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慢、剧情弱,这些硬伤剧是怎么火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节奏飞快、毫不拖泥带水”都是最好用的剧集安利话术。相应的,“慢”的赶客效果也是十足十。多少制作精良的大剧都被一个“慢”字拖累,成了只配给剪刀手贡献绝美空镜的素材库。
今年的剧集市场却有新情况。短短两个月,已经至少有两部剧是名副其实的“节奏慢、剧情弱”,却在口碑、热度、甚至更多维度上表现突出。
《去有风的地方》豆瓣8分+、风靡小红书,还与春节旅游热联动、完播后仍不断发酵出新话题。最近刷屏的“刘亦菲捧花”头像,也是出自该剧。但与此同时,和其他热播剧即便没看剧的路人也能通过热搜、话题了解剧情、人物不同,即便是该剧观众,似乎也很难讲出其剧情的妙处。
《夏花》作为一部24集的现偶,在2月的仙侠大战中突出重围,登上猫眼月榜第三位。言承旭的保鲜度与性张力引发诸多讨论,新人女主徐若晗也一跃在B站拥有多支高播放剪辑。而其古早的绝症绝恋故事套路,实在是中学女生都能闭眼补完。
在硬糖君印象中,节奏慢而又能称为好剧的,怎么也要是《平原上的摩西》那种调调——面向文艺片爱好者、影评人,数据不好但可以走口碑甚至评奖路线,或者电影咖的表演十分经得起琢磨。
《去有风的地方》和《夏花》却是普罗大众也能get到的慢,演员也并非什么演技派,而是俊男靓女的养眼组合。事实上,去年底的热播古偶《卿卿日常》也表现出某种类似特性。作为一部年轻化网剧,《卿卿日常》的剧情讨论度显然不及其播放热度。正如其片名“日常”所点出的,观众是在沉浸某种氛围,而非追看精彩剧情。
综艺市场上“慢综艺”概念一度火爆,“慢剧”有可能成为新流行吗?而即便仅作为一种支流,影视圈是掌握了什么全新的“慢技巧”,观众又养出了怎样的“慢性子”?
被广为诟病的“节奏慢”有两种。一是流量IP时代,很多剧集的慢源自强行注水,靠放慢语速、回忆杀、强行误会、配角加戏等种种手段,将原本二三十集可以讲完的事拖成五六十集。应对观众不满,视频网站又发展出倍速、只看TA等播放技术来自我“解毒”。
还有一种慢,是因为创作者沉浸于自我表达,在不那么适宜的剧集类型中依然狂堆空镜,导致观剧体验差。硬糖君也不遮着掩着了,点名批评代表人物张开宙。
而这一轮比较成功的“慢”,算是慢得有理由、有设计感。慢不是因为受到了太多外在因素的干扰,而是要与内在的剧情主题匹配。
《去有风的地方》定位是田园治愈剧,讲述了社畜许红豆在遭受闺蜜病逝等打击之后辞职去往云南、让自己慢下来想一想的故事。
由第二集开始的慢节奏、弱冲突与远景的构图、明媚的色调一样,都是快速将大理勾勒成世外桃源的方式。与第一集大城市的拥挤、繁忙、冰冷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给观众带来从压抑苦闷到豁然开朗的代入感。

此外,剧情推进慢不代表缺乏信息量。由于该剧是在云南实地取景,服化、置景都颇下功夫,刘亦菲那些吃吃玩玩的镜头在一部分人眼中是无效的,在另一部分人眼中却是细节满满、卖点所在。小红书上,有许多博主以不亚于悬疑剧迷扒伏笔的劲头,扒着剧中的美景、美食与穿搭。
《夏花》改编自晋江糙汉文《他站在夏花绚烂里》,讲述了绝症富家女与落魄大叔的梦幻绝恋。看这剧情介绍,是不是秒回本世纪初女主都在得白血病的年代?
但该剧妙就妙在定位相当明确,手法相当极致。至少1/3都是女主视角,男主则是被凝视、被肖想的一方。
反复使用的升格、特写、BGM,既是拖慢节奏、使剧集MV化的“罪魁祸首”,却也相当于小说中的心理描写,用视听语言将女主面对男主的内心悸动呈现出来,让屏幕外的观众也能共情共感,感受她从对方身上看到的东西,进而理解她大胆追爱的行为

爱情剧需要适当的放缓与留白,让观众沉浸在台词或互动的余韵里,自行感受情感的流动。
一个反向操作案例是在播古偶《星落凝成糖》。各种喜剧段子将剧情塞得满满当当,感情戏却总是过早切断。观众感动不过三秒就要收拾心情接受新一轮的小品冲击,编剧、导演简直是对浪漫过敏。
值得一提的是,《去有风的地方》与《夏花》都做到了选角得当,或者说量身打造。
刘亦菲与言承旭,一个像是在拍旅游VLOG,一个像是在上恋综。但不得不说,他们作为两部剧的灵魂人物,也将剧情很多不合理、太薄弱的地方成功合理化、审美化——如果言承旭换成其他一些大叔,两人共处一室的效果可能就不是“欲”而是“刑”了。

“演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演技争议,放大了自身特质,比如刘亦菲的松弛感、言承旭的脆弱感。按照这个思路,围绕张颂文老师打造一部深夜鸡汤剧,估计也会很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