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

2022-07-24 09:58 作者:yi-陈霈  | 我要投稿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范围:137亿光年(光年:距离单位)

2、天体

(1)判辨:①空间位置(大气层之外,在地球还未发射的卫星不是天体);②独立的运行轨道(在月球上探测的玉兔号不是天体);③物质形态(月食日食、流星雨是一种现象不是天体)

(2)分类:①自然天体:恒星、行星、星云、彗星和自然卫星;②人造天体:宇宙飞船、空间站、人造卫星

3、天体层次(四级天体系统)

4、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恒星)

5、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太阳系其他行星都具备):①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正值壮年);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的公转具有: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运行轨道面之间的夹角较小,近似在同一个平面;近圆性→偏心率较小,近似圆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自身条件(地球相对于其他行星所独有):①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能够吸引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②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的存在(第三的位置,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①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②能量集中在可见光波段(能量大→短波辐射)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有利部分):①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②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太阳辐射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太阳能热水器)和间接能源(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

(3)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体分布规律:①全球→由低纬向高纬地区递减赤道附近的高值区:撒哈拉沙漠→纬度低/热带沙漠气候;低值区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气候);②中国→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减高值区: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非季风区,晴天多/空气污染小,大气透明度高;低值区: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消散,多云雾,大气削弱作用强)

影响因素:①纬度→由低纬向高纬地区递减(负相关)→受太阳高度角影响;

②天气状况→晴天多,阴天少→晴天受到大气削弱作用小③地形、地势→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④昼长因素→白昼越长,太阳辐射越高(夏半年,我国高纬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了太阳高度角小所损失的热量。所以我国夏季虽然南北跨度大,却普遍高温。)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的外部圈层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1、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①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以此地震只有一个震级(>5级会产生破坏);②烈度:地表和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受到地震本身以及地表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影响,因此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③震源:地震发生的源头

④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⑤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⑥震中距:从观测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2、地震波

3、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4、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2)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顶部

(3)水圈:连续但不规则

注意: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岩石圈(地球的内部圈层)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

       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可将地球46亿年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基本认知:(1)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

(2)地表形态是在内力(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外力(能量来自地球外部,其作用形式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节:流水地貌

★基本认知:不同河段的地形差异较大,使得不同河段的流速不同,因此流水作用在不同河段分别表现出以侵蚀(中上游)、搬运沉积(中下游)为主的不同作用形式。根据其主要作用形式的不同,因而在不同河段出现了不同的流水地貌(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

1、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

(1)“V”字形峡谷

特点:谷坡陡峻,下窄上宽,深度大于宽度的山谷

分布:多分布在湿润或半湿润的中上游河段

形成原因:中上游地区地形起伏较大,河流落差大,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强。

★河流阶地:①概念:河谷中不能被洪水淹没的阶梯状地形(平坦/肥沃)②成因:地壳间歇性抬升和河流的下切侵蚀共同作用形成的(上老下新)。

(2)曲流

特点:河谷宽阔,河道弯曲

分布: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形成原因:平原地区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小,可侧向自由发展。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补充牛轭湖:当曲流颈在洪水期被冲破后,河道被裁弯取直,弯曲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

2、典型的流水堆积地貌

(1)冲积扇和洪积扇

特点:呈现出由扇顶到扇缘,堆积物由粗到细的变化过程(受流速影响)

分布:河流出山口(洪积扇多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出山口)

形成原因:河流流出山口,因地形变缓,流速减慢,其所携带物质在出山口处堆积成扇形。

(2)冲积平原

分布:河流的中下游(如:华北、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形成原因:地势平缓,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3)三角洲

分布:河流入海口

形成原因:①流速减缓泥沙沉积②海水的顶托作用

3、滑坡和泥石流

(1)损失:淹没农田和存在、阻断道路、淤塞河道,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

(2)分布:多分布在山区地带(如横断山区)

(3)多发的原因:①地形:地形以山地为主,起伏坡度大;②植被条件:植被稀少,地面缺少保护;③气象条件: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如季风气候);④地质条件:地壳活跃,岩石破碎,地表松散物多。⑤人类活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植被、地形破坏较大。 

(4)治理:①生态措施: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加固边坡③组织管理措施: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提高公众的减灾意识和环保意识。


