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有人喜欢把话憋在心里?

2023-08-08 06:54 作者:旺财大叔_  | 我要投稿

为什么有人喜欢把话憋在心里?

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类人——

 

当Ta们对某个人不满,从不会当面生气,也不会说出来; 而是在心底默默给别人打分,对方每做一件冒犯的事就扣一次分,待分数扣完,就意味着彼此要断交了。 表面上看,这非常洒脱,而背地里,常常伴随着强烈的内耗。 因为从「开始扣分」到「0分断交」这个过程,不仅要持续承受对方的冒犯,而且再不爽也无法表达出来,这非常难熬。 明明这么难受,为什么不直说呢?
为什么非要等到「0分」再断交呢? 其实仔细琢磨,这种方式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寻找背后的原因。
“反正说了也没用” 最近,小流遇到2件头疼的事。 上周末,她和朋友说好一起去看电影,对方却又一次临时放了鸽子。 这让小流非常不满。 说起这个朋友,小流的不满可不止一星半点—— 见面老是迟到;吃饭只知道点自己喜欢的;每逢和男友吵架就打电话吐槽到深夜...... 虽然小流背后吐槽起来滔滔不绝,但这些她却从未和对方正面表达。 “毕竟朋友一场,不想把关系搞得那么尴尬。” “再说,以她的性格,指定是听不进去的,说了也白说。” “不过要是她下次再这样,我就直接拉黑了。” 小流做好了断交的打算,这事就算告一段落了。 然而,另一件事却让她为难了。 在半个月前,她搬到了一间新公寓,楼上的住户走路的动静非常大,这让小流非常烦躁。 她想给楼上提意见,可刚冒出这个想法,她就犹豫了—— 会不会是我自己太敏感了?万一对方不讲道理怎么办?都是邻居一场,会不会把关系搞得很尴尬? 种种的顾虑,使她迟迟不敢开口。 如果是像朋友那样让她不满的人,大可以直接断交,可重新换房子却是件麻烦事。 思来虑去,小流最终还是硬着头皮上楼了。 开门的是一位30岁出头的男子,看着就不太好说话。 “你…...你好,我是住你楼下的,你们家走路动静有点大,麻烦可以小声点吗?” “有吗?我们走路不大声啊。”男子不以为然。 表面上只是简单的两句,但小流的脑海里却在疯狂内耗—— “完了,这人指定不好惹”;“怎么办,他完全不觉得自己大声”;“他一定觉得我在无理取闹了”; 不到1分钟,仿佛要快把她的能量耗光了,小流没有再去多说,匆匆结束对话离开。 接下来几天,楼上的动静依旧,小流非常沮丧。 她想再上楼提意见,而又担心这样显得自己事很多,最终还是放弃。 她心想:果然说了也没用,只好想办法换房子了。 小流「洒脱」的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很多纠结。
「没必要说」的背后是恐惧与无力 生活中,有不少人在关系上,习惯采取和小流相似的处理方式—— 攒够了失望就离开。 Ta们在与人相处出现不愉快时,能不沟通,尽量不沟通。 表面上风平浪静,可内心里却相当不满,始终憋着。 若问起为何这样,Ta们多数会说: 没必要搞得大家难看;对方听不进去的;免得让别人觉得我斤斤计较...... 这些“原因”乍一听颇有道理,不屑之中带着洒脱。 但通过小流前面的经历,不难看出「不屑说」更像是一层伪装。 真实的状态,是「不敢说」。 一方面, 她心里充满了害怕—— 害怕关系搞得难看、害怕自己的话不被重视、害怕自己的需求太过分、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印象; 另一方面,她又是无力的—— 和楼上住户短短的几句对话,已经把她的能量快速榨干,她已经难以有力气上去再和对方强调一遍了。 其实,小流的「洒脱」是一种心理防御。 由于她自身很虚弱,害怕与人产生摩擦,所以本能想远离充满张力的对话环境。 于是,便会形成观念:「对方是说不通的,所以没必要说」。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另一种处理方式 在小流忧愁之际,没想到事情迎来了转机。 个性直爽的表姐因为办事过来这边,要在小流的公寓住上一阵子。 很快,表姐也察觉到了问题:“楼上太吵了,我去说一下。” 小流表示没用,自己已经说过了。 表姐仿佛当没听见,二话不说就上楼了。 楼上男子依然不认为自己很吵,可表姐并没因此放弃,而是耐心地描述噪音是如何影响到楼下生活的。 男子半信半疑地表示:“行,那我注意下吧。” 大约安静了3天,楼上又开始吵了。 小流说:“就说没用吧,跟那人没法沟通。” 表姐不信邪,蹭蹭蹭又跑上去,还拖上小流一起。 这一次男子有些不耐烦了:“你们怎么管这么多呀,就走路大声点怎么了!” 小流开始害怕,偷偷拽着表姐衣角示意算了。 可表姐并没作罢,也没有生气,她继续耐心地说明—— “我知道咱们没权管你在家怎么走路,毕竟这是个人习惯嘛,需要尊重。只是我和表妹对声音都比较敏感,希望你了解这个情况,哪怕换个软点的拖鞋,效果也会好很多...... 当然,哪怕最后还是这样也没关系,我们也在找新的房子,只是想着,看能不能沟通协调一下,如果你不愿意,那也没关系。” 说罢,两人就回去了。 神奇的是,从那次过后,楼上就极少发出过大的声响了。 小流对此既开心又震惊——原以为无法沟通的事,竟然被表姐搞定了!

