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下的力量》另一个中译版——第四章 心智回避当下的策略

2023-07-31 22:02 作者:dongshuiyu  | 我要投稿


前言:这是在网上看到的台湾人翻译的版本,译者的文笔很好,有些用用词更地道了。我再结合自己的认识和语言习惯,对文字做了一些润饰,以便更好理解。

以下是第四章


第四章 心智回避当下的策略

4.1当下的失落:核心幻相

即使我完全接受时间终究是一个幻相,对我的生命有什么差别?我还是得活在一个完全被时间主导的世界里。

理智上的同意只是另一个信念,对你的生命无甚差别。你要落实在生命里,才能体会这个真理。当你的每一个细胞都临在,都感觉到生命的颤动时,当你时时刻刻都感觉这样的生命就是本体的喜悦时,你才能说你从时间里解脱了。

可是,我明天就得付账单,而且我跟所有人一样会老、会死。我怎么能说我从时间里解脱了?

明天的帐单不是问题。肉身的幻灭也不是问题。当下的失落才是问题。或者说:核心幻相把一个单纯的情境、事件或情感变成一个个人问题和受苦肇因的时候,那才是问题。

当下的失落就是本体的失落。由时间中解脱就是摆脱了从过去经历中寻找身份感,从对未来的想象中寻求实现的心理需求。它代表了一个你想象不到的最深沉的意识转化。在某些空见的案例中,意识以一劳永逸的方式戏剧性且激进地转移。它通常是在强烈的受苦中,透过全然的臣服而发生。不过,大多数人都必须凭借下工夫才能达到。

当你初尝无时间的意识状态时,你开始在时间和当下的两个向度之间穿梭。你觉察到的是:你的注意力真正地投注在当下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不过知晓自己不是临在,就是很大的成功。这一份知晓就是临在——即使一开始它只维持了几秒钟就消失了。随着频率的增加,你会有意识地选择把焦点放在现在而不是过去或未来。每当你体会到自己失去了当下的时候,你处于当下的时段会更长,而不只是短暂的几秒钟而已。也就是说,在你全然意识之前,有一段时间你会在意识和无意识、临在和认同心智的状态之间往返。你一再地失去当下,也一再地回到当下。到最后,临在变成了你的主要状态。

对多数人而言,若不是完全没有临在的经验,就是在稀有的情况下不明所以地发生意外或短暂地体验过。多数人类不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交替,而只是在无意识的不同层面里交替。

4.2一般无意识和深层无意识

你说无意识的不同层面是什么意思?

你或许知道,在睡眠中意识状态会不断地在有梦和无梦阶段来切换。同样的道理,一般人在清醒的时候,也是介于深层无意识和一般无意识之间切换。我说的一般无意识,指的是认同你的念头、情感、反应、欲望和喜恶。这是多数人的常态。

在这种状态下的你,受着我执心智的主导,而毫无觉知到本体。这个状态里,没有剧痛或不快乐,只有持续的、轻微的不安、不足、沉闷或紧张——一种衬底的“静电干扰”。你也许体会不出来,因为它早就是你“正常”的生活的一部分了。就如同你无法察觉持续而低频的背景噪音一样。比如空调的“嗡嗡“声,除非它停止运转。当它突然静止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如释重负感。许多人利用酒精、毒品、性、食物、工作、电视、甚至购物当做麻醉剂,无意识地以这些方式企图驱除这种基底的不安。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一个原本在适量下会非常开心的活动,开始掺杂入强迫性的或瘾头的品质。而你透过它们所获得的只不过是极其短暂地缓解症状。

当事情“出错了”的时候,当我执遭到威胁的时候,当生命的情境出现想象或切实的重大挑战、威胁或失落的时候、当关系里出现冲突的时候,一般无意识里的不安就转变成深层无意识里的痛苦了,一个有剧痛和更明显的受苦或不快乐的状态。它是一般无意识的强化版。它们的差异不在于类别,而在于程度。

