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七七事变与平津会战

2023-01-21 23:47 作者:162318-bai  | 我要投稿

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战争部署。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1935年香河事件后,日军控制了香河、大厂,逼近北平东郊,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该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

这样,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夜(一说为19点30分),驻丰台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以攻取卢沟桥为假想目标的军事演习,11时许,日军诡称演习时一士兵离队失踪,要求进城搜查。在遭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的严词拒绝后,日军迅即包围宛平县城。宛平县长王冷斋毫不畏惧,一方面通电全城,做好战斗准备,另一方面准备与日寇展开谈判交涉。 翌晨2时,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为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定,双方派员前往调查。此时,这名“失踪”士兵已归队,但日方隐而不报。 王冷斋、魏宗瀚、孙润宇、林耕宇、周永业与日方代表斋藤、牟田、寺平进行了唇枪舌剑的谈判。9日凌晨,王冷斋接到通知,中日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双方停止敌对行动。王冷斋深知日方诡计多端,仍做好战斗部署。10日,王冷斋到北平参加中日双方军政人员高级联席会议,王冷斋质问日方为何不履行撤军协议,斋藤等见势不妙,悄然溜走。当日傍晚,日军出动战车、大炮、步兵轮番炮轰进攻。此时,北平至宛平的公路交通已断,王冷斋不顾旧病发作,取道门头沟,绕经长辛店返回北平。他冒着炮火,组织城中青壮年男女,为守城部队运送弹药、干粮、茶水。当时日军活动猖狂,不分昼夜实弹演习,卢沟桥边、宛平城外刀光剑影,战马嘶鸣。督察专署管辖范围又与殷汝耕等伪政权控制的地盘犬牙交错,矛盾极为尖锐。但王冷斋慨然允命,他说:“若不遇盘根,何以别利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民族大计,个人安危只能置之度外了。” 日军趁交涉之际,于8日晨4时50分,向宛平县城猛烈攻击。并强占宛平东北沙岗,打响了攻城第一枪,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日军在同一天内,连续进攻宛平城三次,均遭中国守军的英勇抵抗,最终只得扔下尸体撤退。

7月8日,北平当局令驻军坚守卢沟桥。宋哲元致电蒋介石,报告卢沟桥事变真相。 同日,国民政府外交部为卢沟桥事变向日本大使提出口头抗议。 同日,日本内阁会议提出所谓“事件不扩大,就地解决”的方针,欺骗世界舆论,麻痹国民党当局,争取时间调集部队。 9日,北平当局与日军达成协议:(1)双方立即停止射击;(2)日军撤退至永定河左岸,中国军队撤至右岸;(3)卢沟桥守备由河北保安队石友三部担任。翌日,中国军队撤退,日军不仅不履行诺言,反而大批调兵向中国军队进攻。 11日,平津当局与日军达成现地协定:(1)第二十九军代表声明向日军表示道歉,并惩办此次事变责任者;(2)取缔共产党、蓝衣社及其他抗日团体的抗日活动;(3)永定河以东不驻中国军队。 10日,各方纷纷报告,日军已由天津、古北口、榆关等处陆续开到,且有大炮、坦克等向卢沟桥前进,已将大井村五里店等处占领;平卢云公路也不通行,战事即将再发。 11日起,日军时以大炮轰击宛平城及其附近一带,城内居民伤亡颇多,团长吉星文亦负伤,就将城内居民向城外比较安全地带疏散。战事由此扩大到八宝山、长辛店、廊坊、杨村等处。第二十九军各部分散于各处应敌。日军出动飞机在各处侦察扫射,战事时断时续。 双方主要参战将领 中国 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副军长:佟麟阁 第37师师长:冯治安,驻守北平、南苑、西苑、丰台 第38师师长:张自忠,驻守天津、大沽、沧县、廊坊 第132师师长:赵登禹,驻守河北省大名、河间 第143师师长:刘汝明,驻守张家口、张北,怀来 第9骑兵师师长:郑大章,驻守通县,南苑。 日本 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将、香月清司中将(接任) 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 步兵第一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 步兵第三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少佐 步兵第八中队中队长:清水节郎大尉 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佐 陆军大臣,第40任首相:东条英机大将 大特务:土肥原贤二中将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在这种形势下,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自到了很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对于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29军,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尉问信,尉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品 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迟缓了第29军部兵应战的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 廊坊事件 1937年7月25日(农历1937年6月18日),日军借口修理电线,制造了“廊坊事件”。日军随即向廊坊中国守军第29军第38师第113旅第226团发动进攻,并占领廊坊车站。廊坊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军又增调大批援军,双方展开激烈交战。激战至26日中午,廊坊被日军完全占领,接着,廊坊周围的武清、安次两县随之沦陷。 广安门事件 1937年7月25日,日军第二十师团的一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小队和一个通信兵班借口维修电话线路,由天津乘火车抵达廊坊,并占领火车站。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一部与日军反复交涉,要求日军撤退无果,双方发生武装冲突。7月26日晨,日军攻击中国守军,随后占领廊坊。同日,由天津乘火车抵达丰台的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二联队第二大队分乘26辆卡车到达广安门,要求入城。中国守军交涉无效,于是关闭城门。双方发生战斗。一部分日军进入城内,进到日使馆区兵营;大部分日军被阻在城外,退回丰台。史称“广安门事件”。 事件经过 1937年7月26日凌晨1时,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令驻屯军步兵第二联队第二大队(即广部大队),由天津出发直趋北平,按原定计划该大队到北平后即受北平留守警备队长冈村的指挥,并将执行保护北平的日本侨民的任务。广部大队于7月26日早晨5时30分自天津出发,于午后2时到达丰台。在丰台,广部大队换乘了26辆汽车开往广安门,并决定按照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与冈村、今井武夫等日本在北平校尉们的既定方案,伪称该队日军为出城演习归来的北平日本使馆卫队,由广安门进入北平城,为了顺利蒙混过关,事先与二十九军的日本顾问樱井联系,以其作为内应蒙混二十九军守城部队。广部大队于26日晚6时左右抵达广安门,二十九军的日本顾问中岛、樱井,以及书记官佐藤茂等立刻与刘汝珍部营长李延赞联系,称该部为使馆戍卫队演习归来,要求进入城内。日军的谎言很快被守门的中国军队识破,立即关闭城门加以制止。但城外日军坚持进城,并摆出了欲以武力攻城的架势,态度十分蛮横。六百七十九团团长刘汝珍得知情况后下决心迎战日军,坚决制止日军入城。为争取战争的主动权,中国守军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式,当晚7时左右,守军先慢慢开启城门,诱日军进入,当进至一半,刘汝珍团长乃下令关闭城门并向日军开枪射击,日军便被分割为城内、城外两部分,陷入混乱中,广安门事件发生。至当晚10时战斗结束的时候,日军战死两名,负伤四名,从军记者三名负伤,冀察军事顾问松井德太郎翻译官被击毙,松井负伤。 事件影响 这次事件成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借口。广安门的枪声一停,日本驻屯军当天22时20分下达了打击29军的命令。

