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煮一碗儒学状元粥

2021-12-30 07:36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儒学状元粥 ( 之一 )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是人去亲近、发现、应用道里,这便是正确的道路。

 

      首先,是对经典有印象,有落实相关的行为,事后来反省才会有所体会。反省,不是因为错了什么,而是一种精神活动,就像是生命会呼吸一样。在行为过后,有反思的习惯,才能确实掌握自己。

 

经典中讲的是常道!常道对应着生命,而人人都有生命。知识科技对应生活,生命健康促进生活力量。常有人生活顺利,却不一定心智满足。因为生命常有,天地常在,社会是人在运行,其中的状态,各有小我、大我的内容。

 

所有的社会问题,大约都是知道不知道,做到做不到,在产生不平衡!问题出在第一,人的焦点不同。第二学习的成本不同,所获得的程度不一。

 

    古人体会的道理,寄托在经典上,后来的人会有感触,一定是在行为中有所体悟。而且,愿意接触真正的经文一旦学会了,学懂了,那是不会再忘记的。而方法呢?也就是懂道理的人,使用出来的状况而已。这两者是鱼或渔的差别。道理自身会变动的并不多,会变的是方法。原理体会到了,重点把握住了,对于不同的条件,使用不同的资源,目的和人事安排妥当,那就会产生某种经营办法。再多的方法,也都是类似的程序。

  

而人的关注点,在哪里?这就非常重要了,也就是生命的重心,个人的价值观


学会思考之后,能够掌握自己的行动,可以有方向性的取舍。在这个阶段之前,会影响个人价值观的,不外乎是童蒙时期的经历,有比较大的影响。

 

      当成人回想自己的成长经验,在某个年龄段之前的记忆,是一片模糊的。除非是有重大事件,要不然都需要刻意触发,才会有清晰的回忆。当记忆开使清晰起来的时候,大约是七、八岁以上,也就是童子喜欢比较的时候,那是在琢磨各种状况,要形成各种价值观的讯号。这个时候,在他身边的父母,会有几种特定的影响。

 

一、父母不经过言语的肢体行为,映入童子的眼帘,会产生隐藏观念。

二、面对同一事件中的不同角色,父母的情绪,暗中滋养童子的态度。

三、在这种经历中,父母对于事件的处里,会引导童子的认知,

 

上述过程中,所表现的远近亲疏,好恶喜怒,都会不经思考的进入童子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或有或无,或同或异的种种建筑。

 

这只是因为,童子天生关注父母!想要无时无刻黏着你,从你身上求教生活的样本。例如,从小在暴力环境长大的,对于暴力行为,便司空见惯,对于发泄愤怒的方式自然接受,当自己参与其中的时候,便也毫无罪恶感。同理,书香门第中,便有书香薰陶的子弟。这就是身教大于言教的影响,能亲仁无限好的实质。

 

然而,这些情况,是一直都存在的!差别在于,感应、关注、解读,这三个渠道的功力如何而已。这也正是,许多人不能名状,听不到无弦曲,读不懂无字书的差别。

 

承上述,顺从论语的教导,来完整示范,促使吸收整体,引导思考与实践,接受各种可能,以一致的主题和内容作呈现,这是君子不器,育人厚德的做法!当下人们不明白礼乐诗教的用意,甚至有少数人觉得,这不适用于童子?这都是文教断代的反应。小子学文,不需要完整的东西吗?没有示范,就没有引导。想不到就做不到。没有经验的累积,想要进步只能靠机率?这样是赌博,不是教育!

 

童子已经能和世界具体互动,从儒学文的功力,要有建设,一定是在论语诗教传的路上。

示教的方式会引导思考的路径。

那种分门别类地进行,人们以为是集体的效率?事实上,只是分割问题,单元处里。从中便产生更多毛病,越是细小分离,越走越远。无助于王道主义的统一论,那也就难以接续,炎黄周孔汉唐宋明以来的中国主体。

 

 

儒学状元粥 ( 之二 )

 

      生命发展的阶段不同,所需要的引导方向也就不一样。准确的说,是体会到了哪里,都可以就近取譬,推己及人,来准确引导生命,去尝试万物融通,时宜日新的作法。

 

过去的教程里,常常没有完整触及孔门四科,只是教了虚文。学子有所吸收的,也只是纸上的文章。能触发的联想很模糊,经过口语说出的也多不切实际,没有方向没有步骤,想要的做不到,做出来的不上道,零零星星,散落一地,这很可惜。

 

