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波篮球直播-中国不仅出不了梅西,可能再也出不了姚明
在全国性质、官方背景的赛会制比赛中,赢了决赛却拿不了冠军,是什么道理?
即便不是因为这离谱的结局,在颁奖仪式上“喜提亚军”却面色铁青的张子宇,也很难不让人一眼认出来。这位山东女篮U17队的内线巨无霸,才16岁身高就达到了2米27。如果篮协主席姚明亲自来颁奖,那应该是他为数不多的,不用低头看人的体验。
这场让张子宇大无语的决赛发生在8月2日晚上,全国U17青少年篮球联赛女子组前十六强决赛中,她代表的山东队以96-63大胜浙江队,而她本人30分、21个篮板的数据延续了之前鹤立鸡群般的表现。越是在低年龄段的比赛中,身体的静态天赋就越能成为碾压式的优势;可是战胜对手易,战胜赛制难。

图说:赢得决赛却闷闷不乐,张子宇这个奖拿得有点憋屈。
最终的冠军,归属了她决赛中的手下败将浙江队。为什么呢?这次U17联赛的规则写了,比赛总名次将根据比赛得分、素质与技术达标得分、技术评定得分三项成绩总得分综合评定,各项权重不同,最终算出总分。最后一计算,浙江队得分确实比山东队高,所以才衬得张子宇的表情格外尴尬。
不过别误会,这可不是比赛专门为某支球队“量体裁衣”定制的,“萝卜坑”式的特殊规则,它施行至今已有10年时间。在2013年前后,国家体育总局为了整治青少年U系列赛事一味追求成绩,忽视全面素质的通病,大幅改革了成绩和排名的计算方法,并逐步在足篮排等团体项目中开始实施。在目前公开渠道仍能找到的,由中国篮协官网发布的《关于2014年全国U15篮球集训赛竞赛规程的通知》中,就明确规定了如下排名计算方法:
总名次根据总分排定,总分多者名次列前。如总分相等,比赛名次在前者列前。总分=比赛得分+素质与技术达标得分+技术评定得分。
(一)比赛得分 =(队数 — 名次)×55%
(二)素质与技术达标得分 =(队数 — 名次)×25%
(三)技术评定得分=(队数 — 名次)×20%
这3项所占权重,在不同组别、不同赛事中或有所差别,但总体思路大抵如是。不难看出,是体育主管部门在青少年人才的选拔中,规避“唯成绩论”“唯数据论”的偏见,更平衡地实践“体教结合”“以体育人”理念的试探,从方法论角度是值得肯定的。可这回的比赛中却如此不遭人待见,甚至沦为笑柄,为何?究其原因在于,这样的赛制太过反认知。在大多数人的理解里,体育比赛最终的赢家理所应当地就是冠军。可由于现在政策主导思想的干预,本来简单清晰的因果关系,变得让人难以理解,甚至会被误解。
其实,在张子宇身上,此前已经发生了“被误解”的情况。
上月举行的U16女篮亚洲杯上,中国队44-70输日本,63-84输韩国,最终仅排名第六,无缘明年的U17女篮世界杯。这表现甚至引得掏钱赞助女篮的武汉某企业直接向中国篮协发出质疑函,白纸黑字地追问:“5个月的集训就是这样结果?是训练不到位?还是选人出错?队员不行?或者说教练不行?”

图说:女篮U16亚洲杯上,中国队的临场表现和选人用人为人诟病。
这封质疑函瞬间炸开了锅。U16国家队的主教练李昕没有带上张子宇,一时间成为球迷们口诛笔伐的决定。2米27的张子宇没进国家队,反倒是她在山东队的替补,1米92的梁雅琪被推上主力,让球迷大呼“看不懂”。梁雅琪在输给日本的比赛中得到8分、10个篮板,也仅在球队回天乏术后打出几个好球。
更有媒体人深挖数据发现,在该年龄段U系列联赛中得分、助攻、篮板三个单项数据排名靠前的30个姑娘中,只有2人被李昕选进了国家队,排名得分榜前三的李雨汧、刘亦梵、张子宇全部落选。另有媒体人考证:“去年U15的全国联赛中得分前十的球员,没有一个入选本届U16国少。”
真的是女篮功勋人物、曾经在奥神男篮上演“女帅男兵”的李昕不懂球吗?谁也不敢这么说。据一位媒体人援引篮协内部人士的消息称,张子宇的确曾随U16国家队集训过5天,但最终没能留下,一方面是节奏上跟不上全队,一方面是无法满足教练组提出长期跟队的要求,遂一拍两散。