在一般无意识中,习惯性抗拒或否定本然,创造了多数人视为正常生活的不安和不足。我执受到威胁或挑战的时候,这种抗拒就会被强化,而引发出强烈的负面情感,例如:愤怒、剧烈的恐惧、攻击、沮丧等等。

深度的无意识通常意味着痛苦之身被激发了,而你已经认同了它。缺少深层的无意识,肢体暴力便不可能发生。一个群众,甚至于一整个国家,一旦产生一个集体负能量场的时候,肢体暴力便会随时随地轻易地发生。

勘定你意识层面最佳的指标就是看你如何应付生命的挑战。透过这些挑战,一个已经无意识的人会变得更加无意识,而有意识者的意识会更加深刻。一次挑战可以唤醒你,也可以把你拖进更深的睡梦里。如此,一般无意识的梦就变成了一场噩梦。

如果你连在正常的环境里都无法临在的话,例如独坐一室、树林独步,或者倾听他人谈话,那么当你的事情“出错了”,或者面对难缠的人物或情境,陷入失落或失落的威胁时,你也必然不能保持在意识中。你会被一个反应所掌控,这个反应归根到底只是被拉进深层无意识中某种形式的恐惧罢了。这些挑战就是对你的测试。只有从你处理它们的方式中,才能对你和他人显示出你的意识水平处于何种状态。这与你闭目养神的能耐,或观想的内容毫无关系。这样看来,当你一切顺遂的时候,把更多的意识带入你生命中的一般情境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你以这样的方式,使临在的力量茁壮。它在你的内外产生了一个高频的能量场。任何无意识、负面情感、争端、暴力,一进入这个能量场,都必然无法自存。正如同黑暗无法在光的照耀下存在一样。当你学会做你念头和情感的见证者之后——这是临在的本质部分,你也许会讶异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觉察到一般无意识中的“静电干扰”,而且体会到你内在真正切实的自在感居然如此稀少。你会在你的念头层面上,找到一大堆以批判、不满和心理投射为形式的抗拒;而在情感层面,也会隐含着一股不安、张力、沉闷或神经质的暗流。两者都是心智在习惯性的抗拒模式下,产生的不同面向。

4.3他们找什么?

卡尔·荣格在他的一本书中谈到,自己和一位美国原住民酋长的对话。酋长明白地跟他表示,他对白人的观感都是表情严峻、眼神凝注、神态冷酷。他说“他们不停地找,到底要找些什么?白人什么都要。他们老是毛躁不安的样子。我们不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我们认为他们疯了。”

这股不安的暗流,当然早在西方工业化之前,就已经涌动了。可是,在占据了大半个地球的西方文化——包括大部分的东方在内,它更以前所未见的症状彰显于外。它在耶稣时代、在耶稣之前六百年的佛陀时代,甚至在更早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你为什么老是愁眉苦脸的?”耶稣曾经这么问他的门徒:“忧愁可曾延长你一天的寿命?”而佛陀也开示说,受苦的根源就在我们无止境的匮乏和渴求里。以集体的失能来看,抗拒当下与本体觉知的失落密不可分。它为去人性化的工业文明奠基。

佛洛依德也体会到这一股不安之流的存在,并且在他的《文明与不满》(CivilizationandItsDiscontents)一书中谈到。可是他没有认知到不安的真正根源,他也无法体会的是人类有可能从其中解脱。这个集体失能症已经创造出一个非常不快乐和非比寻常的暴力文化,在不仅对它本身,连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了。

4.4瓦解一般无意识

我们如何免于遭到感染?

