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汪民安《现代性Modernity:A Concept》
《现代性Modernity:A Concept》
作者:汪民安
书目简介:16世纪以来,随着欧洲的社会事实与观念事实的演进,一种全新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形态逐渐与旧的异教的过去在时间上断裂,逐步发展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观念每一个缝隙都渗透着“现代性”的灵魂。从历史叙事的视角来看,自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开始,“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物质性的现代化进程、被现代化裹挟的现代人,以及人与世界的想象关系的重组,哲学观念与时间意识,等等构成了现代性的核心。本书将从五个方面: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资本主义、现代观念、工业主义与民族国家、现代性的冲突,去回溯这个历史化的复杂结构。
书评:
作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长期致力于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现代艺术和文学,有着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现代性》这部薄薄的小册子是汪民安打通学院围墙、向大众敞开的通识作品,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现代性”的基本概念、表现和影响。
本书主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等学科交叉对现代性这一时代的回声进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作为了解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引脚与初步理解,同时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书目参考进行进一步地深入阅读。
本书主要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现代社会中物的体系对人的生活状态有何影响?
2、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是如何演进的?
3、现代观念中人、世俗社会、神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欲望与私有制、自由意志、德性、自由主义、人文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我思主体与理性、启蒙、个人主义)
4、工业主义-文化教育-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的逻辑过程是如何推演的?
5、现代性的两个阶段的发展(16-18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分歧(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是如何?
为了追踪现代制度的谱系,汪民安引述了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和福柯等人的论述。“现代性”像资本主义一样是从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中诞生的,作为历史意识的结构,它早于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但对于资本主义体系以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些思想家都在不断勾勒现代社会的制度蓝图。马克思揭示了“就像机器本身一样也是现代的发明的……新型的人”;韦伯指出了以理性为根基的、效率至上的制度和法律如何制造了机器般非人格化的“铁笼”;涂尔干和福柯描述了监督机器对人的身体行为的控制;桑巴特、鲍德里亚和巴塔耶的政治经济学阐述,也被用来作为诊断的依据。在论述之间
笛卡尔、牛顿、休谟、霍布斯、亚当斯密、卢梭、康德……他们的学说奠定了“现代观念”的基础。现代性的“世俗化”过程,本质上是宗教的式微以及相应的对世俗生活的肯定的过程。
从诞生之初,资本主义就以国际性的形式出现。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成为一个“社会”,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民族国家。工业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鲜明地呈现了它们是如何成为促进现代性制度加速发展与扩张的重要制度性因素。在吉登斯看来,民族国家在集中行政权力、动员社会和经济资源等方面具有超过前现代体系的能力。资本主义生产,特别是在它与工业主义合流之后,在积累资本和增强军事水平方面产生了巨大的飞跃,极大地推进了现代性的进程。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曾留下如此一句预言:“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黄昏的时候才起飞。”当现代化进程剥离了人的主体性与感觉丰富的同一性与完整性之后,后现代哲学便承担了解构传统经院哲学的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在场形而上学的使命,他们将质疑传统关于启蒙理性、科学叙事的正当性。密涅瓦的猫头鹰也在历史上空不断盘旋与超越自我。
“这样,今天的思想事件是,要么像列奥·斯特劳斯那样,以回到古代并且将古代神秘化的方式来拒绝现代;要么像哈贝马斯那样,充满信心在现代性传统中来改造现代,将现代性一分为二,然后去芜取精;要么像福柯和德里达那样,对现代性失去耐心,最终毅然跨过现代性,来到一个全新的蛮荒之地,并承受着飘摇风雨般的打击。现代性,正是在这里,踏上了末路。”
推荐理由:汪民安的《现代性》是一本非常出色的文献综述小册子。它建立了一幅学术谱系图,不仅仅是通过历史化视角陈述“现代性”的相关理论和前人思想,更能够将种种理论置于学术史的脉络中。作者准确地找出了各种理论之间的衔接点、分歧和共识,还将众多的观点进行了整合归类,以较为全面的视角将现代性的特征与学说娓娓道来。
本书主要推荐有一定人文社科储备的读者进行阅读,可作为学习现代性的索引与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