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共28讲 新版(逐步更新)

2022-11-13 15:37 作者:霹雳狗勾  | 我要投稿

绪论:理论与文学理论


一、理论是什么?


理论:Theory(英语),Theoria(拉丁语音译希腊语),与Theater(剧院)同根,意为“去观看”,因此理论的本义是“观察、沉思”。观察,即非沉浸式的、反思式的。


1、理论与反思(反思是理论的品格)

2、理论与常识(常识是理论的对象)

理论源于“反思”,是经过过滤和证明之后的常识。

常识源于“经验”,你见过全世界所有的白天鹅,也不能证明天鹅都是白的。

3、理论与阐释(阐释是理论的功能)

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

理论是一种观念体系、思想系统;是推测、思索;是源于人把握深层世界的欲望。

传统理论:找寻某种规律的工具

现代理论:阐释、解决问题

自然科学:一望而知、固定答案

人文科学:不具有唯一性、确定性

杨宁老师:“搞文学的人,不要在乎什么科学不科学,而在乎合理不合理。”

4、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丰富多样的,那么理论也是丰富多样的。

(2)实践是什么?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二、什么是文学理论?


1、对文学现象的一种抽象反思

(1)文学活动的两个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

(2)文学四要素及其关系

     叶维廉《地域的融合中西诗对话》

     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

2、对文学文本的深入分析

   例:

   人们爱看爽文,这是一个结果。

人们为什么爱看爽文,这是对文学文本的深入分析。

3、对文学观念的学理探讨



第一章:文学的本体视域


一、文学本质问题(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否可以定义?

(1)文学不可定义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可说的世界:(苹果、粉笔、黑板等)

不可说的世界:(人生、理想、爱情等)

《哲学研究》

家族相似:当一个事物不可定义,本质难以寻找时,就被称为家族相似的概念。

解释:

谁是你的家人?

父母。

父母的哥哥是你的家人吗?

是。

父母的哥哥的妻子是你的家人吗?

是。

父母的哥哥的妻子的妈妈是你的家人吗?

是吧。

父母的哥哥的妻子的妈妈的父母是你的家人吗?

不是吧。

“一个不断延展的概念。”

例子:游戏。

电脑游戏是游戏,捉迷藏是游戏,它们的共通之处是具有娱乐性。那么有人认为考试具有娱乐性,考试也应该算是游戏。以此延展开来,人生就是一场游戏。

莫里斯·韦茨

《理论在美学中的作用》

给艺术下定义是徒劳,因为艺术是变化的,不断发生新的形式和案例。

(2)理论与经验

   理论:“文学不可定义”理论来自于经验,是对经验的总结。

   经验:“文学可定义”


☆文学的定义方式

实指定义:寻求定义的确定性(这是什么?这是一个粉笔盒。)

逻辑定义:更为复杂的定义(猫是什么?猫是一种动物。)

1、属加种差法

公式: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

种差,即被定义项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邻近的属,即事物处在一个什么集合之内


2、文学的存在方式:定义文学的起点

本质:

物质形态(媒介、载体)×

精神形态


精神形态:

哲学×

道德×

宗教×

艺术


艺术区别于哲学、道德、宗教的部分:

审美性


艺术:

绘画×

音乐×

舞蹈×

建筑×

文学


文学区别于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的部分:

媒介不同(语言)


总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3、属加种差定义法的问题

(1)只能揭示关系,不能揭示本质。

(2)假定了种差之间的界限是清晰的。


“一旦你下了定义之后,总是会出现例外。”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1、唯实论与唯名论

本质:事物的共性(共相)

唯实论(共相是存在的)

唯名论(共相是不存在的、虚构的)


2、结构论与关系论

“忒修斯之船”

一艘船:

换了一根螺丝,还是原来的那一艘船吗?

换了一块木板,还是原来的那一艘船吗?

换了几百块木板,还是原来的那一艘船吗?

所有配件都换了一遍,还是原来那一艘船吗?


“金阁寺”

日本的金阁寺曾被一个和尚烧毁,现如今又重建完善,此时的金阁寺还是原来的金阁寺吗?