把它变成意识。观察不安、不足和张力如何以多种方式透过不必要的批判,抗拒本然,否定当下。从你内在升起的任何无意识都会在你意识的光照之下瓦解。你知道如何瓦解无意识之后,你临在的光照就会更亮。每当你感到无意识吸力的时候,你就更容易对治它。

一般无意识一开始很难侦测,因为我们太习以为常了。习惯性地透过自我观察,监视你的心智情感状态。“我此刻自在吗?”——是一个可以经常问自己的好问题。或者问自己“我的内在现在怎么回事?”你对内在的状态起码要像对外在的发生的事一样有兴趣。

如果你的内在没问题了,外在便各归其位。首要的实相在内,次要的在外。不过,你不要立刻回答这些问题。先把注意力转向内。探视一下你的内在。看看你的心智正在制造什么样的念头?你感觉到了什么?把注意力转到身体上。有张力吗?一旦你侦测出轻度的不安、衬底的静电干扰时,再看看你用何种方式来否定、回避和抗拒当下,或者否定生命。

人们无意识地抗拒当下的花招很多。我会举几个例子说明。勤加练习,你的自我观察力,你对内在状态的侦测力就会更加锐利。

4.5由不快乐之中解脱

你憎恨你正在做的事吗?也许是你的工作,也许是你答应了别人要做而且正在做的事。可是你的一部分却憎恨它、抗拒它。你是否对一个你所亲近的人怀有无言的憎恨呢?你是否明白你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因而污染了你和你周围的人呢?好好地探视一下你的内在。是否有一丝憎恨和不情愿的痕迹?如果有的话,从心智和情感两个层面来观察它。

你在这个情境四周创造了什么念头?然后再看你的情感。那是你的身体对这些念头的响应。感觉这个情感。你感觉是否愉快?它是你选择要在心里拥有的能量吗?你有选择吗?也许你是被人占了便宜。也许你正在做的事琐碎无谓的。也许你亲近的人不诚实、烦人或者无意识的,可是这一切都不相关。

无论这些对情境的念头和情感是否被合理化,都没有差别。事实是你在抗拒本然。你把当下变成了敌人。你在创造内外之间的冲突和不快乐。你的不快乐不仅污染了你内在的存在和周围的人,也污染了与你不可分离的集体人类心灵。地球的污染只不过反映了内在心灵的污染处境而已:不为自己的内在空间负责的无意识个人数以百万计。

你或者停止你手头的工作,和当事人谈谈,充分表达你的感觉。或者丢掉心智情境周围所创造的负面情感。它除了强化了一个虚假的自我感以外,一无是处。重要的是知晓它的徒劳无益。负面情感绝对不是处理任何情境的最佳方式。事实上,在多半情况下它使你卡在里面,阻挡了真正的改变。使用负面能量所做的任何事,都会受到它的污染。时机一旦成熟,就会引发更多的痛苦和不快乐。更重要的是,任何负面的内在状态都有传染性。不快乐的传染速度比疾病还快。它透过共振法则,引发且滋养了潜伏在别人内在的负能量。除非他们免疫——也就是具有高度的意识。

你在污染世界还是在清理脏乱?你要对你的内在负责;不是别人。正如你对地球有责任一样。诚于中,形于外。如果人类清除了内在的污染,那么他们也将停止创造外在的污染。

依你之见,要如何丢掉负面情感?

就是丢掉。你要如何丢掉一块烫手的热煤?你如何丢掉一个沉重而无用的包袱?就是透过认知到你不想再受苦,或者不想挑个沉重的包袱,然后就放下它。

深层的无意识,例如痛苦之身或如痛失亲人等其他悲痛,通常需要结合接纳和临在之光——你持续的专注——才能转化。另一方面来说,许多一般的无意识模式,在你知道自己不想要、不需要它们时,在你体认自己还有选择时、体认自己不是一堆制约反应时,就会自行剥落。所有这些都暗示了你能够取得当下的力量。缺少这个力量,你便毫无选择。