日军轰炸机群

日军装甲部队

日军炮火阵地

29军大刀队 平津会战(平津战斗) 日本中国驻屯军所辖各部至1937年7月20日为止,全部到达指定位置,完成了进攻部署。驻屯军司令部驻天津,步兵旅团司令部驻北平,下辖部队分散配置在丰台至山海关的北宁铁路线上。其中第1联队主力驻北平丰台与通县,一部驻天津;第2联队主力驻天津,其余分驻在塘沽、滦县、秦皇岛、山海关等地;增援华北的日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集结于密云;独立混成第11旅团驻扎高丽营;第20师团主力到达天津,并以一部在唐山和山海关集结。原有的驻屯旅团全部集结于北平。总兵力约30000人。 中国方面,驻平津与冀察地区的第29军共辖步兵4个师,骑兵1个师和1个特务旅,2个保安旅,总兵力约10万人,其军部驻南苑。第37师驻北平和保定地区,师部驻北苑。第109旅驻保定,一部驻任县;第110旅驻西苑、八宝山、卢沟桥和长辛店一带;第111旅驻北平城内。第3师驻天津附近韩柳墅、小站、廊坊、马厂和大沽一带,该师第1旅驻大名、广平、长垣地区。第143师驻察哈尔省及河北省境内的平绥铁路沿线。骑兵保安部队及独立第39旅驻北平黄寺和北苑,并有一团驻北平城内。冀北保安部队和独立第39旅驻北平黄寺和北苑。在日军向平津地区集结期间,南京政府军事当局也派兵-部向保定和石家庄地区集结。在日军完成进攻部署后,第29军也令第132师在永定河以南集结,并令该师独立第27旅进入北平担任城防。 7月26日,攻占了廊坊的日军继之又占领了平津间的北仓、杨村、落垡等车站,切断了天津与北平之间的交通,也完全控制住了北宁铁路。宋哲元得报后,立即召见外交特派员,告以“战争恐不能免”,急令第143师师长兼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迅速返察,做好作战准备。 26日11时,敌驻屯军根据廊坊地区的作战情况,即向其统帅部要求,按计划对平津地区进攻,当日即得到批准。但敌统帅部对使用空军提出了规定,即:(一)主要是协同地面部队作战。(二)选择攻击,轰炸目标时,要考虑到国际关系。 日军统帅部在批准“中国驻屯军”向平津地区进攻后,于第2天即27日又向华北派遣了3个步兵师团及配属部队。 29军是久驻平津地区的部队,对这带地区的地形、交通、民情、政务、外交、敌情等,非常熟悉。从日军在平津地区的部署态势上,已大致了解其下一步的行动企图,也知道此时的天津城内、大沽地区、通县一带日军兵力很少;在北平外围的敌人,只是一心考虑进攻,而防守上却有不少漏洞。 29军的领导人,在“七·七事变”后,开始对日军的侵略认识不足,抱有就地解决以保持自己地盘的幻想。但其部队英勇抗战的壮举,深得全国各地民众的支持,平津地区的民众,对其支援就更大,尤其是青年学生。 根据日军于26日进攻廊坊,下午企图强行进入北平城、天津地区的日军主力已向南苑附近移动等情况,29军令驻南苑的部队于27日对到达团河的日军发起突然袭击。并决定:(一)主力于7月28日开始,对平津之敌发动全面进攻。(二)令隐蔽于敌内部的冀东保安队同时反正,并奇袭敌之后方。

