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杨文公谈苑》宋 杨亿口述 黄鉴记录(五)

2023-07-11 12:47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郭进 郭进少年时身体强壮性格勇悍,最初在太原跟随太祖,开国后,为刺史 团练使。国初,是洛水防御使,任西山巡检,捍卫太原。 郭进管理军队非常严格,本人也好杀成性,他的部下很听话,每次率领军队攻击晋边境,没有不胜利,后来郭进被派遣带军到西山,太祖特意到场叮嘱军士说“你们这些人一定要谨慎执行法令,我可能会赦免你们,郭进绝对杀了你们。” 太祖曾经选了三十御龙官让郭进管理并亲自押阵,当时准备与晋人打仗,御龙官很多害怕退却,郭进斩了十来人。有人将这事报告给太祖,太祖便到便殿观看,他厉声当着众人的面说“这些人是从千百个御龙官中才挑选出来的一二个,郭进因为他们违犯了小节,便杀了,再这样下去,这些龙种健儿,不够他杀了。” 太祖暗中派中使告诉郭进说“那些侍卫以为自己和皇上较亲近,骄倨不服从命令,杀了没什么问题。”郭进听了感激流泪,为皇上训练出一支精勇无敌的队伍。 皇上为奖励他的军功,给郭进建造了豪华的宅第,命令厅堂全部使用筒瓦,有人回说“筒瓦要亲王和公主级别才可以使用。”皇上说“郭进尽忠为国,我对他如对我儿子,有什么不可以?” 太宗讨伐太原时,北戎人从石岭关入侵,郭进大破北戎兵,将战俘献给朝廷,朝廷下令杀了俘虏,郭进将尸体堆放在对方城下,让敌人失去信心,遂约降。 郭进后来因为功高负气,有监军田钦祚不遵法处理军务,郭进屡次用话语刺激田钦祚,钦祚心里极其痛恨郭进,后来诬告郭进佗事,郭进为表明自己,上吊自杀。太宗知道后,罢免钦祚,永不录用。 窦偁面叱贾琰 窦偁是晋府宾佐,后来是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窦僖是起居郎,窦俨文章好。窦偁也有文章,是记录晋府里面的事。 贾琰是判官,每回王室贵族办宴会,贾琰在场上怡声下气,王室贵族一个动作一句话,贾琰立马褒扬赞叹,拍马屁的话快速跟上,窦偁当面吼他说“贾氏子,你这样巧言令色是不是太超过了?怎么去面对你的心!”太宗当时很生气,把事儿说给太祖知道,太祖呵斥窦偁贬他到泾州当节判。 太宗后来即位,想起这件事,召窦偁到京师当枢密直学士,参政几个月后,向皇上呈谢表,太宗对他说“你知道为什么会召你到这吗?”窦偁说“陛下,是因为臣当年在霸府(指晋府,借指藩王。)当宾佐的缘故。”皇上说“不是,因为卿当面损贾琰,所以我特意叫你到身边,是为了让你直面怼我。 董遵诲 董遵诲的父亲是董宗本,曾经是随州将领,太祖还是平凡人时到随州依附董宗本,宗本让遵诲陪他一起游玩。两个人经常驱鹰猎兔,当时董遵诲不时羞辱太祖,太祖实在受不了,向宗本告辞,宗本一直挽留太祖,可是太祖决意要走,宗本给了太祖很多钱放太祖离开。 太祖即位初期,四处寻找遵诲,遵诲很害怕,有回想自杀,他的老婆阻止他说“有想死的决定,晚些让太祖来杀也一样。我以为能成为万乘之主,会是念旧恶的人吗?或许会因祸得福,也说不定?”遵诲听了老婆的话,觉得有道理,于是自己到便殿见太祖,他向太祖叩头请死。皇上笑着说“你以前是太过强横放荡,我是让着你。”说完命令左右将遵海掖起,并赐他冠带,设宴席,叫遵诲一起吃饭,二人叙旧说笑。 皇上委任遵诲为通远军使,让他专门镇守一方,允许市租用在军队开支,不需要通过其他部门审核。每年朝廷赏赐无数,幕府允许自己征聘委任,并选数千精甲兵归遵诲领导,不再更替。隔岁春夏间,太祖令他回家探望老婆孩子。遵诲一回朝,便汇报如何严管边候,镇抚蕃部,军队与号令如一,有些比较强势的戎族,采取与他们成朋友的决策,那些不服朝廷密谋反叛的族群,必定先写告示通告,然后再率领部队围剿,一举剪灭从不留活口。遵诲每次出兵,必打胜仗,党项(古时候一个民族)以及所有的外族,因为畏惧而不敢乱来。 遵诲在驻地养了数千匹马,每年会选择一些骏马入贡,数百位亲仆待遇丰厚,边境从此安全,遵诲几乎每天都在驰射畋猎,击鞠呼卢,吃饭听人弹奏乐器快乐过日子。羌中的一切,遵诲也会派人去侦探,一有动静马上能知道,有遵诲镇守在西边,朝廷不用担心。每年过年时,遵诲的亲信便会押马来进献,皇上必定召见遵诲的亲信详细打听遵诲每天都在干什么,有时候皇上很高兴,会拍手掌说“真的太快活了。”然后解下自己衣服上的珍珠奇宝赏赐遵诲,遵诲一接到这些赏赐皆当场流泪。 遵诲每三年到朝廷汇报,皇上赐遵诲和他一起吃饭,一起谈笑一段时间,到遵诲要回边疆时,皇上便赐他五百皇家专享的膳羊,五百皇家专供酒,上万金子衣帛。太祖在位的这段时间,边疆都是由遵诲镇守。 末年,朝廷派一位判官到边疆考察,他向上报告说“每年都要往通远转运调发内地钱粟到通远养兵,劳费民力,军队可以在当地设关卡征税,然后购买粮食给用。”皇上不采用判官所奏,下命令到边疆军队,重申约令,每年的调发照旧,不许他人再私下议论市租,并将判官迁移到他郡,遵诲感激流涕。 