如果把某些情感称为负面的,你不是明知故犯地创造了一个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吗?不是。创造二元对立的是在一个更早的阶段。就是你的心智把当下宣判为坏的时候;这个判决又创造了负面情感。可是那些你称做负面情感的,你的本意不就是它们不该存在吗?也就是说,不可以有这种情感。我的了解是:我们应该允许自己让任何情感流露,而不是批判它们坏,或说我们不该存有这种感情。你可以感觉憎恨、你可以生气、恼怒、郁闷,或表达任何情感——否则我们就会走入压抑、内在冲突、或否定里。每一个情感都可以如实地呈现才对。

那当然。一个心智模式、一个情感、或一个反应存在的时候就接受它。你的觉知度还不足以在这种事上做选择。这是事实,不是批判。如果你有选择,或者体会到自己真的有选择,你会选择受苦还是喜悦?选择自在还是不安?选择和平还是冲突?你会选择断绝你与自然连结的幸福状态,与生命内在的喜悦连系的思想或感情吗?任何这样的情感,我都称它为负面的。简单地说就是“坏”的。不是“你不该这么做。”的坏,而是就事论事的坏,就像说胃不舒服一样。

人类怎么可能仅仅在二十世纪之内,就屠杀了上亿人口?人类彼此施加如此巨大的痛苦,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这还不包括他们每天不断地加诸于同胞和其他有觉众生上的心理、情感或肢体的暴力、虐待、痛苦和残暴。他们做出这样的事是出自他们与自然状态和内在生命喜悦的连系吗?当然不是。只有那些处于深度负面状态,感觉非常糟糕的人才会创造出这样的实相出来,作为他们所感觉的反映。如今他们又在对养育他们的地球和大自然进行破坏。说来难以置信却是真的。人类是一个丧心病狂而且病入膏肓的物种。这么说不是批判。这是事实。还有一个事实就是:人类的理性就在疯狂的底层。而治疗和救赎当下就可以取得。

再把话题拉回你的问题上,当你接受了自己的憎恨、郁闷、生气等,你就不再会被迫地盲目行事,也不太可能将这些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这么说确实是真的。不过我质疑的一点是:你是否在自欺?当你在练习接纳之后,过一段时间你会达到一个点,届时你就需要进入下一个阶段。在那个阶段里,那些负面的情感就不会再被创造出来了。

如果你停顿的话,你的“接纳”就变成了一个心理标签,好让你的我执继续沉溺在不快乐里,因而强化了它和众人、和环境、和你此时此地的分离。你知道分离是我执身份感的基础。真正的接纳会即时转化这些情感。如果你真的深知一切都如你所说的“OK”的话,这当然是真的,那么,你当初还会有这些负面的情感吗?对本然没有批判、没有抗拒、它们就不会生起。你心里有一个“万事OK”的理念,可是内心深处并不真的相信。所以那个抗拒的心智情感的旧模式还在原处。这就是让你感觉糟糕的东西。

连这个也OK。

你在为自己的无意识权和受苦权辩护吗?你放心:没有人抢得走它们。一旦体会了某种食物会致病的时候,你还会一边吃一变主张生病没关系吗?


4.6全然地处于当下

你可以多举几个一般无意识的例子吗?

试试看,你能否逮到自己抱怨的时候?无论是言辞或念头的抱怨:你对自己处身的情境、别人的话语或作为、甚至于天气。抱怨即不接纳本的,它必然携带了一个无意识的负能量。你一抱怨就让自己沦为受害者了。表达出来,你就收回了主权。采取行动,改变情境,有必要或者可能的话表达出来;离开情境或者接受它。其余的全是疯狂。

一般的无意识总是和否定当下有某种关联。当下当然也隐含了此地。你抗拒你的此时此地吗?有些人宁可到别的地方。他们“此地”永远不够好。透过自我观察,找出这是否是你生活的情形。无论你在何地,全然地处于当下。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此时此地让你忍无可忍,使你不快乐,你有三个抉择:从情境里离开、改变它、或者完全接受它。如果你想为生命负责的话,你必须三选一。而且你必须当下选择,然后承担后果。没有借口、没有负面情感,不要污染心灵。保持你内在空间的干净。