此时的日本空军,已将重轰炸第6大队部署于天津旧机场,将轻轰炸机第9大队部署于承德,其它则分驻于天津的新、旧机场和承德,一部在山海关、绥中地区。 7月12日已到达天津的敌航空侦察部队,即紧张的进行空中侦察,对平津地区的29军驻地、设防、工事体系、重武器阵地,以及各部队驻区附近的村庄、城镇、河流、桥梁、道路、山地等进行了空中摄影,联成照相地图,分发给指挥机关与部队,依此指挥作战。 当敌将其部队集中至预定地域后,“中国驻屯军”于26日22点20分,向其部队下达了进攻命令:(一)明27日正午开始攻击。(二)集结于团河村附近的20师团主力,与位于马驹桥(南苑东南约15公里)的一部协同进攻南苑。 (三)驻屯步兵旅团主力,从丰台向南苑兵营的西北一带进行攻击;其在通县的第2步兵联队,对南苑的东北方向进攻。但该联队必须在27日上午11时到达北平——马驹桥一线,听候指挥。 (四)北平警备队、保护北平侨民。 (五)独立混成第11旅团,从高丽营经卫窑附近进攻西苑,然后攻向永定河一线。 (六)独立混成第1旅团,从顺义经沙河镇,向永定河一线进攻。 (七)军预备队3个步兵大队(属20师团)位于天津。(八)集成飞行团主力,于拂晓攻击西苑兵营。(九)航空兵团一部位于承德,主力转至天津,协同地面部队进攻,并随时准备与中国空军作战。 敌这一命令,27日并未执行。因这时在北平的日本侨民尚未撤完;最后通牒限期是28日,如果提前将自失信用。由于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佐提出这一建议,驻屯军将进攻的命令,推迟至28日执行。 29军对敌反击 当北平城内的日本侨民2356名撤走之后,城内仅有日军3个步兵中队。我国29军37师、132师各两个团进驻城内。28日8时,敌“中国驻屯军”的部队开始发起进攻。首先由驻承德的轻轰炸机第9大队和驻天津的重轰炸机第6大队与集成飞行团的重轰炸机约60架,分批编队轮流出动,对29军南苑的第38师、第132师、西苑第37师的阵地,进行了反复轰炸。 接着敌第20师团的部队从东南、正南、西南3个方向,由炮兵、坦克部队掩护向南苑接近并展开攻击。此时,我国第29军的部队为4个团,利用南苑营区及附近的村庄、工事进行防御。战斗开始后,由29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指挥,抵抗得异常顽强,指挥员都亲临第一线直接掌握情况和指挥战斗,对士兵鼓舞很大,给敌人以很大的杀伤,有些阵地失而复得。 下午,敌以轰炸机群、炮兵、坦克群,对29军的南苑阵地又发动连续攻击,约在工3时,敌20师团攻进了南苑。29军的部队向北平方向后撤,但在大红门附近,遭到敌驻屯旅团的堵击和敌机群的轰炸。

顷刻之间,大红门周边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副军长佟麟阁将军和刚随部队到达南苑的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将军,皆于当天的作战中壮烈牺牲。

