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旧文回顾】以改革的名义(秋思)

2023-01-05 02:03 作者:秋思听戏  | 我要投稿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赞扬张火丁的,文中用大量篇幅说了张火丁的唱:“张火丁凭借极佳的天赋和良好的悟性,酣畅淋漓地展示着音色的纯正幽远,行腔的低回婉转,……。”然后又对比其他程派演员的唱来证明了张火丁的唱腔醇正:“相比之下,年迈的李世济老师有点气力不足,迟小秋唱得支离破碎,李海燕稍欠火候,李佩红的扮相不够漂亮,刘桂娟确实不错,但客观地说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程派唱腔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张火丁,自然而不做作,一步三摇、一气三歇、似断似连却又字正腔圆、声声清脆入耳。极大地克服了程派唱腔声音压抑、腔调低沉、发声不脆、吐字不清的缺陷。不愧是程先生的再传嫡系弟子。”呵呵,一看就知道是一个追星族的大作,对张火丁了解的够详细,追捧的也够可以,但对程派唱腔的了解就“暂时不在服务区了”。


发表一点个人意见,其一,张火丁的确天赋不错,但谈不上极佳,从大的范畴说,唱戏人的所谓天赋极佳,应该是像陈德霖、尚小云这样的“铁嗓钢喉”才能称得上是天赋极佳。从程派的小范畴来说,只有新艳秋、高华、夏邦琦这样,能在音色上模仿的惟妙惟肖的,才能称得上是天赋极佳。良好的悟性倒是可以说的,但这个悟出的道道确是会大相径庭的。音色纯正,这是相对谁说的呢,如果是程砚秋先生的话,那就有误了,因为程先生从不赞成闷着嗓子唱戏。行腔低回婉转,其实是大家对程派唱腔的一种赞扬,同时也正因为这个赞扬,而毁了程派唱腔,也误导了绝大部分的戏迷观众,因为程先生的唱不单纯是低回婉转,也有清新亮丽、大气磅礴、酣畅淋漓的时候,比如“《文姬归汉》的登山涉水……”、“《贺后骂殿》的有贺后在金殿……”等等唱腔。


其二,李世济老师的确年事已高,但李老师是见过程先生的老艺术家,而且李老师的辉煌是现今这一代年轻演员所难以企及的,从1982年起,笔者在各个不同剧场看了李老师的不少演出,当京剧不景气的年代,其他演员只能单枪匹马走穴的时候,李老师带领着她的“皇家乐队”和京剧院的一百多同仁们走南闯北,每场演出均保持几近满座的高上座率,要知道那可是三千座以上的大剧场啊,应该比今天张火丁卖满堂的上座率还高出一截吧,所以拿张火丁跟李老师比是没有可比性的。


迟小秋唱得支离破碎,如果是随口说的,那就太不负责任了,如果是对演员的唱不了解,那就不应该胡说八道。迟小秋曾被誉为“程派标准传人”,翁偶虹先生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要知道翁先生曾经是程先生的合作者,对程派的了解自然不会少,而且更是详尽细致的。迟小秋1981年起就跟随王吟秋先生学习,1983年正式拜师以后,王先生更是倾囊相授。因为出众的演唱和表演19岁的迟小秋就获得了中国戏剧届的最高奖项“中国戏剧梅花奖”。迟小秋对程派的执着也可以从她的演出当中体现出来,而放弃了在沈阳舒适安逸、功成名就的生活,调往北京京剧院,更能体现出迟小秋对程派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她在程派继承者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海燕稍欠火候,从字面上看,应该时间越久火候越深,李海燕是1991年拜师李世济老师,之前在戏校还受教于赵荣琛先生弟子李文敏老师等众多前辈老师们,学了不少戏,比起张火丁学的那些,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再说李海燕大红大紫的时候,张火丁还在程派小学生阶段煎熬呢,说李海燕火候不够实在是一种不了解、不知道的臆断之说,如果说李海燕近年来有所回工,可能更实际一点。


李佩红扮相不够漂亮,呵呵,真是会找啊,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就扮相而言李佩红可能不如张火丁,也仅是可能而已,可怎么不比比两位的武功啊,看看谁能三张桌子下高、谁能靠旗出手、谁又能踢十六杆枪。要知道程派的武戏也是独树一帜的。


刘桂娟不是原汁原味的程派唱腔,什么是原汁原味的程派唱腔,从理论上说,只有程砚秋先生唱的才叫原汁原味,现今活跃在舞台上的这些演员又有那个敢说自己是原汁原味呢,现在只能说是接近,最接近原唱的唱在哪里,答案是在票友当中,演员是在变化中求生存的,如果演员学流派都学成一个样子,那还有人愿意买票看吗,只要看一个人就够啦,票友不同,不是以此为生的,所以追求的就是形似乃至神似。


其三,只有张火丁自然不做作,自然吗,听听她自己早年的演唱吧,那才是自然不做作。至于字正腔圆,张的很多唱腔处理,都是赵先生晚年力不从心的不得已而为,一个年轻姑娘学一个老先生年迈体弱的唱腔,字正腔圆从何而说哦。声声清脆入耳,入耳自不必说,做为一个专业演员应该有这个功力,声声清脆,张火丁算是清脆的话,那张君秋、黄桂秋二位先生的唱该怎么说呢,抛开其他流派,张火丁这个年纪能比当年同样年纪的前辈们哪个更清脆。