“人体细胞新陈代谢”

三岁时的你,经过细胞一轮又一轮新陈代谢之后,和二十岁的你是同一个你吗?


为什么忒休斯之船、金阁寺、人还能保持同一性,不在于构成它们的材料,而在于组成它们的“结构和关系”。


文学的关系结构:语言的运用


3、本质主义的缺陷和问题

(1)预设了“现象”和“本质”的二元对立关系

(2)误以为本质是普适性的既定事实,本质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

(3)误以为文学的本质是唯一的、确定的


4、反本质主义缺陷和问题

(1)没有区分“绝对本质”和“相对本质”

绝对本质:超时空、普遍性

相对本质: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环境变化的

(2)本质具有一定可把握性

通过比较得出相对的文学性的强弱

和《红楼梦》相比,《史记》的文学性弱。

和《史记》相比《论语》的文学性弱。


☆作为“事件”的文学

《文学事件》伊格尔顿2012


“文学就是一次事件”


王羲之醉酒之后写下《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书法水平高到以至于王羲之本人再也无法写出相同水平的作品。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读者在不同时期阅读也会产生不同的哈姆雷特。


文学特性: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规范性。


二、文学性与文学本质问题


(一)维度一:文学的文化属性与审美属性

1、作为文化形态的文学

历史视野下的传统文化中,诗、音乐、舞蹈是合一的,没有分开为独立的部分,文学自始至终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特定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因此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构成的结果。


文化体现了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鲍勃·迪伦于201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歌词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反文化运动、反战运动、嬉皮士运动,鲍勃·迪伦在其中发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表达了当时人们的困惑、向往、追求。因此,文学也是一种文化。


2、作为审美文化的文学


审美文化:以审美视角对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塑

审美是无功利性的。

(反面是功利性,为我所用。)

审美是带来愉悦的,符合人的审美理想。

(对于文艺作品不能用现实生活的标准去约束它,而是用审美的标准去约束它。)


文学提供虚拟情境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人的情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负荷阶段,一个是释放阶段。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一种代偿,如恐怖电影和小说。


(二)维度二:文学的语言属性与符号属性


文学语言 区别 日常语言


1、陌生化 VS 自动化

(什克洛夫斯基《词语的复活》)


2、非指涉性 VS 指涉性

多义性 VS 确定性

深度 VS 浅度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韦勒克《文学理论》)


3、虚拟性 VS 现实性

(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

解说性语言:日常

描述性语言:文学


4、内指性 VS 外指性

(施蒂尔勒《虚构文本的阅读》)

他指性语言:日常

自指性语言:文学


5、情感表现语言 VS 信息传递的语言

(瑞恰兹)


6、生成性语言 VS 惰性语言

(保罗利科《言语的力量:科学与诗歌》)


7、伪陈述 VS 陈述

(鲁迅小说中的“我”不等于鲁迅本人,文学不指向现实的真伪)


8、述行语言 VS 记述语言

 代表:约翰塞尔《言语行动》《表达和意义》

       奥斯汀《如何用语言做事》


述行语言:许诺、暗示、执行、实践

(如“我明天就把钱还给你”,不仅要许诺,还要执行)

文学会对读者进行劝说、说服,让读者相信作者所讲述的是真的,暗示读者要走进情境中来,以此来干预判断。


论述语言:对事物的描述

(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9、含蓄意义与清晰意义之比超过日常标准

保罗·德曼《阅读的寓言》


语言的字面意义

语言的修辞意义

(三)维度三:文学的情感性与形象性


一、情感性


(1)情感与欲望(需求)

有话要说,通过言说(文学)的方式:填补现实匮乏+付诸审美理想。


(2)情感与主体

情感是生命本质的体现


文学的情感表达:诗言志、诗缘情、发愤著书、不平则鸣

作家表达主观的情感,绝对客观性的文学作品不存在


(1)后情感文学

【后XX】:XX的新理念,如情感文学的新理念,情感文学的后来者,情感文学的新变体

在消费社会、文化工业兴起的今天,你的情感很有可能是被建构起来的,换句话讲,我想让你爱上我,是有方法的。


举例: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

不能否认青春期有这样的悲伤存在,可是不代表所有的青春期都存在这样的悲伤,悲伤被程式化、套路化了。


梅斯特罗维奇《后情感社会》

情感具有:虚拟性、表演性、代理性的特点


情感是一种可复制的产品(变成了一种话语)