 

「有话直说」的背后,是相信「我能影响别人」 当然,表姐也并非一开始就有把握成功说服,毕竟这事的决定权在对方手上。 然而,以她的方式去沟通,成功率必定比小流高。 为什么呢? 表姐的表达主要包含了3个特点: 1. 完整:表姐会把事情的缘由、影响、自己的计划详细地说清楚,让对方更了解自己的难处。 2. 不含敌意的坚持:当对方不耐烦时,表姐并没有进入「对立」状态,而只是温和地坚持。 3. 尽力影响,尊重结果:她虽认真表达,却没有强迫对方,也能尊重对方的「不配合」。 这些细节,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谈判的成功率。 而这只是技巧层面的,真正使小流和表姐拉开区别的,是两人对于沟通的不同理解。 表姐坚信,只要自己尽力去表达,多少能影响到对方; 而小流则认为,自己是无法影响别人的。 她的一切处事理念,几乎都源于此。 为何会形成这样的观念呢? 小流在父母专制的环境中长大,当自己把想出去玩、吃零食等这些愿望和大人们说时,总会被指责“天天想着玩,不务正业!” 与此同时,妈妈在学习、画画都对她有非常高的要求,常常督促她要勤学苦练。 有时小流学得太累,想要休息,妈妈都会严词拒绝,还会反驳说: “别人家的孩子父母还未必肯花钱供画画,我们对你这么好,你还不懂珍惜!” 当小流实在情绪绷不住,开始哭闹,或者求着妈妈宽松一些。 可妈妈也不会有一丝让步,反而会表现得很难过,批评小流太矫情,不懂事,还老让大人伤心。 这样的经历,使得小流在心里慢慢形成消极的认知,只要自己去表达不满—— 就代表自己很矫情,会让别人不开心。 更重要的一点,她会默认为—— 其他人都会和妈妈一样。 无论她如何尽力去表达,对方都不会把话听进去,也不会去调整。 因此,除非是万不得已,她都不会去说出不满,尽管要说,也很犹犹豫豫,稍一碰壁就放弃,这也间接使得她说服别人的成功率极低。 相反,表姐在相对开明的家庭里长大,自己的需求、不满能够得到身边人充分的聆听与尊重。 这样的环境,使得她非常接纳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内心有着满满的力量感。 所以当遇到让自己不舒服的人和事,她不会忍耐或直接离开,而是直接上前沟通。 

当然,并非每次沟通都能成功,但「有话直说」的习惯,使得她活得比小流自在很多,也极少内耗。

 

五个练习,让你敢于去直言 说到这,你会发现,有话直说看似是一种技巧,而实质上,它是一个人内心力量感充足后的自然流露。 那么,如果你正处于与小流相似的困境,可以怎样改变呢? 这里我总结了5个方法: 1. 觉察真实想法、觉察顾虑 当自己遇到想表达不满,可又出于顾虑而开不了口的情形,不妨去问自己两个问题: *这件事,如果抛开顾虑,我想怎么说? 我们不必真的说出来,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增加你与真实想法之间的联结,在需要说的时候,能够及时反应。 *这些顾虑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是否只是我的想象? 有时候,人会不自觉把眼前的事情,想象成和过去糟糕体验一样。 像小流会误以为别人的反应会和妈妈一样,是事实未必如此,我们需要在沟通中去检验。 

2.通过接纳性对话来补充力量

 

不敢沟通时,常常会伴随着强烈的羞耻感—— 担心自己的需求太过分,担心显得自己太计较...... 这是由于不接纳所导致的,会让人变得无力,不敢去对话。 此时,可以深呼吸,告诉自己: 我可以有自己的需求,这很正常;我允许别人有看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是不好的人...... 当你越接纳自己,力量感就会越强。

3.调整适合的目标

 

有的人害怕表达,是因为暗地里认为只有「对方心甘情愿接受」才算成功,否则自己就会被挫败感吞噬。 这其实是非常理想化的。 像表姐那样,把意思表达清楚,其实已经是成功了,对方是否接受和改变,不应是评判我们自己好坏的指标。 

4. 捕捉每个「例外」

 小流深以为别人不会改变,但楼上住户又确实改了,这就是她认知的「例外」。 当平时在小事情上多去表达,她必然会发现许多例外——
并非所有人都和妈妈一样,有的人是能够听取意见,也愿意调整自己的。 当这样的经历越来越多,原有的消极观念就会被动摇,人就会越来越敢去表达。

 

5. 多和敢于「有话直说」的人来往。

 

接触充满流动性的人,也会让我们获得表达的勇气。

 诚然,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表层来看,「有话直说」是为了使沟通更便捷,而它更深一层的意义,则在于让人去活出自己的影响力。 美国现代舞创始人玛莎·格雷厄姆曾说: 

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经你而实现,

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这份表达独一无二。

 

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

再也无法以其他方式存在,世界会失掉它。

你我生如焰火,不该抑制燃烧,而应给世界带来光与热。


为什么有人喜欢把话憋在心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