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甘泽谣系列#《至宝》创作后记

2020-04-26 12:45 作者:邪叫教主  | 我要投稿

 原文&译文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501750

 

从古典原著的内容中提取、转化写歌的灵感时,有时我倾向于更贴合原著的精神,有时我也会尝试放大自己的视角。而《陶岘》无疑是我在选取立意时遇到最大困难的一篇。

如果看了原文的朋友们应该能感受到,以现代人的价值观和逻辑来看,《陶岘》的情节无疑称得上是有点“莫名其妙”:陶岘拥有济世的才能,却整日泛游于江湖、“不谋仕宦”,看上去似乎有些颓废;更具争议的就是,他对名为“摩诃”的昆仑奴颐指气使,以强人所难的严苛命令导致摩诃死于水中,且死状惨烈,现在读来,陶岘此举难免显得过于固执且无情。在悲剧发生后,陶岘望水流泪,这里作者也没有明确写出陶岘流泪的原因,是因为后悔?还是因为别的?而陶岘在此之后,除了“不复议游江湖”外,也并没有真正改变人生轨迹,转而投向了“酒旗歌扇”之中。

在现今很多读者的眼中,陶岘或许能当得上是个“反面人物”了。然而从本文开头结尾,都可以感受到,陶岘其实仍是被作者袁郊视为“正面人物”描写,还专门着墨颂扬了他的飘逸疏脱。想从《陶岘》一篇中抓出能引起共鸣的点,我需要补足这份理解的落差。幸而可参照李军老师《甘泽谣评注》里面所考证的——作者袁郊本人创作《甘泽谣》时的心态和时代背景,结合来看,多少更靠近了袁郊塑造出“陶岘”这个人物的初衷。

袁郊创作《甘泽谣》时已是晚唐,藩镇割据,社会飘摇动荡,朝廷内部也腐败混乱。百姓对于“官方”、“当权”已经产生普遍失望的态度,反而开始幻想有身怀绝技的“民间英雄”救世民于水火。正由于处于这种思想氛围,袁郊会以《红线》、《聂隐娘》两篇塑造出蕴含叛逆情绪的“女侠”形象。但幻想终归只是幻想。在那样的时期,作为“心怀天下”的文人,即使想济世救民,实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他们能登上的政治舞台本身已是木朽蠹生。

“陶岘”,一方面是袁郊理想化的人物,另一方面也是一个隐喻式的故事角色。理想的一面在于陶岘本人不执著于仕宦,而纵情山水、精修乐律的洒脱气质。既然难以改变体制根本的问题,他便干脆“出世”,起码没有在晦暗的朝廷中耽沦人生。但实际上,这样的选择也并不见得是真正潇洒。陶岘最后望水泪流,作出的诗里有一句“白发数茎归未得,青山一望计还程”。抱怀心志而选择“出世”的文人,内心始终面临着才华空掷、抱负流落、甚至有愧于天下人的失落感,这是陶岘、是袁郊自己的悲怆,也是许多文人共有的悲怆。

袁郊对于“出世”、“入世”的纠结心态含有特定的时代色彩。但后世也有文人援引陶岘其人以寄托胸怀。以我自己不成熟的见解来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虽以文官为主,但资格的“政治家”所要求的世故、圆滑的成熟气质,和某些“文人”身上天真、纯粹的艺术家气质,本质上就是矛盾的。可那时的文人若想成就所谓“雄心壮志”,唯一的正道就是为官。因此,文人们对“出世/入世”的复杂取舍长久地存在着,而陶岘也就成为了这类文人们心境之代表。

以我的能力不能确切肯定,在文中相继投入水中的宝剑、玉环、摩诃,是否还有着更多的含义和比喻,但我猜测,陶岘望水泪流,是由眼前的悲剧景象联想到了自身的命运。所以我终决定,将这故事中提到的元素,以类似的比喻手法写出袁郊在《陶岘》的故事情节背后想表达的内容,当然多少也添加了我个人的情绪渲染——于是就有了这首《至宝》。

剑环已没,摩诃已逝,敢问世间至宝,终向何处流落?

甘泽谣,后会有期。

 

《至宝》单曲链接:(人声)https://music.163.com/#/song?id=1442411633

 (Vocaloid)https://music.163.com/#/song?id=1442412579

“甘泽谣系列”完结总结PV: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Z4y1W7nr

《甘泽谣》系列全收录歌单:http://music.163.com/playlist?id=2745259799

头图画师:微博@酷拉绵太公 


#甘泽谣系列#《至宝》创作后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