情感拉开与主体间的距离(能够表达独特的私人化的情感,而非放渚四海皆准)

情感话语的泛滥导致情感的贬值


二、形象性


语言功能:表达情感

语言具有:公共性

情感具有:私人性


形象可以借用公共性的语言表达私人性的情感


举例:

“我很崩溃”:崩溃的情感被削弱了

“裂开表情包”:崩溃的情感非常形象到位


【爱我有多深】的回答

“特别深特别深特别深”:情感表达匮乏

“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是纯洁的、永恒的,以此来形容我对你的爱


形象大于思想

举例:霍桑《威克菲尔德》

一个形象与思想基本对应的作品文学性更弱,形象大于思想的作品文学性更强。


(1)含义:

作品形象所包含的意义超过作者主观意图

举例:《红楼梦》体现了以贾史王薛为代表的的封建社会大家族的没落,这是教科书式的解读,但是曹雪芹在创作时可能并无意呈现出这个意义,只是将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写出来,《红楼梦》所反映出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远超过他的主观意图。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也无意要反映当时的阶级斗争等等。形象一旦创作出来,就不再受作者控制,形象有它自己的生命力。


作品形象所表现的意义与作品意图是矛盾的

举例:巴金的《秋》中有一段情节是高淑珍投井自杀,巴金后来称自己最初创作过程中根本没想过要写高淑珍投井自杀,而是想让她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嫁出去,但写到第39章,淑珍跑到后花园去时,忽然就想到后花园还有一口井,然后“她就自己跳井自尽了”。普希金在谈及他的诗体长篇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时说,自己创作时的初衷并未想过要让塔吉亚娜嫁人,但是“写着写着她就嫁人了”。


(2)原因:


形象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

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作者的创作往往受时代的限制,但作品会随着不同的时代产生出不同的意义。)

作者自身的思想矛盾

“作家的主观意图”≠“作家的全部思想”


(四)维度四:文学的想象性和虚构性


1、文学的真实性问题

真:现实主义


文学是作品对生活的反映,真相不是“现象真实”,而是”本质真实”。

社会科学是“逻辑真实”,文学艺术是“艺术真实”,“艺术真实”就是用形象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


文学的认知性


真:与现实相符,是一个认识过程,具有认知性。

举例:读《诗经》可以认识许多花鸟鱼虫的名字,但是这不是《诗经》的全部功能。文学具有认知性,但是这不是文学的本质特征。


“真”的多义性问题:事实之真

                     价值之真(应然)


事实之真:参考小学写日记写成流水账

价值之真:读小说时感慨“这个小说写的很真实,让人感动”时的真实


文学不求“事实之真”,文学追求“价值之真”。


三、文学与意识形态


1、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


(1)肯定

     1982 孔智光:艺术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

     1982 钱中文:文艺是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意识形态,提出了“审美反映论”

     1989 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文学的独特性就是审美反映

     199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文学史显现在话语含蕴(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999 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是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2)反对

     1988 董学文:文学既有意识形态也有非意识形态性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意识形态形式不等于意识形态

     2003 周忠厚:文艺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2006 陆贵山:《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2、审美意识形态的论证逻辑

(1)《文学理论教程》

A、文学是意识形态

B、文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C、文学是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话语蕴藉


(2)马工程《文学理论》

A、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B、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C、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运用了属加种差法


3、意识形态的内涵

(1)意识形态的本质:想象

A、意识形态不是知识和科学,不能用实验的方式来证明对于错

   举例:结婚时男方应该给彩礼吗?

          结婚后有了孩子,孩子应不应该随父姓?

          应不应该吃狗肉?