任何人看到光,感觉都是明亮、温暖、容易亲近的。但是,不一定会完整描述。这就像是论语中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况。那些不愿意同道用力,进行思考的,就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的程度,不去引导。成人是这样,不想学习的不需要教。一般人也是,自觉自满的,就只会退散消失。是自行束修以上,与其进,不与其退。如此而已。

 

在学伴(榴子花)的回馈中,接触了言教讯息,还没消化,或者与外界的事件一参照,就已经起了感应。因为生命本身就有动静,会有感应与指引。这不是生活的便利性所触发的,这是有指向的精神力量,在增长的状况。想说,说不清楚,这是思考在推进的情形。脑中有所关注持续转动,心有戚戚焉的搜寻着。是有了某个主旨,发现了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还抓不准的情形。相关的语句和陈述模糊。这也是一种鸿蒙状态下的冥契体验,需要促进清晰

 

这个时候,

一者、要做好记录,并孰悉这感受。现代工具方便,拍照后再注记,也可以。

二者、要回头读读圣贤的语录。

三者、请教有经验的协助。所谓有经验的人,可以直接参照礼记学记,和韩愈师说的内容来辨别。

 

又论语中说,虽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国家有不得不应对的变局,传承有不得不潜浮的高低。两岸文风造作,趋势明显,其中有多少功力,关键在于个人!土壤翻整过的部分地区,会有喧哗或是苗根,那都需要时间来长成。还没到时侯,勉强出来只会假装

 

再坏的教育,也会出好学生。书香名门中,也不缺纨裤子弟!这种十赌九输,九死一生的东西,赌徒最有兴趣。但是,这个只是一种或然率,不是普遍重要的依据。没有大力探讨,以为建设的必须。

 

常态的执行,可明确的阶段,有衡量的标准,

会产生类似的结果,才是需要铺陈的道路。

 

     白沙与甘泉,就是儒学在岭南这块土地上,所结出过最丰硕的果实。近代万木草堂与时务学堂的康梁,也是正面的例子。这复儒、学儒、建儒、续儒的总体道路,就可以引导从近到远,由小到大的整体规划,想要有平治长久的道路,准确对应时空,顺势而为,就会有作用。

 

 

儒学状元粥 ( 之三)

 

      记得,以前给大学生带传习录的时候,是带不进去的,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执行。而不是读着一堆答案,然后目眩神迷的一路上青天。这种事不经过不知难,作不出手不能看的差距,有待克服。

 

会讲与论谈中,会没有问题,是因为没有深入,所谓深入就是指力行

力行个人的能力,去填补蓝图与现实的差距。这个问题最实际!

没有清楚现实就没有蓝图,没有蓝图是因为没有理想。

不敢说出理想,是因为害怕空话,能力不足以实践。

会有什么能力是在于你自己,会有什么资源在于际遇,

而际遇就是你选择的关注点。

敏感什么会影响你有什么关注。

要能力健壮持续,就必须和德性相连系!

作用要准确,必须用王道来指引!

 

 

再来,大学生与社会新鲜人,学儒的过程中会有几种状况,也可以归纳如下。

 

其一,初学者只想听故事,是因为自己没有故事,也就是经历不足以产生联想,所以需要情境与故事。

其二,常见ㄧ些分享者,老是在讲搔痒的东西,既没验证也不上道,更没有作用,就包装成商业套餐?

其三,专门学者,常常没办法对症下药,就在象牙塔里故弄玄虚,消耗着时间经费。

其四,有心处理的人,面对急症,没有资源与设备,也只能叹息。

其五,针对问题,去对症下药,满足特定目标,也要来人有个目标,才能评估效用。这也不是普遍意义。

其六,不会沟通,情理不健全的人,不需要坐下来谈,那不会有结果。只能自求多福而已。

其七,没有利益,就不关注道理,那就是野蛮人。又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就是麻木不仁的僵尸朽木。

其八,老生常谈的,才是正常。其中添加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就是顺利的样子。

其九,会讲中有题目,说明,举例,测验,执行,回馈等等,这样至少才是一个学习阶段。

 

以上是一些警戒的坏处,没有提到成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情绪,充沛的社会认知,足够的基本知识,有人际交往经验,能坐能言也能起而行,有单兵作战的能力,也接受集体行动等等众多优点。

 

      最后,儒学是越学越简单的,因为她自从三皇五帝,周孔汉唐以来,是有道统的,是有一个一致性流传的,这不会转换。只会越磨越光,越练越熟悉,就只会越学越轻松。因为妳就在这里,而且古今黄土的气息,是一样的客观状态。所欠缺的,就是人的主观动能!

煮一碗儒学状元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