如果你采取了行动——离开或改变你的情境——可能的话,先丢掉你的负面情感。由洞察情境所需而后行事,比发自负面情感的行事更有效。任何行事都优于不作为,尤其是当你长时期卡在一个不快乐的情境里的时候。如果是个错误,至少你学到教训了,它便不再是个错误。如果你困坐愁城,就一无所得。阻止动身起来的是恐惧吗?承认这份恐惧,观察它,把你的注意力带入恐惧里,全然地与它同在。这么做就切断了恐惧和念头之间的勾连。切勿让恐惧入侵到你的心智里。发挥当下的力量。恐惧必败无疑。

如果你对改变现状真的无能为力,你又无法离开它,那么就放掉所有的内在抗拒,彻底接受此时此地。那个喜欢感觉悲惨、憎恨、或自艾自怜的虚假的不快乐的自我便无法存活了。这就是臣服。

臣服不是软弱。它蕴含着极大的力量。只有臣服了的人才拥有灵性的力量。透过臣服,你的内在便由情境中解脱了。你也许发现情境在不费吹灰之力下出现了改变。任何情况下你都自由了。或者有什么是你“应该”做却没有做的事?站起来,现在就做。再不然就完全接受你此刻的无所事事、懒散、或被动。如果这是你的选择,全然地进入它,享受它。尽你所能地懒散或无所事事。如果你是完全而且有意识地进入它,你很快就会走出来。或许你不会。不管哪种方式,你的内在冲突、你的抗拒、你的负面情感都没有了。

你有压力吗?你是否忙着奔向未来,而把现在当作达到未来的手段?压力是由人往“这里”,心在“那里”;或者人在现在,心在未来所造成的。它是把你内在一分为二的裂痕。创造并活在这样的内分裂里就是疯狂。大家都这样也丝毫不能减少它的疯狂性。必要的时候,你可以加快你走路、工作的速度。甚至用跑的。而不抗拒当下,不把你自己投射到未来。走路、工作、或跑步的时候,全然地做。享受能量的流动,享受那一刻的高能量。你现在没有压力了,没有内分裂了。剩下的只有走路、工作、跑步——和享受。或者不管这一套,只是坐在公园的板凳上。独坐的时候,观察你的心智。它也许会说:“你应该工作,你在浪费时间。”观察它。一笑置之。

过去是否占据了你相当大的注意力?你是否经常谈论它、思量它?正面的也好,负面的也好。你曾经成就过的伟业、你的冒险或经历、或者你的受害者故事、以及别人对你做的恶行、也许是你加诸别人?你的心念过程是否在创造愧疚、自傲、怨憎、生气、后悔或自怜?那么,你不仅在强化一个虚假的自我感,同时也藉着在心灵中累积过去,而加速了身体的老化过程。观察你四周那些紧抓着过去不放的人,就可以得到证实了。无时无刻地死于过去,你不需要它。只有在它与现在绝对有关的时候才参考它。感觉当下的力量和本体的圆满俱足。感觉你的临在。

你忧愁吗?你是否有很多“万一”的想法?那么你就认同了心智,心智把自己投射在一个虚幻的未来情境并且创造恐惧。你根本无法应付这样的一个情境,因为它不存在,是虚妄的。单纯地承认当下这一刻,就可以阻止这种腐蚀健康和生命的丧心病狂。觉察你的呼吸。感觉空气在你身体的进出。感觉你内在的能量场。你在真实的生命里势必要对治、应付的——对立于想象的、心智投射——是当下这一刻。

问自己当下里你有什么“问题”,而不是明年、明天、或五分钟后。这一刻有什么不对劲的?你随时可以应对当下,可是你永远也无法应对未来——也无此必要。未来的答案、力量、正确的行事或资源,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应时而生,不在此之前,也不在此之后。

