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练家长应该做到哪几点?
前段时间收到了一个某音乐网络平台的采访,内容主要围绕”家长该如何陪孩子练琴“这个话题;写完采访回答之后,我想到关注我的很多音乐教师和家长朋友们,也许也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所以我在这里也分享一下。

01、以下是一些琴童家长的困惑,想听听您的建议?
孩子一直不爱练琴,有什么具体方法让孩子主动、坚持练琴吗?
钢琴必须每天练吗?作业太多没时间练琴怎么办?(如何做好时间管理?不同的孩子会有哪些差别?比如哪些孩子适合先写作业?哪些适合先练琴?)
A:
孩子不喜欢练琴,可能是因为把练琴这件事情与负面情绪联系了起来。如果让孩子认识到,练琴其实可以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主动练琴的习惯。积极鼓励孩子练琴很重要,一定要尽可能避免因为练琴这件事情而打骂孩子。
建议家长在陪练的时候,自己要首先做到心态平稳、态度温和,意识到陪孩子练琴是一个陪孩子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的漫长过程。另外,现在市面上有很多钢琴辅助教材,都是专门为年纪小一点的孩子设计的,里面会有一些图文并茂的小曲子,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把音乐和一些有趣的图像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激发孩子学琴兴趣的结果。
钢琴建议每天都练,年纪小一点的孩子,尤其是刚学琴没多久的,可以每天只练10-15分钟;学了一段时间的孩子,可以每天练30分钟。练琴是一个需要一点点培养肌肉记忆的过程,所以每天都练15-30分钟,比一周只练三次、一次练1-2个小时,效果要好得多得多。如果家长可以做到,每天帮助孩子进行短时间但高效率的练习,那么可以考虑尝试把练琴安排在写作业之前,因为练琴不会占用过多的时间,早一些练完也可以避免扰民。如果是年纪大一些、自制力比较好的孩子,并且也已经过了初学的阶段,那么家长可以和孩子多多试验不同的练琴和写作业时间,从而找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练琴时间。

02、琴童家长多是不懂琴的家长,能否结合您的经验提供建议,家长最应该做到哪几点,孩子更容易把钢琴坚持学出成绩?
A:
有耐心、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并且积极鼓励:家长自己一定要有耐心,学习任何一门技艺,到了一定阶段都会出现瓶颈期。家长首先要做到的是,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孩子遇到瓶颈期,相信孩子自己也并不开心;曲目难度变大,出错率变高,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一点点失去练琴的耐心,进而逐步丧失对音乐的兴趣。
建议家长学习一下节拍器的使用方法,这样即使在看不懂谱子的时候,也至少能做到:有效使用节拍器,让孩子慢练。另外,家长在陪练的时候,不要让孩子“死磕”同一首曲子,可以适当地切换曲子,把控整体练琴节奏。
家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请一位陪练老师。

03、您演出经历丰富,是否有非常独特的练琴习惯或最独特的教学方法,帮助业余学琴的孩子提高效率?可以讲讲高效练琴的步骤和建议时长吗?(4级左右程度)
A:
我自己在练琴的时候,会使用“番茄钟工作法”,也就是在专注25分钟之后,休息5分钟,之后再专注25分钟……形成一个“25+5”的循环。这种工作方式,可以让我在每一个25分钟内,保持最高的练琴质量;同时,适当的休息又可以帮助我“续航”,持续长时间练琴。量和质量的同步保证,是我长期维持演出质量,并且能够做到平衡演出与学术研究的关键。
我自己在教课的时候,会注重帮助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细节和美感:发现它们并处理到位的一瞬间,学生是会有成就感的。这种细节可以是一个节奏的精准度,可以是一个左手和弦的音色,也可以是一个强弱变化。但无论是哪种细节处理,关键就在于,要帮助学生把注意力放到每一个音上,而不是大段大段地泛泛地弹。建议练琴的时候,每次只把注意力集中在2-4小节,精而细致地练习这2-4小节,把每一个音和节奏都弹对、把乐句处理到位,之后再进行下一个2-4小节的练习。
对于4级左右的琴童来说,建议家长陪着孩子尝试使用两个“番茄钟”循环(2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25分钟专注+休息),专注的时候以2小节为单位,慢练。如果可以做到高专注,那么每天1小时的练琴总时长应该足够了。

04、如果孩子这周没有好好练琴,您觉得还要上主课吗?有家长觉得应该请假?练好再回课,更有把握?
A:
这个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是没有投入练琴的时间,那么可以跟主课老师沟通一下,诚实地告诉主课老师这周的练琴时长,如果老师认为应该再练一周,那么请假是可以的。但如果是投入了时间却依然没有“练好”,那么也许是因为曲目当中有需要解决的难点,或是练琴时的方法不够高效,这种情况还是建议回课的,毕竟回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帮助探讨解决问题。

05、多数孩子不会走专业路线,但钢琴的学习需要家长巨大的投入,短期也许看不到回报。如果钢琴教育只是一个切入点,放大到儿童教育角度,除去开发大脑,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思考能力等,钢琴教育对孩子未来最大的影响和收获,还会体现在什么地方?
A:
学习音乐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增强孩子的信心,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以及空间时间想象力。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可以逐步培养孩子的审美,并且扩展孩子的世界观。
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左脑,而左脑是大脑在处理语言时使用到的部分。长期学习音乐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发展,而从长远角度看待,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会更善于学习外语以及应付多种社交场合。定期登台演奏,更会培养孩子处理紧张情绪的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如果可以有登台经验,那么无论是对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还是对未来工作后在高压工作环境下处理情绪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还有研究表明,音乐教育与空间时间想象力的发展有因果关系,而这种空间时间想象力在建筑、工程、数学、计算机等领域尤为重要。
最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学习弹奏不同作曲家、不同风格的曲目,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都是在用一门名为“音乐”的语言来抒发情感。孩子在成长发展阶段学习乐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是在学习认知这个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