李沆 杨文公曾经说:李丞相沆为人忠厚淳朴,说话直接,善于写文章,了解政治,尊敬贤人乐于行善,当丞相期间,人们称他为长者。他精通典籍能无误的解释典籍,并且非常讨厌装出来的荣华,用一颗纯真的童心处理世俗的事情。 李沆对待自己很苛刻,居住在陋巷,问案的厅堂不设重门,不包庇下属,他不屑去考虑颓垣坏壁会让自己没威严之类的事。家中正房前的药栏坏了,李沆老婆告诉护卫别去修理,等丞相本人说了才修复。朝夕相见的破药栏,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多月,李沆也没说需要修复。老婆实在忍不住了,对李沆说药栏坏了,李沆笑着对他的弟弟李维说“我怎么可能为这破事动一下念头呢?”家人趁机说要装修下家,李沆没说一句话。 李维有回和李沆谈事,顺便说起装修房子的事,李沆说‘我领朝廷的高薪,不时还有些皇上意外的赏赐,装修家这件事不是问题。但一想到国家政治以及这个世界不完美,我怎么可能圆满如意啊,怎么可以为满足自己而去追求利益呢?现在装修一个家,需要一年的时间,我们的人生说不定哪天就没了,又怎么去奢望能长久安居呢?巢林一枝,可以了,不要再去想着住豪宅啦。”后来,李沆生病,他某天自己洗净身子,右胁而逝,李沆死的时间是盛暑,尸体在家中停放七天,家中没有一丝秽气,这是李丞相沆一生言行如一的福报。 李沆身居相位时,每回接待宾客话不多。马亮和李沆同岁,又和李维是好朋友,他对李维说“外面都在传你大哥是无口的葫芦。”李维将这话说给李沆知道,李沆说“我知道这事,但现在的朝廷人士,大家都知道我在殿上说政事,或者与皇上讨论奏折的事,了无壅蔽。我们国家北边有强虏,西边有戎迁,有时候讨论这些要一天,所以事关国家安全,不能不详细推究。缙绅中如李宗谔、赵安仁都是非常优秀的人,和他们交谈,在某些事上都没办法帮到我。至于其他的通籍之子(指一般的官员),与我见面坐、起、拜、揖,都仓皇惊惧,一开口尽吹牛逼,希望得到我的宠奖,这类人我要用什么话和他们谈呢?如果勉强自己就是妄言,这样我就会被世俗化,被世俗化,这病我不能得。你替我谢谢马君。” 李沆常说“我身居高位,实际上对我做任何事都没帮助,只是将中国、外国发生的事,分析出利弊,向皇上报告而已,我也就只有利用这点小价值来报效国家。朝廷如何防御 如何制敌,我必须理清楚,或者根据一些蛛丝马迹向皇上陈请施行,我只是做这么些小事啊。这大概就是陆象先说的‘庸人扰之’的意思吧。”(庸人扰之典故出《新唐书·陆象先传》尝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比喻常常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找麻烦。) 范质识大体 范质刚开始为相时,和冯道同堂,那时候的冯道是资深的老官僚,有些瞧不上新人范质,于是特别注意范质的所作所为。 范质最开始是判事,专门管理用印,他对堂中办事人员说“我们这里所判的事,必须要签表,确认无误才能书写成文书,不要等文书发布才发现失误,那可真会让天下人笑话我们。” 冯道听到后赞叹说“真是识大体,我不如啊!”范质后来果然成为一代名相。 不信异端 李司空的家中,不设置佛堂,也不收藏内典经文。王似宗的家,不烧纸钱,祭祀祖先,只是一般的酒菜而已。 窦仪不攻人之短 窦仪,是开宝中的翰林学士,那时赵普专政,皇帝有些忌讳,希望能听到有人说赵普哪里作不好。 一天,皇上召开会议,说到赵普的所为都是负面的,提窦仪时就说翰林学士配不上他的才华。窦仪当着皇上的面说“赵普是开国功臣,他的行为光明磊落,是社稷的栋梁。”皇帝听了很不高兴。 窦仪回到家,将之前发生的事告诉弟弟,并倒了一杯酒,说出为赵普说话的原因“我肯定做不了宰相,但这样起码不会被流放朱崖(即珠崖 今海南省海口市),也可以保住家人。” 后来皇上找了卢多逊学士,多逊很早就对赵普有意见,他认为这是替代赵普的机会,于是趁机指出赵普的错误,赵普果然被罢去相位,甚至有生命危险,后来依靠之前的功劳才脱险。卢多逊借此当了参知政事,后来作了宰相。 太平兴国七年,赵普重新被任命为宰相,多逊被流放崖州,窦仪说的的确很对。 窦仪的弟弟分别是俨、侃、偁、僖,都是进士,他们的父亲是范阳人窦禹钧,是左谏议大夫致仕,禹钧将君子节气作为家法来教导子女,儿子在当时都很有名气,为一时之表。 冯道写了首诗赠送禹钧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这诗当时十分流行。 窦仪后来任礼部尚书,窦俨是礼部侍郎,二人皆翰林学士;窦侃任左补阙;窦偁任晋府宾佐,后来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窦僖任起居郎。兄弟中窦俨文章最好,出了文集,名为《秘合》。窦偁也有文集,名为《晋府记室》。

《杨文公谈苑》宋 杨亿口述 黄鉴记录(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