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乒乓球的器材和技术
(一)
一般来说,论坛里面,大家都喜欢交流器材。交流多了,对器材的认识就会得到提升。这是好处。但不好的一面,就是如果你的学习能力比较强,而打球时间比较少的话,你对器材的认识,很快将超过你的自身技术水平。关于器材的道理,你懂得越来越多,但你球打得越来越糟糕。你容易变成一个嘴炮,你容易人云亦云,变成一个别人眼中的键盘侠和云玩家。
其实这也无可厚非,云玩家也是玩家,而且可能是最狂热的玩家。但眼高手低,夸夸其谈是容易被别人鄙视的。切记这一点。
(二)
我自己曾一度沉溺于各器材论坛流连忘返,各家兵器评头论足,说的天花乱坠。有一次我打了两天长胶,便开始兴致勃勃地说长胶如何如何。某一球友网上交流了很久,说要不切磋一下。面交之后一交手,我考,别人那个长胶,耍起来真的出神入化,自己也就磕两下的三脚猫功夫,简直没法看。自己的真实水准在什么层面上,虽然别人什么都没有说,但估计心里跟明镜似的。
从此以后,便不评论自己不熟悉的器材,也不评论自己不熟悉的技术。打过一段时间,对性能有点把握了,再结合自己的技术水平说说感受。不论怎样,毕竟是相对真实的体验。只要是真实的,我以为就是可贵的。
(三)
有些朋友说得很好,相近水平面的人,对器材的感受会有相对强的参照。我曾经到某个大学做个培训,拿着一个成品拍随便玩。遇到一个学生找我练球,我发现他连最基本的攻球和搓球都不是很会,却一直想拉球,又一直在下网。休息的时候,我认出他的球拍是黑檀五加蓝省加t05。我说你这拍子挺不错啊,是什么什么。他很惊讶一个用成品拍的人,能认出他的配置,马上坦言自己很喜欢玩器材。但觉得黑檀5有点硬,不太好拉球。
我不想说太多,其实就他的水平而言,说什么拍子好不好拉球都是空话,因为他还没掌握最基本的发力。但同时也觉得,才起步就用顶配,说明别人真喜欢呢。说不定过几年就水平跃升了呢。自己当年,不也是先从烧器材开始的吗?
话绕回来,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技术水平定位如何呢,我觉得参加当地的业余积分赛或分档赛,是个不错的办法。基本可以清晰地把自己归到一个什么档次。
(四)
烧器材好不好,我觉得两说。我有一个朋友,纯业余出身,20多年也就用了两块板子,一把孔芳碳,一把vis,从一而终,用的炉火纯青。在单位独孤求败,后来提拔到帝都,听说在那里面称雄。自己跟他一起打球,一度水平接近,后来各种器材一顿乱炖,手感混乱。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但话说回来,如果不是喜欢玩器材,我可能现早就放弃打乒乓球了。烧器材也是玩乒乓的一部分,不是吗?
那些玩相机镜头的,有多少摄影功底?那些玩耳机的,有多少音乐修养?那些玩钢笔的,又有多少书法功底?为什么玩个乒乓球拍,就必须上视频上证书来验明资质呢?哈哈~~所以说,我觉得乒乓论坛的网友,是我见过最认真、最可爱、最原教旨主义的网友。
(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手感偏好。这个跟你的启蒙球拍有关,跟你的身体素质和性格特点有关,还有关跟你的打球圈子有关,甚至或者跟你某个经常对垒的对手有关。我发现我自己退台后的空间感很差,退台之后失误率飙升,所以偏爱近台控制好,出球快速,手感清晰的球拍。
自己曾经有个动作偏猥琐的但铁搓手感奇好的球友,自己长期在跟他对垒过程,在那段时间就特别偏爱拉球稳旋转出色的底板。后来,又长期和一个特别擅长防守反击的对手打球,怎么都打不死,就开始改用一些控制良好,变线能力优异的器材,以寻求落点的变化。
(六)
我很羡慕那些技术练得很好的球友,只是为了寻求技术的提升,而寻觅器材。而我却是因为爱好以及好奇心而尝试不同的器材,为了感受不同的器材而去练习各种不同技术。
这个东西,很多其他领域的玩家不是很理解。
有些领域的发烧友,是器材越贵越好,玩着玩着,就变成烧钱了,变味了。乒乓器材不是光烧钱就完事的,还得花功夫体会,你还需要练习技术,至少是门槛级别的技术,才玩的转。乒乓球技术与器材的相互作用很密切。而且是非常个性化的。各种技术风格,需要匹配不同的器材。这个就够你玩的了。
另外,跟风不是什么问题,相反是最大的乐趣来源。我们要大胆地承认这一点,我就是在跟风。而且必须跟风。因为主流技术在发展,器材也必须变化。如果一成不变,又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