         有人认为应该,有人认为不应该。每个人的观念都不一样,且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知识。

B、意识形态是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

C、意识形态是一种“本该如此”的想象

D、意识形态是一种本不属于自我的想象,因为“想象”是被建构起来的

E、意识形态是作用于实践的想象


(2)意识形态的建构方式:询唤

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信仰

询唤:广告(举例:李佳琪的直播间、汽车广告营造出的对美好家庭的想象)


4、文学意识形态

(1)分析作品如何建构自我与想象性关系

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形象,都是意识形态中的一种镜像,目的是让读者在镜子当中照见自己,形成认同。

举例:《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描写的人物形象,与当代的社畜有共性之处,使读者形成代入感,也就是“在镜子当中照见自己”。


(2)分析作品的离心结构

作者表层所表达的东西:中心

作者深层所表达的东西:携带离心结构(作者不期然带出的个人价值观等)


(3)文学传播中的接受、改写、误读

举例:《卖火柴的小女孩》

西方国家的解读:死亡是一种解脱,是西方的典型基督教思想

中国的解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

作者的写作倾向:作者的写作倾向在翻译过程中被改写成符合中国文化意识形态的内容

第二章:文学的作者视域


一、作者问题的复杂性


1、作者的原创问题

博尔赫斯《<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

皮埃尔·梅纳尔决定经历《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经历的所有经历,学习西班牙语言,忘记1602年之后的所有历史,成为塞万提斯本人,以创作出和《堂·吉诃德》一模一样的小说。


假如此事成为可能,意味着作者与作品之间能够构成联系。

假如此事不会成为可能,意味着作者与作品之间不构成联系。


“无限猴子理论”

让一只猴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并给予猴子无限多的时间,有一天猴子会不会敲出一部《莎士比亚全集》?


《诗云》刘慈欣

科学可以复制一切问题,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是,科学无法抵达艺术和美。


如何定义抄袭?

我们都使用了同一种语言,生活在同一个国度,也就意味着我们共享了同一种文化,那么我们二人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否会存在相似性,是否可以被认定为抄袭?


2、作者的考证问题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吗?

施耐庵只是《水浒传》的最后编订者,不是创作者,其中的小故事源自《宋元话本》,而《宋元话本》的源头是说书人口头传播,说书人为了迎合听众可能会改编故事投其所好,因此听众在某种意义上也参与了创作。

  

二、作者中心论


·将作者视为独立个体

·认为作品意义源于作者


1、知人论世与传记批评

知人论世:孟子

传记批评:圣伯夫


(1)认为文本是作者生产出来的,文本是作者的某种观念反映。

(2)认为文本意义源于作者,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3)通过资料去阐释文学作品。


2、独创性与作者天才论

1759杨格《试论独创性作品》


柏拉图:艺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模仿得越逼真艺术水平越高。

模仿自然:技艺

模仿作家:独创天才


杨宁老师:作家确实有他独创天才的一面。张爱玲的天才之处在于她对人性情感的细腻观察和描写,鲁迅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你很难找到两个伟大作家之间的共同点。


3、作者中心论反思


影响:作者是意义源泉,挖掘作者生平背景,形成了作者与作品之间的绑定关系,作者的权威性得以建构,导致作者具有不可复制性,对作品的阐释话语权在于作者。


反思:导致作品沦为历史的资料,作品的独立性、审美性丧失。预设了一种因果关联,即作者是因,作品是果,但是你如何确定作者的因是源于个人原因、历史原因、等等原因?最终前者变成历史决定论,后者变成神秘论。


三、作者中心论的解构


1、罗兰·巴特《作者之死》1967

作者的主体性丧失


(1)写作是一种(对主体性的)否定

作者写作时只是呈现出了自己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主体。

(2)语言是文本的主体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刘勰

头脑中所有私人的想法都要转换成公共的有限的线性的逻辑性的语言,很容易词不达意。

文本是语言的编织物,编织语言的结构是语法系统,而不是作者。

(3)否定“作者先于文本”,应当是“作者与文本同时出场”。

(4)作者死亡,读者诞生,读者是意义的决定者。


2、福柯《作者是什么》1969

(1)作者的在场与缺席

表达对象不在场,因此需要创造一个“符号”来指称他。

作家创作时,作家不在场。

作家创作的作品,是他过去所有经验的总和。


(2)作者主体性消亡

写作消解作家主体性,因为说话人不是你,想要保持你的个性最好的方法是不说。


传统观念:写作让作者不朽

福柯:写作让作者死亡



(3)作者功能问题

作者名字:专有名词,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给文本归类。例如A和C是“李白”的作品,B和C是“杜甫”的作品,看似A和C之间存在共通性,但是A和B不见得不存在共通性,因此给文本归类背后是一个粗暴的权力话语。


