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十三章学习心得

2023-03-13 15:35 作者:MrRain98  | 我要投稿

道德经讲解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本章第一句,开篇就讲明了本章要讨论的两个现象,那就是“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人们面对受宠或受辱都像是惊喜或受到惊吓那样,人们对于祸患的重视如同对自身的重视那样。接下来,老子就针对这两个现象进行了解释。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句话讲的是,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宠爱是卑下的,受到宠爱的时候,人们就会仿佛收到惊喜那样,而失去宠爱的时候,人们就会仿佛受到惊吓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宠辱若惊。这句话很令人惊醒。很多的人把自己的价值寄于外界。别人夸了他们,赞赏他们,他们就高兴。别人贬低他们,侮辱他们,他们就伤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经受了打击之后,一蹶不振,甚至轻生的原因。但是这里老子强调了,宠为下。宠爱是卑下的。很多人都认为宠爱就是好的,失去宠爱就是不好的。但是正如道德经第二章中所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所以如果宠存在,那么辱也就必然存在。在得宠的那天到来的时候,就注定了未来必然会有受辱的那一天。因此我们怎么能够认为宠爱就是好的呢?毕竟宠和辱相伴相生啊。因此这里老子才强调,宠为下。那么基于这一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宠辱呢?一种解读是,当我们受宠的时候,应该像是受辱那般的警惕,因为只要有得宠的时候,就有之后受辱的时候。但是这种解读还是太纠结于宠辱之上。更究竟的一种解读是,我们何必在意宠辱呢?宠又如何?最后不还是要辱?辱亦如何?终究不还是要回到宠?而我们自身难道因为外界的宠辱就发生变化了么?自然没有。那么我们又何必把自身的价值建立外外界的宠辱之上呢?这也就是宠辱不惊的境界了。


下一句,“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翻译过来是,什么叫作“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会有祸患,是因为我自身存在;倘若没有了我自身,我还有什么祸患呢?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这里所谓的大患究竟是什么。如果地球爆炸了,那么这是祸患么?很明显是啊,因为地球爆炸了,我们也会随之毁灭。但是如果在宇宙某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比地球大很多倍的恒星爆炸了,这是祸患么?很明显不是。因为它爆炸根本影响不到我们自身,所以我们不会认为这是祸患。再举一个例子,如果在国外有一个普通的陌生人去世了,我们会认为这是祸患么?我们可能会为其默哀悼念,但是不会认为它是祸患。但是如果这个人欠了你一千万,那这个人的去世就成了祸患了。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事物是否对我们来说是祸患,是基于这个事物是否会影响到我们自身来判断的。所以这里老子才说,祸患的存在,是因为我们自身存在着。如果我们自身都不存在了,那么对于我们来说,还哪里有什么祸患的概念呢?


这一句话,自然的引出了本章最后一句话。老子在最后一句当中说道“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也是从此处开始,世人对于本章的理解开始有了分歧。


其中一种解释认为,“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告诫人们,想要摆脱祸患,那么就应该“无身”。这里的身不是物理上的身体,而是认知上的自我。因此,基于“无身”的思想,本章最后一句话可以理解为,圣人以天下为己任,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天下,达到无我的境界,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让天下寄托于他。苏辙在《老子解》中是这样说的:“夫惟达人知性之无坏,而身之非实,忽然忘身,而天下之患尽去,然后可以涉世而无累矣。人之所以惊于权利、溺于富贵,犯难而不悔者,将以厚其身耳。今也禄之以天下,而重以身任之,则其忘身也至矣。如此而以天下予之,虽天下之大不能患之矣。” 他说,唯有通达的人知道人的本性是不可能被破坏的,而身体不是根本的,所以他忽略、轻视身体,天下的祸患就都影响不到他了,这样之后他就能在社会中生活而不受牵累了。人之所以为权利的得失担惊受怕,沉溺于富贵,以至于铤而走险都不后悔,是要让自身得到优厚的享受。现在要为天下带来好处,以身体来担当责任,是忽视自身的极致了。这样把天下交给他,天下再大也不会有祸患。