克服了诸多程派缺陷,“程派声音压抑、腔调低沉、发声不脆、吐字不清”,这么评价程派唱腔,是因为没有听过程砚秋先生的唱呢,还是恶意诋毁。张火丁的声音要比程先生压抑的多啊,听听程先生1941和1946年留下的《锁麟囊》录音,再比比张火丁的唱,就知道哪个声音更压抑了,有人要说了那程先生1954年的录音呢,那不是压抑吗,笔者觉得还是没有,程先生是因为年纪的关系,调门会比以前稍低一点,但即便是这样,程先生的唱依然不是憋着嗓子唱的,在舞台上,无论身段、表演、唱腔,程先生追求的就是“完全女性美”,而且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升华女性美”,话说回来,就算程先生晚年嗓子发闷,张火丁也不应该学,一个年轻女演员,放着祖师爷盛年的鼎盛状态不学,偏要学年老体弱的演唱,这不是太滑稽了吗,要不就是艺术审美有问题。程派腔调低沉,低回婉转不是程派的特色吗,张火丁低沉是优点、特点,怎么在别人身上变成缺点了呢。发音不脆,还是建议听一下程先生的盛年作品吧。吐字不清,这个说法倒是有的,而且是出自梨园大拿齐如山之口,只可惜那是齐先生捧梅贬程的说法。程先生是最注重字音的,我们在程先生留下的音像资料里面根本找不出他字音的问题来,如果说有听不清楚的地方,也完全是程先生讲究字的收音和归韵的结果,也只能说是一种误解,听着没搞懂程派的演唱特点与基本状态,就妄加评论,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相信只要了解程派唱腔的人是应该会知道其中奥妙的。


再说《江姐》,编演现代戏是程先生生前的愿望,而程先生选定的剧目就是《江姐》,只是因为晚年的程先生社会活动渐多,加之自身条件的束缚,而未能完成心愿。张火丁编演了《江姐》虽然完成了程先生的这个愿望,但充其量是一种尝试,一种试验,提不到里程碑的高度,首先在《江姐》之前,早在六十年代李世济老师就以程派唱腔编演了现代京剧《刘三姐》,其他流派演员也有编演“江姐”的尝试。其次,《江姐》实在不太适合张火丁的气质,张要演《六月雪》的窦娥、《青霜剑》的申雪贞等会更合适,江姐的英雄气概张完全没有体现出来,最失败的可能就是声音的塑造和念白了,从声音上来说,张的嗓音完全破坏了江姐的人物形象,人们看过歌剧《江姐》,看过于兰的江姐,对江姐的艺术形象有一定的要求和基本固定模式,除了“高大上”还需要她更人性化,从人物声音塑造上来说,响亮、斩钉截铁应该是必须的因素,恰恰这个是张火丁所缺少的,张的念白是“塌”的,也就是没有提起来念,这对人物的声音塑造是一种损害。不是说不能打破“固定模式”,但这个打破需要技巧与沉淀,而现阶段的张火丁是不具备这种实力的,有限的舞台实践与薄弱的艺术基础,直接导致了张火丁在新戏创作中缺乏表演理念与手段。


当然张火丁也不是没有优点,她的舞台气质在当今众多程派演员中是比较罕见的出众,她跟观众之间保持的那种距离也是做为一个优秀演员所必备的,她的孤傲和冷静也是他受到欢迎的一大重要因素。


说改革,京剧从形成开始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改革,四大名旦、四大须生,还有许许多多的前辈演员都是在不断的改革中壮大丰富自己的表演,改革没有错,错在怎么改,梅兰芳会把改的不满意的地方再改回原样,周信芳会放弃自己化重金改革的结果。这些都是我们现代改革家们需要学习的,我们现在的改革是只能往前不能往后的,而且这个“往前”还是大了引号的,哪怕票房证明了这个所谓改革的失败。从《曹操与杨修》《潘月樵传奇》到《宝莲灯》《大唐贵妃》《廉吏于成龙》那一出不是动辄几十几百万的大制作,而这些大制作的背后通常都是企业白花钱、剧团白忙活、演员白辛苦,观众看戏倒是不白看,问题是白消费啊,两个字“不值”,要是哪一出拿个什么奖的话,那倒也不算白忙了,不管那个奖的分量如何,至少演职人员是得到了实惠的,所以这种改革的结果往往是又一次貌似前进的倒退。


还有就是在改革的名义下,有的演员把自己不会的没学过的统统去掉,还美其名曰改革,这不是改革,是亵渎,是对京剧的亵渎,对老艺术家创造才能的亵渎,对戏迷观众的亵渎,对舞台表演艺术的亵渎。


最后想说说追星,追星大概可以分成追艺和追人两种,追艺的看的是艺术,追人的看的是人,这个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齐如山、罗婴公两位就是追艺,他们成就了演员,他们所带领的团队成就了梅兰芳和程砚秋两位大师。而追人就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他们成就不了演员。当然如果因为追人而追艺也是值得鼓励的,这样的良性互动,才能使我们的传统艺术真正蒸蒸日上。(秋思 2008年10月13日 于上海)

【旧文回顾】以改革的名义(秋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