四、作者个性与文学传统


1、原创·影响

鲁迅创作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果戈里曾经也创作过一部小说叫《狂人日记》


鲁迅《药》:华老栓给孩子治病要人血馒头,人血馒头是从革命者的鲜血来的。

屠格涅夫《双手白净的人和双手脏乱的人》:双手白净的人为了解放双手脏乱的人,被绞死,双手脏乱的人要把绞死他的绳子带回家,给家里带来好运。

波德莱尔《绳子》:画家收留了小乞丐,小乞丐在家中吊死,小乞丐的母亲向画家索要上吊的绳子,为了给家人带来好运(赌运)。

作家的一切创作一定会收到过去经验的影响,人是过去所有经验的总和。


2、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


(1)传统:“过去”与“现在”的结合,即“现在”的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看待“过去”。

(2)创作:先融入传统,再创新,因此创作具有非个人性,创作首先要消灭个性。

(1)作者的作用:中介,如同化学反应当中的催化剂,催化剂不参与化学反应。

(2)诗歌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


3、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


从文学史的角度思考:假如诗歌纯粹是过去经验的产物,那么活在现代的我们,可以阅读所有古代诗人的作品,相反的,活在古代的诗人能够阅读的诗歌是有限的。然而诗歌并没有呈现出由劣到优的线性发展规律,现代诗歌水平是不及古代诗歌水平的。


(1)影响:影响是一种反向的,前辈的作品太优秀而难以超越时,导致文人产生焦虑、自卑。所谓的诗歌史,是一个诗人受他人所害的历史。之所以诗分唐宋,就是影响焦虑的结果。

(2)强者诗人:挖掘自己才能,写出独创性作品。


4、作者与传统的关系

作者创作一定会受到传统影响

作者对传统的接受是有选择的,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作者接受了传统的引导,但也在创造新的传统


五、作者意图问题


1、作者意图的复杂性

例子一:

畅销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作者埃莱娜是谁一直无人知晓,埃莱娜一直只通过邮件与出版社来往,她曾经作出解释:“这是我和我的信念的一次赌博,我相信书籍一旦被写出来,就不再需要他们的作者。”

例子二:

读者不满《进击的巨人》结局,称其“烂尾”。我们倾向于觉得作者可以决定作品的一切发展走向,可是尤其是网络创作者,往往要去了解读者的意见。

反思:作者意图还是否存在?

2、作者意图的可能性

作者意图是存在的,可还原的。


(1)赫施《解释的有效性》

观点:保卫作者,作者意图是存在的,可能的,解读文本最重要的就是解读作者意图。

A、作者与文本的关系:先有作者才有文本,因为作者所以文本。

B、创作意图:将主观意图融入到文本。

C、文本有其客观意义,客观意义就是作者意图。

D、意义:指的文本的语言符号意义,是客观的

   意味:指的加入了个人经验、社会历史等因素,是主观的可变的。

E、如何发现作者意图?

   重现作者的世界,回归作者当时创作的情境中。

(2)孟子:以意逆志。意即读者之意,志即作者之志,读者通过阅读揣摩作者的意思。

     前提:心之所同然,即人与人之间有共通性,所以读者才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3、作者意图的隐匿性

(1)意图谬误

比尔兹利·维姆萨特《意图谬误》


核心观点:

A、否认作者意图与作品解释关系

B、作品中的说话者不是作者本人,而是表演者,一种印象管理的结果。

C、将传记研究、心理研究与真正的文学研究区分开来


论证:

A、作品是物,具有公共性

   作者是人,具有个人性

   应当研究公共性的物,而非个人性的人

B、意义的产生源于文本当中的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公共性的约定俗成的。


(2)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

私人语言不存在,一旦我说出一句只有我能懂的语法规则,它就将进入到公共领域,也就意味着下一句话使用的语法规则不能同上一句一样。因此语言只有公共性而没有私人性,公共的语言无法传递作者私人的意图。


