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樊振东salc的反弹落点那么散?是弹性效应还是激波效应


上面的截图是来自1857的测评,我们看图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东西,同样的测试条件下,vis的落点就很密集,而樊振东salc的落点就很散。一般来说,我们把底板是比作拉弓射箭,算是默认它是一个弹性问题。人们经常说打出底板的形变,什么局部形变,整体形变之类的,基本上是把它理解为一个弹性形变的问题,比作拉弓射箭。但我们知道,如果我拉弓的幅度是一定的,那么箭射出去的落点肯定就是恒定的。不存在说我拉弓的幅度一样,而射箭的距离不一样。从樊振东salc的落点不均匀来看,底板的回弹和拉弓的弹性形变的回弹应该是不一样的。
乒乓球与底板自己的关系应该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弹性形变,因为樊振东salc的回弹落点那么散,明显是不符合弹性形变理论。拿拉弓来说,一定的张弓幅度,出球的落点应该是很集中的。但很明显的,樊振东salc的回弹并不符合弹性形变这个理论。
乒乓球和底板的相互作用,应该用激波(冲击波)理论去理解才对,虽然套胶会更符合弹性形变理论,但底板并不符合弹性形变的理论。为什么樊振东salc的落点很散?根本原因应该是因为salc密度大,厚度也大,当乒乓球撞击到不同的纤维的时候,它产生的激波不同,所以回弹就不同。发球机的出球是略漂移的,所以它不会撞击到樊振东salc板面的同一点。而salc的特性就是纤维更厚,密度更高,很明显的,撞击到al纤维时候的冲击波和撞击到碳纤维的冲击波肯定是不同的。举个例子,地震波在花岗岩石的传播速度是5.5千米/秒,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千米/秒。而且很明显的,地震波在花岗岩当中能传递得更远,而在水中就传递不了那么远。
为什么vis的落点就更集中,我想这是因为alc这个纤维更薄,也更柔弹,乒乓球撞击不同点位的激波效应会更一致,所以回弹之后落点就更一致。而且很明显的,salc的粘合剂肯定和alc的粘合剂是不同的,所以硬度和韧性肯定都是不同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光板的时候樊振东salc的回弹落点不一致,但贴套胶之后肯定不会这么离谱的。
弹性形变是指固体受外力作用而使各点间相对位置的改变,当外力撤消后,固体又恢复原状谓之“弹性形变”。很明显的,我们打球的时候,底板并没有明显的形变,底板所谓的形变只是我们的一个主观感受而已。影响乒乓球的回弹的应该是激波效应,而并不是弹性形变,并不是拉弓射箭那种东西。再举个例子,当我们击球的时候,乒乓球落在球台上面的时候,那么厚的球台肯定也是没有形变的,球台给予乒乓球的回弹不能简单的用弹性形变去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