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作词作曲——作曲篇3:段落
(1)段落
一首歌可以被划分出很多个段落,每个段落通常是4/8/16小节。一段副歌一般16小节。
而和声套路通常是4/8小节为一遍,比如1645是4小节一遍,4536251是8小节一遍。
像这样把4536重复两遍,写出主旋律,就是一段副歌的作曲,16小节。

这是我写的一首歌。当时写的时候,就是先把4536复制了两份,然后在上面写出了主旋律。写完副歌后再写主歌,还是同样的步骤,配和声,写旋律。然后给前、间、尾奏配和声,但不用写旋律。最后安排一下整首歌的段落,整首作曲就做完了。
这里强调一下,我的观点是,一首歌最重要的是副歌。如果副歌写出来很一般、甚至有问题,那么就不用接着写主歌了,写出来这歌最后也不好听。这是为什么我先写副歌。我对作曲的分析会特别“重副歌,轻主歌”,因为作曲各个段落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如果有能力把副歌写精彩了,主歌也不会差。
同样地,把1645重复四遍,写出主旋律,就能当作一段副歌的作曲,16小节。

但在作曲中,和声进行如果完全重复四遍,在第四遍时会非常乏味。这也是音乐的普遍规律,一模一样的东西听到第四遍,就会听觉疲劳。《小小的旅行》的作曲就存在这个缺点,但我当时不知道这个问题,所以就这么写了。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是在第四遍进行更改,或者把和弦抢拍/缓拍,这个放在后面介绍。

(2)歌曲段落结构
这个概念可能也叫做曲式。
以《消失的第二分册》为例,以下ABC之类的称呼是我的个人习惯,其他人对各段的称呼可能和我不一样,但划出的段落肯定是一样的。

安排段落结构也是作曲要做的事。
在这首歌中:
Intro是前奏,16小节。
AB是主歌,8小节。
Solo是间奏,8小节。
C是副歌,16小节。
Outro是尾奏,12小节(8+4)。
一般主歌8小节一段,副歌16小节一段。前、间、尾奏4/8/16都常见,或者不写也行。
第二分册是很常见的结构,我以它为基本框架,讨论一首歌的段落设计。
·副歌
我把副歌称作C段。一般一首歌,副歌会唱三遍。

这里有一个细节,C2和C3是连着唱的。也有很多歌在C2和C3之间会插入一段间奏,比如《冠世一战》。
有的歌副歌是唱四遍的,这多出来的“第四遍副歌”,会加在Intro前面,整首歌以副歌开头,先来一遍副歌再进前奏,比如《木兰行》、《冠世一战》。
还有的歌可能只有两遍副歌,这种歌不写C3往往是因为时长限制。现在的市场,一首歌以3分钟~3分半为宜,甚至榜单热歌们渐渐奔着3分钟内去了。加了C3就会远超3分半的歌,可能就会砍掉C3来缩短时长,比如《洛阳怀》。我写的《我想你啦》也是出于这个想法而没写C3,时长3分半。
副歌只唱一遍、或者超过四遍的,我目前还没有见过。
·主歌

主歌会分为AB段,大部分的歌都是ABC段作曲,也就是主旋律+和声要写三段。少部分的歌只有AC,没有B段。没有B段的歌曲,副歌的情绪相对比较柔和,爆发感弱,比如《万疆》、《洛阳怀》、《勾指起誓》。
以第二分册为出发点,可以砍掉A2,也可以在A3后加一个A4,都可以。但不能在C1后没有A段而直接进B段,不好听(我亲自踩过这坑)。
·前、间、尾奏

第二分册是前、间、尾奏全都有。
嗯......这三兄弟中,除了前奏基本每首歌都会有以外,间奏和尾奏经常会消失。我在编曲想偷懒、或者要缩减歌曲时长的时候,就会把间/尾奏砍掉。
·Bri,Pre

Bri和Pre在日系里很常见。
日系歌在C2和C3之间,基本都会插入间奏。间奏有人声的,我就称作Bri,而如果是编曲很安静的,我就称作Pre。一首歌里可能只有Bri/只有Pre,或者两个都有,这三种情况都很常见。
一般会是这么个顺序,C2,Bri,Pre,C3。
在作曲上,Bri的旋律会写更多的长音,有风雨欲来的感觉。编曲上会延续副歌的能量感。
Pre的旋律可能重复A段或者C段,也可能写过新的旋律。Pre的编曲会瞬间安静下来,原本吵闹的伴奏突然消失,只剩下空空的一轨钢琴,然后再缓慢上升。歌曲情绪进行到Pre会突然下降,先下去再上来,会显得C3的情绪比C2更高。

关于段落就说完了。
本来这篇想写终止式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键盘一敲就写成了段落。终止与半终止放到下一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