圈”,而是藏在它背后的“模拟光圈”,我曾在去年的P50 pro实战体验中说过,即使深度模拟与抠像精度已为业界最顶尖,华为却一直没有对外宣传过自家虚拟光圈的出图品质,和只针对人像数据学习的景深模拟不同,华为的大光圈模式是基于真实深度侦测的,虽然华为对这个技术的进度一直藏着掖着,但既然机器已经到手了,它现在已经处于什么水平,我们还是来看一下吧:

没错,当时我看相册时就愣了一秒,这......

看看带前、后景的模拟虚化考验:

WTF......华为藏着深度采样演进这些年,至今还认为没进化到可以“一提”的程度嘛?!

不愧是你......

至于什么中长焦清晰度这些都是华为的传统优势了,不提也罢。

说说总结:

暖光源色还原这个问题还要再完善,后置人像美化风格直男不在意,但直男的女友是在意的,提亮修容希望能加上,过渡焦段的高光画质还需要弄柔顺,完全脱离HDR的影调思路属于大进步,色彩风格见仁见智,藏在物理光圈背后的虚拟光圈进步实属惊喜。

很多人(包括我)都认为华为旗舰机的影像成熟期是在开售后的半年(固件陆续到位后),不管如何,我觉得这个已颇为优秀的机器,在达到完全体后会有怎样的表现,届时我还会再写一篇回答。


今日解禁!终于可以聊聊华为Mate50 Pro的影像表现长短板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