“有朝一日我会办到。”你的目标是否占据了你太多的关注,使你将当下贬低成一个达到目的的手段?你的目标是否夺走了你的喜悦?你在等待展开生活吗?你是否养成了一个心智模式,让你无论这一刻达成或者得到什么都觉得未来的会比现在更好?这是一个让你永远无法满意或满足的妙招。你不同意吗?你习惯做“等待者”吗?你生命有多大的部分被你虚掷在等待里?我所说的“小型等待”指的是在邮局排队、塞车、侯机或者等人、等工作完成之类的事件。至于“大型等待”则是等待再一次渡假、等待一份更好的工作、等待孩子长大、等待一份真正有意义的关系、等待成功、赚钱、当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变成开悟。花了一辈子的时间等待展开生活的人不在少数。等待的心智状态基本上意味着你要未来,不要现在。你不要你已经拥有的,你要还没有到手的。你用每一种类型的等待,在你不想存在于此的此时此刻和你想去的投射出来的未来之间,创造了内在的冲突。你生命的品质便因为等待所造成的当下失落而大打折扣。

努力改善你的生活情境原本无可厚非。可是生活情境可以改善,生命却无法改善。生命是一切的源头。生命是你内在最深处的本体。它已经是圆满俱足的。而生活情境包括了你的环境和经验。认定目标,获取成就没有错,错误在于以它做为本体和生命感的代替品。通往生命和本体唯一的点是当下。否则你就像不管地基如何却耗费大量时间在地面结构的建筑师。

例如,许多人都在等待丰盛。丰盛不会在未来实现。当你尊重、承认、完全接受你现在的实相——你在何处、你是谁、你正在做什么,当你完全接受你所有的、你就会对你所有的、对本然、对本体心存感恩。对当下、对当下生命的圆满俱足心怀感恩,这才是真正的丰盛。

丰盛无法在未来到来。时机一到,丰盛自会以各种方式为你彰显。如果你对现有的不满意,甚至对目前的匮乏感到沮丧和生气,也许你会受到激励而变得富有。不过,即使你真的赚进了几百万,你会继续经验匮乏的内在情况。而你内在深处也会继续感到不满足。你也许拥有许多金钱买来的刺激经验,不过这些总会来来去去,最后留给你的是一股空虚感和寻求更多满足身心的需求。

在本体里,你不用忍受,当下就可以感觉生命的圆满俱足,这才是真正的丰盛。放弃等待的心智状态。当你抓到自己溜进等待状态里的时候……立刻跳出来。进入当下这一刻。只要在享受存在。如果你临在,便绝不会有等待任何事的需要。下一次有人告诉你,“抱歉,让你久等。”的时候,你可以回答他,“没关系,我没等。我站在这儿自得其乐,乐在其中。”

上述只是少数几个心智用来否定当下的策略。这是一般无意识的一部分。由于它们早已经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恒常的不满所生成的静电干扰——所以很容易被人忽略。可是,你侦察内在心理情感状态的练习做得越多,你就越容易知晓你何时掉进过去或未来里,也就是说陷入无意识里。然后,你就可以从时间的幻相里醒来,进入当下。

你要小心:以认同心智为基础的虚假的、不快乐的我执是靠时间来苟延残喘的,当下就是它的死牢,所以大感威胁。它会极尽所能地把你拉出当下,企图用时间来困住你。

4.7人生之旅的内在目的

我明白你所说的真实性。可是我认为我们的人生之旅必须有目的,否则只有浑浑噩噩了。而目的又意味着未来对不对?如何把人生的目的和活在当下两者做一个折衷?