第二节:风成地貌

★基本认知:与风源地的距离和所受阻力(下垫面/天气)的不同,使得风速大小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风成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1、风成地貌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2、典型的风蚀地貌

(1)风蚀蘑菇

特点:上大下小

成因:①岩石上侧气流中沙量少,磨蚀少;而近地面部分沙量多,磨蚀作用强。②岩石软硬程度不同

(2)风蚀壁龛

特点:岩石多浅小凹坑

成因:风侵蚀风化了的疏松岩面而形成

(3)风蚀柱 (4)风蚀洼地→甘肃月牙泉 (5)风蚀残丘

★补充雅丹地貌: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形成过程:①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风力和流水侵蚀,沟槽加宽加深→新沟槽切断旧沟槽,形成塔状或雅丹体→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

3、典型的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的成因:风中携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风速减缓/遇阻堆积/降尘)

(1)黄土高原

成因:强劲的冬季风带来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风速减慢,沙尘逐渐沉积,形成厚厚的黄土层。风力搬运过程中颗粒较大的首先受阻,物质沉积呈现由大到小的规律。

★注意: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沉积;但沟壑纵横的地貌是流水侵蚀(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黄河下游,因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黄河三角洲)

(2)新月形沙丘

特点:迎风破缓,背风坡陡


4、风沙的危害与防治

(1)风沙多发季节:冬春季节

★补充形成原因:①气候:冬季风强盛,干旱少雨;②位置:离风沙源地近,沙多;③地形:狭管效应、河谷;④植被:覆盖率低;⑤地表:土质干燥疏松

★注意:我国北方春季风沙多发的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降水少天气干燥,地表植被尚未恢复,且冬季风强盛,易形成沙尘暴。

(2)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①沙埋(埋压农田、村庄、铁路)②风蚀(土壤肥力下降、侵蚀铁轨)③污染大气④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

(3)防治①工程措施:设置沙障、草方格和石方格固沙(增大地面摩擦)②生态措施:植树种草(如三北防护林)③组织管理:调整农业结构;生态移民;建立监测、预报机制;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
1、分布:西南地区(云贵高原、桂林山水)
★补充分布原因:①岩石:具有可溶性(以石灰岩为主),且有裂隙发育;②水:具有溶蚀性(含有有机酸),且流动性强(地表崎岖);③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且集中;④植被:生长旺盛,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导致土壤中有机酸含量较高。

2、典型的喀斯特溶蚀地貌→主要外力作用:流水溶蚀
(1)溶沟
(2)石芽
(3)峰丛(基座相连)→峰林→孤峰
(4)溶斗(大型的叫“天坑”)
(5)溶洞
3、典型的喀斯特沉积地貌→CaCO3的重新沉积
(1)钙华(四川黄龙五彩池)
(2)石钟乳(自洞顶向下)
(3)石笋(自洞底向上)
(4)石柱
4、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利:①发展旅游业;②地质研究价值高;③洞穴用于防空和存储
(2)不利:①地表崎岖工程建设难度大;②不利于城市扩展和布局;③地表水不易保存,水土流失严重,难以发展农业。

二、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1、海蚀地貌→主要外力作用:海水侵蚀

①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岩石,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②海蚀平台③海蚀柱

2、海积地貌→主要外力作用:海水沉积

(1)海滩

(2)沙嘴

(3)离岸堤

(4)水下沙坝

三、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冰川作用(侵蚀、搬运和堆积)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

★补充冰川分类: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山岳冰川→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区。

1、冰川侵蚀地貌→主要外力作用:冰川侵蚀

(1)冰斗

(2)冰川槽谷(U形谷)

(3)角峰

(4)刃脊

(5)峡湾(挪威的峡湾风光)

(6)冰蚀湖(北美五大湖)

2、冰碛地貌→主要外力作用:冰川侵蚀

(1)冰碛平原(西欧的波德平原)

★注意:冰碛物的磨圆度和分选性差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①干洁空气高含量:N2和O2/含量低但重要:CO2→保温、光合作用;O3→吸收紫外线);②水汽(固、液、气三态转化→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③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划分依据: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征

