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精准社交”不要“无效社交”——轻度社恐的自述
大家好,我是喜欢观察人类的巴斯克,今天的话题是“无效社交”,在正式开始前,我想先请问各位,自工作以后你有多久没联系过大学或者高中的朋友了?
我反正是快两三年没见大学同学了,反倒是回老家工作以后,跟高中同学每年还能见上一面。但总的来说,一起玩儿的机会真的是少了。前几年还有同学组织过高中同学聚会,十几个人那种,刚开始大家很久没见了,叙叙旧、聊聊工作和近况什么的,氛围也挺好,但到后面大家就有点儿不知道聊什么了,有时还会有那种突然的沉默,感觉大家都在竭力找话题避免气氛尴尬。
现在时兴一个词叫“无效社交”,它泛指那些无法给你的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带来任何愉悦感和进步的社交活动。提出“无效社交”这个词我认为是很好的,它说明我们对于自己生活的追求需求更加明确,这也是我们这代人相比以前更加凸显的一个时代特征,“大家希望为自己而活”,不想成为陪吃陪喝的NPC,不想浪费时间去进行表面看似和谐的社交活动,职场PUA更是无法忍受,我们也是人,要为自己而活。但这也说明我们身边有太多这种“无效社交”,大家身不由己,才会成为一种网络共鸣。
我想参加过的很多人都有同感,像这种十几个人的大中型聚会,可能里面交情比较深的就那么两三个,其余的很多同学你在念书时也没打太多的交道,大家都会找更聊得来的人,
但跟以前不同的是,有些以前聊不来的同学可能这次热火朝天,而以前称兄道弟的同学这次反而更像蜻蜓点水,至于其他的同学,聚会后也就没后文了,说不定哪天见面了,一样想不起来名字,反正现在的年轻人活得都挺通透,咱们玩不来,大不了就不来往了,也没啥。所以这种同学聚会到后面,很容易就会分成一个个3-4人的小团体。
怎么说呢?这种感觉,也算不上难过,就是有点儿遗憾,我就突然在想,为什么大家不知不觉间就疏远了?后来我想明白了,情感关系还是需要一定的“可利用价值”来巩固的,这里说的“可利用价值”不一定是物质、金钱,还可以是精神、情绪。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就好像“石头丢在水面上产生的一圈圈的波纹,波纹与波纹的交点就是每个人社会影响下产生的联系。”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投向池塘的石子,水面泛起的涟漪就是我们的朋友圈,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父母总是觉得要多参加社交、多形成圈子交叉才能积累更多人脉,万一哪天就用上了呢?我不能说他们完全不对,毕竟他们也是希望能借力,让自己过的更好更开心,但方式方法上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盲目性。
下面我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追求“有效社交”本质上是追求精准社交,就是我很明确我能从这个人身上获得什么。可能是情绪价值,我们互相聊得来,甩出的梗能接得住,相处让我们很愉悦,这是我们能持续开展社交活动的源动力,对方也一样,社交这东西孤掌难鸣,对方要是没跟你打交道的想法也不会在你身上花时间,各取所需,这很好;也可能是利益价值,大家能进行资源交换,比如我是个医生,你是个律师,那么我们交往以后,在彼此的领域都有了一个切入点,以后办事儿方便,这是一种互助关系;再或者,我是个刚入职场的小白,你是我的直属领导,你需要我配合你的工作,我希望从你这儿获得你的工作经验和心得。
其次,追求“有效社交”体现了我们的价值判断。每个人的喜悦、是很难用同一标准去度量的,我可能觉得跟家人在一起更开心,也可能觉得跟朋友在一起更自由,但唯独不会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和热脸贴上冷屁股有多好。比起在社交关系上去广撒网,我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到自己亲近的人身上。
最后,我的建议是虽然我们要避免“无效社交”,但不要把一项社交活动先入为主地定性为“有效”或“无效”,因为你至少要对对方了解个大概,你才能做出基本正确的判断,所以你还得试了才知道,如果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现在正在进行的是“无效社交”,及时止损就好,而不是将“无效社交”作为自己不擅社交的挡箭牌,至少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人是社会性动物,要完全脱离社交是不现实的也是没必要的,我们要的是“精准社交”而不是“逃离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