旅行的时候知道你的目的地,或者至少有个大方向当然有用。不过你别忘了:你在这一刻所迈出的一步,才是旅途中彻底真实的一件事。这一步是你所有的一切。你的人生之旅有内外两个目的。外在的目的,就是抵达你的目标或目的地,去完成你认定要做的,去成就这个或那个。这其中当然隐含着未来。可是,如果你的目的地或是未来要采取的步骤占用了你太多的关注,甚至比你现在的步骤还要重要,那你就完全错失了人生之旅的内在目的了。而内在之旅与你要去哪里或者做什么毫无关系,却关系着你如何做。它与未来无关,却关系着你当下的意识品质。

外在目的属于时空的平行向度;内在目的在有跟时间无关的当下的垂直向度里,是你本体的纵深。外在之旅也许包含了百万个步骤;内在之旅却只有一步:你当下迈出的这一步。你对当前这一步的觉知逐渐深入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出这一步里同时包含了那一百万步和目的地。如此一来,这一步便被转变成一个完美的化身,一个兼具完美和品质的行动。它将把你带入本体,而本体之光也将穿越它。这就是你内在之旅——自我之旅的目的和实现。

外在之旅的达成与否重要吗?世俗的成败重要吗?

尚未体会到内在目的之前,当然对你重要。体会了之后,外在的目的就成了一场游戏。你也许因为单纯地乐在其中而继续玩下去,或者外在目的也可能会彻底失败,而内在目的却大获全胜的情况。或者相反的情况,这也是较觉的一种:外在富裕而内在贫乏。或者如耶稣所说的“赚得了全世界,却失去了灵魂。”

究竟而言,每一个外在的目的迟早“必败”无疑。道理简单,它依附着世间无常之法。外在的目的无法给你恒久的满足,你越早体会到这一点越好。当你看穿外在目的的局限之后,你会放弃不实际的期望,不再寄望它会带给你快乐。你就会把它摆在次于内在目的的地位。

4.9过去无法在你的临在里存活

你说不必要的念头或谈论过去是我们回避当下的方式。除开我们的记忆或认同的过去之外,是不是还有某个层面的过去是我们内在更根深蒂固的部分?我指的是局限了我们生命的无意识的过去。尤其是孩提的经验或前世的经验。此外,还有文化的制约,这与我们生存其间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时期有关。这一切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我们如何反应、如何思考、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怎么样过我们的生活。我们该如何意识到这一切,或如何摆脱这一切?要多久的时间?还有,即使我们做到了,剩下来的又是什么?幻相终结之后还剩下什么?

你不需要去探究无意识的过去。除非它在此刻以念头、情感、欲望、反应或者发生在你身上的外在事件彰显于外的时候。当前的挑战会把你无意识的过去中,你需要知道的部分给带出来。如果你沉缅在过去,过去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样:没完没了。你也许以为你需要多一点时间才能了解过去,或者从过去中解脱。换言之,你以为未来迟早会把你从过去里解脱出来。这是一个幻觉。只有当下能将你从过去里解脱。

时间再多也无法将你从时间里解脱。汲取当下的力量。当下就是钥匙。

什么是当下的力量?

除了你临在的力量外,除了从念头里将你解放出来的意识之外,别无他物。所以,你要从当下的层面来对治过去。你给过去的关注越多,你补充给它的能量就越多。你越可能由它身上制造出一个“自我”出来。你别误会:专注极其重要,不过这不是对过去而言。把专注给现在;给发生在现在的事、反应、心情、情感、恐惧、欲望。你体内有过去。如果你有足够的临在,就只是观察那些五花八门的过去的的话,不批判、不分析,那么你就是透过当下的力量对治它、瓦解它了。回到过去里,你找不到自己。进入当下,你才能找到自己。

了解过去不是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为什么做某些事、做某些反应、或者无意识地创造特别的戏码、关系的模式等等吗?

当你对当下的实相更有意识的时候,你也许会突然间洞察到为什么你的制约会以那些特定的方式运作。比如说,为什么你的关系遵循着某一个模式。你也许记起过去发生的事,或者看得更清楚了。这么做很好,而且有用,不过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或缺的是你有意识的临在,它足以瓦解过去,它是转化的催化剂。因此不必费心了解过去,尽可能地临在。过去在你的临在里无法存活。它只能在临在缺席的时候活下去。


《当下的力量》另一个中译版——第四章 心智回避当下的策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