▲补充逆温:(1)定义: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反常现象(或者只要平均垂直递减率低于0.6℃/100m,就可以认为是发生了逆温)。

(2)常见类型:①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夜晚来临,地面快速辐射放掉热量从而冷却,带动近地空气降温→冬季晴朗的早上)②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谷和盆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③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
(3)影响:①有利:抑制沙尘暴;如果生成于高空可利于飞机飞行,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质量及产量。②不利:污染物不易扩散,增加大气污染。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基本认知:本节的重点在于理解①三种辐射太阳辐射(短波辐射/一日中12点最强)→地面辐射(长波辐射/一日中13点左右最强)→大气辐射(长波辐射/一日中14点最强)】;②三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③两种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注意:一方面大气通过反射、吸收和散射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另一方面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的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吸收后升温,这样才会发生后面的一系列过程。

▲补充:影响太阳辐射强弱最主要的因素→纬度: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受热面积小,光照集中;且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的少。

2、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太阳暖大地(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因此太阳辐射是大气增温的根本热源)→②大地暖大气(对流层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升温/因此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③大气还大地(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原理:①对流层中的CO2和水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使得大气升温;②大气升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对外释放热量,大气辐射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③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2)应用:①温室大棚保温效应原理→a、太阳辐射透过玻璃进入室内,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播给大气;b、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c、封闭空间能够隔绝热量交换)

②利用烟雾防霜冻原理→通过增加二氧化碳和尘埃的含量,增强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进而增强大气逆辐射)

▲补充: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


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

1、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1)形成原因: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终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

(3)热力环流中的等压线

★注意:等压线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线,如果下垫面冷热均一则等压线与水平面平行,否则会发生弯曲。

①同一地点:气压值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如图中PA>PA'、PB>PB';

②同一高度:高压处的等压面向上凸起,低压向下凹陷(即“热胀冷缩”)

③综上可知:A、A'和B、B'四点的气压值排序为:PB>PA>PA'>PB'

④气压和气温于天气的关系:

2、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1)海陆风

①海风:白天陆地升温快(比热容小),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正相反形成高压,因而风从海洋吹往陆地,形成海风。

②陆风: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海洋正相反形成低压,因而风从陆地吹往海洋,形成陆风。

(2)山谷风

①谷风:白天山坡升温快,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山谷升温慢,形成高压。风从山谷流向山顶,形成谷风。

②山风:夜晚山坡降温快,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山谷正相反形成低压,因而形成山风。(巴山夜雨/地形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3)城市热岛环流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一、“水的行星”【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水体类型

二、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1)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注:水循循环的内在因素是水在常温常压下“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外在动力主要的是太阳辐射,地球的重力势能也有参与。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注: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大;对水汽输送环节影响微弱。
三、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
(1)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2)促进能量转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3)促进地球上物质的转移,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一、海水的性质

(一)概念

(1)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程度,其热量收入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

(2)盐度:单位质量海水中所溶解的盐类(氯化钠和氯化镁)物质的质量叫盐度,世界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

(3)密度: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其单位是g/cm²或kg/m²。

(二)海水性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三)海水性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四)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海水的运动

(一)波浪

(二)潮汐

(三)洋流

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

一、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

(一)影响

(1)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海洋对海岸带的影响尤为突出;

(2)污染海洋环境:石油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核污染、固体废弃物;

(3)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过度捕捞、海洋污染、近岸工程建设。

(二)对策

(1)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2)加强污染源控制;(3)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4)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5)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基本认知: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都紧密的依赖于其所生活的环境,始终与其周围的环境进行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而环境必然影响植被的各个方面,同时植被也会反作用于植被。

一、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大尺度下:植被的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降水温度

2、中尺度下:受地形的影响,植被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垂直分带现象

分异基础: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与此相应,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补充:(1)基带:山体下部的起始带称为基带,基带的植被覆盖为当地所处气候区内对应的植被带。(2)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②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③坡向(即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不同的坡向热量和水分差异较大,水热条件较好的坡向垂直带谱复杂。

二、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一、理解土壤的概念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温度、空气、养分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3)土壤的组成:土壤固体(矿物质→占比45%、有机质→5%)和孔隙(水分→20%~30%、空气→20%~30%)。

二、成土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三、土壤剖面

(1)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新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