(3)翁贝托·艾柯《读的角色》

A、经验作者与模范作者

经验作者:作家本人

模范作者:能够实现作者创作意图的人(隐含作者)


文本创作就是由经验作者向模范作者前进的过程。


B、造成经验作者与模范作者差异的原因


作者观念与现实生活存在差异,作者不是单一的存在。

读者的时代性,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解读。

作品的叙事方式,不同的叙事方式


(4)嵇康《声无哀乐论》

个体可以在听完一段音乐后指出此音乐是哀伤的还是欢乐的,问:声音本身是否携带情感?作为一个物理现象声音应当是没有情感的,这只是听者的主观感受。


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

音乐的美来自何处?只是被听者强行加上去的罢了。


六、文学创作问题

 

1、文学的创作过程

 

(1)文学创作本质

 

作家谈自己的创作过程,往往是创作经验谈,而不是创作规律谈,因为作家的经验不一定具备规律性、普遍性。

 

作家创作的每一部作品,并不都是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处女作现象”:作家的处女作就是他的代表作,写完这部代表作,之后的写作都没有波澜。例:曹禺《雷雨》、小仲马《茶花女》、莫泊桑《羊脂球》

 

创作:艺术品(作家在创作之前不知道接下来会创作出何物,是一个实验的过程)

制作:工艺品(制作之前就已经知道结果是何物,具有可复制性)

 

(2)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理论教程》

发生阶段:

材料储备

艺术发现

创作动机

 

构思阶段:

构思心理(回忆陈思、想象联想、灵感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

构思方式(综合、突出、陌生化、变形、简化)

 

物化阶段:

行之于心到行之于手

词语提炼

即兴推敲

 

 

马工程《文学理论》

创作过程:

创作动因

艺术构思

语言呈现

 

创作心理机制:

直觉

情感

想象

理解

 

创作主体条件:

修养

社会责任

 

郑板桥的三个竹子: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2、文学创作的灵感问题

(1)灵感的本质

福克纳:“对于灵感我一无所知,我从来没有亲眼见到过它,但是它时时刻刻围绕在我身边。”

 

灵感的原意:“神”+“气息”(神赐的灵气)

 

柏拉图:迷狂说,创作是神灵附体的表现,作者只是一个媒介,并不重要。

孔子:述而不作,即孔子认为自己说的大道理都不来自他本身,只是本已存在的圣人的道理,孔子只是转述了出来。

罗兰·巴特:作者已死。

 

作者并非一开始就具有权威性,而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及现代版权问题,作者才变得重要。

 

A、灵感是可控的思维方式

 

不可控性:灵感发生于人的潜意识当中

可控性:灵感产生的前提和条件是可控的(如一些生活遇见的事件、问题)

 

例:马尔克斯在报纸上读到一则新闻,一名老年男子在与伴侣约会时意外致死,见报后发现这对伴侣各自有自己的家庭,其实是一对地下情人,随即产生了创作《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灵感。

 

灵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依赖于现实经验基础。

 

B、灵感是意识与潜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意识通过“重复”+“程式化”变为潜意识

·潜意识通过“诱因出发”变为意识

 

C、灵感:受意识制导→酝酿于潜意识→经由诱因出发→突现于意识

 

(2)灵感的特征

 

突发性:突然的、无法预料的、不期而至的、偶然性中的必然

原因:潜意识

      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现实的偶然补充

 

杨宁老师:“真正优秀的作家,要不断深入生活,与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去接触去碰撞去感受,才有可能产生出新的灵感。如果只在一个学院的内部,往往培养出的只是可复制的写手,而不是作家。不在于知识背景,而在于有更多深切的现实生活的体验。”

 

瞬息性:稍纵即逝的、停留短暂的

原因:思维的运动性

      意识的模糊性

 

例子:“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

 

 

独创性:独一无二性、原创性

 

 

 

亢奋性:作品被创作出来之后的满足感

 

(3)灵感发生基础

 

实践基础:大量实践当中才能保障即兴创作

认识基础:输入知识才能输出作品

生理基础:大脑时时刻刻都在工作,整理加工的过程当中出现灵感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共28讲 新版(逐步更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