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童年到成年,回忆不散

2022-04-24 01:02 作者:笑凡不闪火  | 我要投稿

从童年到成年,回忆不散

笑凡


上次写到了纵贯线之中一位教父级别的音乐人,李宗盛。

先再谈一谈纵贯线带给我的体验或是某种情感。

记得当时在b站刷纵贯线两场演唱会。每一首歌我都认认真真听过了,有的歌我还在如今某些时间段反复的品。这是一个时代的经典,那时是一个流行的时代。

或许如今有些东西不再流行,但至少我曾见到过《漂洋过海来看你》因为刘明湘的翻唱而重新焕发生机。

当中的歌词和旋律总是会勾起我们这些零零后深层的记忆,回忆起长辈给我们的很多东西,还是那句话,听他们的歌,就如同几位长者跟你喝着茶,聊着闲天,感叹人世间沧桑变化。

今年网易云音乐听歌排行里,《歌+风儿轻轻吹》成为了我听过最冷门的歌曲。这是纵贯线在某场演唱会上所唱,其中《歌》是徐志摩翻译,罗大佑谱曲,收录在其《闪亮的日子》这张专辑里,而《风儿轻轻吹》也是收录在《闪亮的日子》当中的。

对于我本人而言,两首歌的诗意,意象,情感,都通过旋律得以完美的诠释。这两首歌我在初次听到时,真的是钻在被子里落泪的程度。因为它们让我想到了很多很多美好的回忆亦或是聚散离别,两首歌,以最简单的词曲带来了无尽的共鸣。

我是热爱现代诗的,所以要重点谈一下《歌》,毕竟是徐志摩译制。相较于海子《九月》被改变成的歌曲。那种空旷寂寥,如同将我置于山巅,置于那片能够目击到众神死亡的草原上,孤寂。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懂那首诗,直到听到《中国好声音》上杨山的演唱,或许是我听到杨山的演唱才知道了这首诗。可以说,这首是我现代诗启蒙的曲子。

  相比《九月》的孤寂,《歌》就是另一种悲凉。以第一人称视角写自己对于自己后事的安排(通俗理解)——当我逝去的时候,亲爱的,你别为唱悲伤的歌,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更无需浓郁的柏树。罗大佑谱的曲子和腔调正好契合了这首诗的情感,尤其是在后半段——让盖着我的青青的草,淋着雨也沾着露珠,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我再见不到地面的青荫,觉不到雨露的甜蜜,我再听不到夜莺的歌喉,在黑夜里倾吐悲啼,在悠久的昏暮中遗忘,阳光不升起也不消翳,我也许也许我还记得你,我也许把你忘记。这里所要表达的情感则更加悲戚。但我能从中感受到人逝去后回归自然的一种欣慰。至少无人问我,我已回归山海。

《恋曲1990》《恋曲1980》《童年》《明天会更好》……我从小听到大,与其并列的还有《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如今听来,都会使我潸然泪下。很多的歌词我早已能听懂,只是当时懵懂无知,咿呀学语的天真与沉迷其中的柔情早已消失地无影无踪。

如果说李宗盛大哥是能给我最多思考的人,那罗大佑,是能带给我更多温情和现实的人。

最后谈谈《鹿港小镇》。似乎我从未听过完整版,直到今年某天。我总熟知的是前面几句——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妈祖庙的后面,卖着香火的那家小杂货店,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爱人 想当年我离家时她一十八,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一卷长发,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渔村,妈祖庙里烧香的人们,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鹿港的清晨 鹿港的黄昏,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后面的很多我都没有印象。小时候通过《中国新声代》了解到这首歌,年少的我懂得的是他歌中人物离开家乡如同古代诗人般的思乡之情,但少了因为现实而奋斗的那一份现实。如今来看,最后几句是全曲的灵魂——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

砌上了水泥墙

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

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

门上的一块斑驳的木板

刻着这么几句话

子子孙孙永宝用

世世代代传香火

啊 鹿港的小镇

不再过多赘述,我相信每个人听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更多的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和劳苦,亦或是奋斗的力量,为了适应如今的现实或是为了那早已远去的故乡。

  

下周五一放假,周华健和张震岳一起写,张震岳这方面会涉及到一些说唱。最后会总结一下纵贯线带给我的情感。回声嘹亮,我依然年轻。

从童年到成年,回忆不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