图说:张子宇的确在同年龄段中鹤立鸡群,但技术和速度的劣势也同样明显。
回到国内同年龄段的比赛中,张子宇的确大杀四方,难觅对手,速度和技术上的劣势在身高优势的映衬下不值一提。即便此次亚洲杯入选,估计打萨摩亚这样弱队(的确只赢了这一场)的时候能刷出好看的数据,但碰上日本、韩国和中国台北这样“快准灵”的成熟队伍,缺点很容易无限放大,被对手针对性地“军训”一番。
从去WNBA走一遭的李月汝,到本届大运会阵中的刘禹彤(两人都是2米01),这些“重型坦克”式的女篮中锋在青少年比赛中都曾经是无敌的存在,而其后的发展道路也都证明,“女巨人”的养成需要本人和团队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至于比她俩还要高26公分的张子宇,女篮界此前没有这类球员培养、成功的可见路径,摸着石头过河,能否成功谁也不知道。不像当年姚明横空出世时,男篮有穆铁柱的成功经验可以稍作参考。不过话说回来,这几十年间身高2米20以上的苗子并不是个例,却再没出现哪一个,像姚明这样值得举全国之力去期待、培养、支持。

图说:“女巨人”的养成除了超人的身体天赋,还要付出超人的努力。
说回张子宇昨天遭遇的不开心。U系列青少年赛事的成绩和排名计算方法,如果真的为大多数人所质疑,不可能延续10年仍在施行。这件事看客们的不解甚至愤怒,是因为“赢决赛丢冠军”的反差感颠覆了我们竞赛观、公平观的传统认识,再加上张子宇前阵子落选事件的渲染,让很多人一时间脑子转不过来弯。
平心而论,最终成绩的认定的确有可以优化的细节。在赛会制比赛中,既然有“冠亚军决赛”一说,那胜者夺冠就应该是不言自明的规则,不应该掺杂过多可能让结局反转的因素,引发此番的质疑。毕竟终场哨声响起,胜者享受荣耀的场景,是体育赛场最美妙的瞬间。至于此次引发争议的素质与技术达标得分、技术评定得分等考量“综合素质”的因素,当然也不能废弃,但如果以单项奖、单项排名,或是区别于成绩排名外的其他认定形式,是不是更容易服众一些?
赛制未见得“奇葩”,但它肯定不尽完美。对于十五、六岁,三观尚未完整养成的孩子们,这样莫名的挫折以及伴随而来的怨气,很容易让他们对自己选择的体育之路产生怀疑和动摇。体育决策者们对决“拔苗助长”的努力的确奏效,但需要警惕的是,如果让矫枉过正的“胡折腾”盛行,我们的体育人才田地,非但培养不出第一个梅西,甚至也寻觅不得第二个姚明。

图说:如果姚明晚生20年,按照现在的选材标准,他还能顺利地脱颖而出吗?
从张子宇本人角度,落选国家队和赢球丢冠军,作为接踵而来的两次打击,的确让16岁少女的花季夏日变得有些阴郁。但好在她还年轻,还有时间去调整、巩固、提高——不管是她作为运动员的生涯,还是更长远的人生选择。相比起姚明打少体校的年代,那个2米20以上的绝对身高很容易让篮球运动员冒尖儿的环境,如今的选材标准变得多元,却也会让她的青春更加迷惘——决定我是不是“人才”的选拔标准,到底是谁说了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