佟麟阁将军

赵登禹将军 就在日军向南苑进攻时,29军按计划以一部向丰台出击,当即占领了车站,缴获了日军堆积在这里的大批军用物资,最后,将日军压缩到附近的村庄。此时在大红门附近的敌驻屯旅团,奉命赶回丰台增援。15时,29军进攻的部队撤离丰台,将无法运走的缴获物资全部烧毁。 在北平以北进攻的独立混成第11旅团,攻占了清河镇,独立混成第1旅团,攻占了沙河镇,另一路从顺义出发,经孙河镇,进攻黄寺与北苑,还有一部到达了西苑附近。 日军隔沙河—温榆河与南岸国军对峙,最终,日军在东小口突破国军防线,与顺义而来的另一路敌军汇合后共同攻占北苑。 29日,香月清司决定,集中力量进攻西苑与八宝山的守军第37师,并对敌这4支部队的指挥关系作了调整,即:第20师团指挥驻屯步兵旅团;独立混成第11旅团指挥独立混成第1旅团。此时在西苑、八宝山的第29军第37师,已主动撤过永定河,进入北平以西的山区。 当7月28日敌驻屯军主力在北平外围发动进攻时,29军的38师,根据敌人在天津、大沽等地兵力薄弱的情况,按照作战计划,当晚该师在天津的黄维纲第114旅、刘家鸾的天津保安队等约5千人,由38师副师长李文田将军指挥,以南开大学、八里台、铁路局、市政府、天津警备司令部、警察局、电话局等处为基地,发动了对日军占据的天津总站、天津东站、东机器局、飞机场、日本租界、驻屯军司令部的进攻。 此时,敌在天津的部队,只有20师团森本伊市郎大佐的第79联队3个步兵大队、兵站部队、航空兵团及其它守备部队,这些敌人利用街道、墙院、房屋进行防御。日军还组织了一支机动部队,企图增援东站,当拟通过法租界的万国桥时,法国租界当局,禁止日军通过该桥。于是日军一面以空军轰炸东站的38师部队,一面渡河前往增援。 在大沽、塘沽的38师112旅,于28日晚,对日军停泊于港口的船只、栈桥、铁路、车站,货场、仓库及日军的守备部队,进行了攻击和破坏。此时敌驻屯军,急令由山海关向天津以铁路输送的野战重炮兵第9联队,在塘沽下车增援守备队。 通县周边的交火史称通县事件/通州事变 1937年7月27日,日军突然向二十九军驻守的通县发动攻击,二十九军官兵奋力反击,此时,部署在南门的冀东保安队接到日军的命令,要求他们向驻守在通州附近的二十九军一个营的中国军队进攻。保安队官兵虽然加入了汉奸武装,但毕意良心未泯,不愿向中国人开枪,所以拒不从命。恼着成怒的驻通州日本特务机关长细木繁竟然下令日军飞机轰炸保安队驻地,炸死炸伤10多名保安队士兵。 驻地遭到轰炸,保安队第一总队队长张庆余找到细木繁评理,却遭到细木繁的辱骂训斥,两人愤怒之下拔枪相向。保安队官兵满腔怒火,谁都咽不下这口怨气。张庆余回到驻地后,立即与第二总队队长张砚田商量,决定在29凌晨发动起义。 28日晚12时,在通州的冀东保安队,由第1总队长张庆余、第2总队长张砚田共率5个大队约4千余名官兵突然冲出军营。向日军发动了袭击。狂妄的细木繁认为只要自己出面训斥几句,就能镇压住这场“哗变”,没想到他刚带领特务队来到保安队军营门口,就陷入中国士兵包围,几十名日本特务顷刻间全部被歼灭。 随后,起义部队与驻扎在通州的300名日军爆发激战,经过半夜的交火,日军大半被击毙,其余的狼狈逃窜。在战斗中,起义部队也有二百名战士牺牲。日军设在通州的军警宪特机关和伪“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全部被起义部队捣般,第一总队日本顾问渡边少佐,教音斤顾问竹腾茂,宪兵队长河田,通具顾问申茂和特务机关长细木繁全部毙命。同时,一些日企员工和日本侨民也被起义部队捕杀。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主席、汉奸殷汝耕听到保安队起义的消息,吓得躲到房间的柜子里,被起义士兵搜出,准备押回北平城。保安队还处决了不少汉奸,打死了日军、日本特务人员、浪人共223名,并把他们的家属以及日侨斩尽杀绝。之后,他们立即撤出通州,经双桥向北平方向行进。然而,发现29军大部已经撤退,起义军只好跟随他们的脚步,经门头沟撤至北京以西的山区与29军会合。可惜,在路过安定门、德胜门外一带时,起义军与日军遭遇,混战中殷汝耕趁乱逃跑,起义军不敢恋战,加速西撤。该部原为于学忠第51军的两个团,按于的计划而留于冀东。日军得到保安队起义的消息时,当天就展开了报复行动。派飞机对通州县城轮番轰炸,炸死炸伤不少平民。 随后,从南苑调来增援的千余名日军气势汹汹的杀进通州城,却发现保安队与二十九军早已撤走,恼羞成怒的日本鬼子在通州城内见人就杀,见房就烧,见钱粮就抢,见妇女就抓来侮辱,这次惨案中,有700多名平民死在敌寇的刀枪下,据说,解放后施工修路,发现了当年日寇活埋平民的万人坑,可以想象的到,当年的场面是何等之悲惨! 据说,在日本一位特务的劝阻下,日军停止了杀戮,特务说,如果把中国人杀光了,谁来为我们服务呢?于是,日军驻通州最高指挥官下令,全城搜索青壮年男性作为抬尸体的劳动苦力,后来,日本人把日军的尸体集中起来,放火烧掉了,而无辜百姓的尸体,有的埋在大坑里,有的直接曝尸荒野。

