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我
遥遥忆起第一次看到大海,是在五岁时。 透明的波浪戴着白色的帽子一波一波地冲上沙滩,脚底的细沙绵软,黄色的沙粒冲进了趾甲里。深蓝色的近海向着远方渐变,最终变成灰色,接成海天一线。岛屿和礁石隐藏在薄薄的雾后,只露出模糊的黑影。幻想中,海上露出的小小黑点是正在喷出鼻息的大海兽,大的无边无际。在沙滩上坐下,用小手扒拉沙子,堆成矮矮的城堡,又被涨上来的潮汐抹得干干净净。在礁石间寻找小小的螃蟹,被锋利的贝壳割伤手指,在软软的沙子上留下小小的脚印。被父母强拉硬拽地从海边拉走,期待着下一次 回到海边。 更大一点,开始研究怎么把沙堡堆得更高,把挖出的排水系统设计的更牢固,如何贯通沙下的小隧道。偶尔间眺望远处的大海,最后还是将精力集中在与小伙伴的交谈。 再大一点,去海边似乎变得有目的性,仅仅是为了玩玩沙,捉捉螃蟹,沿着沙滩走走。细心观察大海,只是想在课上将其画的更为形象。 学业的压力日渐繁重,便鲜少有时间去海边了,有时坐车经过,遥遥一眼,试图确认现在这个时候天的颜色和海的颜色是否一致,也不管结果如何,便将视线转回手中的书本。 后来,上了初中,便很少再去海边,去看过其他城市的海,香港,厦门,青岛,烟台。在海边,背朝着海,手指比出手势,留下几张自拍照,便匆匆离去。偶尔试图附和心中的诗情画意,趴在海边的石头栏杆上,习习海风吹起头发,看远近的船舶舟楫,摩托艇从海上快速穿过,留下一道白色的尾迹。细碎的浪花拍打着岩石,海鸥一头扎进海里,叼着一个小小的物体破水而出。 去看了威海卫的甲午海战纪念馆,站在仿制的致远舰船艏上,手扶着一旁的炮塔,极目远眺,心想,这一片汪洋,埋葬了多少人的梦想与拼搏,多少的荣耀与屈辱,以及一个可悲的时代,一段可耻的历史。 晴空万里,天与海的分界线清晰可见。猛然一惊,才发现现在与小时候的想法已经截然不同了。海还是那么的湛蓝、深邃,在其之下仍然有着无数的奥秘,风景如旧,但自己已经不是以前的自己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见闻,赋予了这片风景不同的寓意。 回见,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