刚才说的是一种解释,另外一种解释认为,人们应该重视自身,也应该同样的重视天下。如果这样理解,那“宠辱若惊“和”贵大患若身。”又该如何讲呢?这些所谓的宠辱和荣患,都是外界的影响对于我们自身的映射。它们不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只不过因为我们自身受到了外界的影响,所以才会产生受宠受辱的感受,才会产生各种的焦虑恐慌。如果我们注重宠辱荣患而不注重自身,那么等到自身没了的时候,宠辱荣患还如何能够存在?这难道不是在舍本逐末么?所以我们应该注意的不是宠辱,不是荣患,而应该是我们自身。基于这种理解,本章最后一句话可以解释为,所以,把天下看得和自身一样宝贵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重担交付于他;爱天下和爱自身一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责任托付与他。王弼在《道德经注》当中,是这样解释的:“无以易其身,故曰“贵”也。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无物可以损其身,故曰“爱”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他说,不被外物改变自身叫做贵,这样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于他。没有外物可以使自身受损,所以叫爱,这样才可以将天下寄托于他。宠辱荣患不会使自己改变,然后才能担当天下大任。


上面的两种解释都是基于《道德经》传世本进行的理解。但是,但从文字上来讲,“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好像说了同样的事情,而且十分的晦涩难懂。老子怎么会多此一举的写两句完全相同意思的话呢?在这里,我们现在传世本《道德经》的原文其实是可能被删改的。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传世本,还有另外两版道德经,分别是楚简本和帛书本。这两版道德经都是出土发现的。从历史年代来讲,楚简本最早,出土于战国时期的楚墓,因为其写在了竹简之上,所以叫做楚简本。这个版本最为古老,但其内容完整度存在争议。其次是帛书本,出土于马王堆汉墓,因为写在了布帛之上,所以叫做帛书本。其内容完整,但残毁错漏较多。最后才是传世本,传承至今,但是却存在篡改和错误,其中尤其是有很多因为避讳字眼而进行删改的地方,并且删除了很多的语气助词。


就本章最后一句话而言,楚简本和帛书本的记录一致。以帛书本为例,本章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 注意,帛书本与传世本相比多了几个字,并且调换了托和寄的顺序,其意思更是大相径庭。帛书本的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把治理自身看的比治理天下更为重要,这样这个人才能够托举起整个天下。如果喜欢不顾惜自身而去为治理天下而奔波劳累,那么这个人终究也不过是天下的附庸而已。总结来说,相对于之前两种解释,这种解释强调,人要“贵身”,之后才是“天下”,也就是自身是比天下要更重要的。就我个人而言,我其实更倾向于这种理解。有人可能会反驳道,之前我们才在第七章当中学过,“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难道不是在说圣人应该不在乎自身么?其实仔细来看这一句的话,我们会看到老子并没有说圣人不在乎自身啊,只是在阐明保全自身的方法是做事不以自身利益得失为目的罢了。相反,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当中写到:“奈何万乘(sheng)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他说,为什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王者,却还要轻率地用自己的身体操劳着治理天下呢?如此轻视,就会失去根本;如此浮躁,就会失去主宰。同样的,庄子在《让王》篇当中说:“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jū)以治天下。” 他说,大道的精华用来调理自身,大道的剩余用来治理国家,大道的糟粕才用来治理天下。这就是道家的“贵身”思想,把养护自身看得比治理天下更为重要。而且,道德经当中反复强调无为的智慧。从第二章的“圣人处无为之事”,第三章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到第十章的“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等等,都在说明圣人治理国家,治理天下,应当遵循大道,顺从自然,处无为之事。想想看,老子,孔子等古圣先贤的思想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他们难道是某国的国王么?或者位高权重么?并没有。他们只不过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人们自然而然就尊敬他们,向他们学习。再举一些现在的例子,巴菲特是多少人学习的对象,影响是多么的广,但是他天天出去做讲座么?他天天捐款么?他天天为治理天下奔波么?并没有。他只是自己对自己负责,投资挣钱,之后是对公司负责,最后有时间了,又精力了,才会抽出哪个中午和后辈吃吃饭,分享一下心得。这不正是“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的道理么?


那么回顾这三种解释,究竟老子想要表达哪一种思想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对于我们自身,我们又何必纠结于哪种解释正确而哪种解释错误呢?能够从中领悟一二就足够了。


最后,我们复习一下整个《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第十三章学习心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