此时,宋哲元将军的29军军部,于28日夜间亦撤出北平而去保定。30日,日军兵分东西南北四路,东路从通县经双桥攻打北平东直门、朝阳门、广渠门,西路从西苑出发兵临西直门、平泽门(阜成门)、广安门,南路从丰台进攻永定门、左右安门,北路从北苑经黄寺直抵安定门和德胜门,北平最终失守。 38师等部队,在天津、塘沽、通县的反击,使日军遭受了不小的损失。敌“中国驻屯军”,为解除天津和通州,及天津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兵力不足所受到的威胁,急令20师团的39旅团长高木义人少将,率3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大队回到天津,同时向关东军要求增援。 关东军除立即组成两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1个步兵炮队、1个装甲汽车中队,由堤不夹贵中佐率领,急速乘火车赶赴天津外,另将驻黑龙江边孙吴地区第1师团关龟治少将的第2旅团配属了炮兵、骑兵、工兵之后,编为第2混成旅团,立即以火车运送至天津。 堤不夹贵、高木义人、关龟治的部队,相继于7月30日、31日,8月1日到达天津,才解除了这一地区连连遭到攻击的局面。 这次李文田将军在天津指挥38师的反击,除了消灭部分日军、惩办了汉奸和鼓舞了抗战的士气外,也给日军在天津的物资和交通运输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此外,在攻进了日军的指挥机关后,还缴获了不少重要文件,其中在攻进德川好敏中将的航空兵团司令部时,缴获了大量机要文件,包括日本陆空军现用的电报密码本。事后日军参谋本部追查这一重要失密事件时,航空兵团参谋长今泽舍次郎大佐,以及岩下新太郎大佐,均被撤职和查办。 由于38师在7月30日已撤离天津,敌关东军混成第2旅团到达后,即担负天津以西的杨柳青、西南的良王庄、独流镇一带的警戒,该旅团的编成情况为: 第2混成旅团,旅团长,关龟治少将。 步兵第1联队,联队长,十川次郎大佐(属第1旅团,缺第3大队)。步兵第3联队,联队长,汤浅政雄大佐(属第2旅团缺第2大队)。步兵57联队第3大队,大队长,朝生平四郎少佐(属第2旅团)。骑兵第1联队第2中队,野炮兵第1联队第4大队,工兵第1联队第1中队。 日军在占领南苑及北平后,于7月31日将其一部前推至永定河以西地区,并经杏子口、磨石口、金顶山、广宁占领石景山钢铁厂与门头沟。 即:独立混成第1旅团,位于长辛店以西的大灰厂;中国驻屯旅团,位于长辛店及其以南地区。 敌驻屯军为了下一步作战,于8月1日按照“扫荡残敌、保卫平津主要地区的安定,随时准备应付中国军队之反攻”这一任务,对在平津地区的部队,作了以下之部署:   (一)第20师团进驻长辛店,掩护军尔后部队的集中,随着新来部队的到达逐步向涿州方向扩大占领地区。(二)驻屯步兵旅团集结于丰台、南苑,按需要对北平以南地区进行扫荡。(三)独立混成第1旅团位于通州,确保该地区及北平附近的安定,并在该地作为军的预备队。(四)独立混成第11旅团位于西苑附近,扫荡北平的西北地区并向南口方向进行警戒。(五)混成第2旅团,占领独流镇(今昌平区流村镇)附近地区,从南面保卫天津,同时掩护军尔后部队的集中。(六)军直辖部队:步兵第77联队负责警卫天津至北平的铁路。39旅团负责天津地区的警备。北平警备队负责保护该地的侨民。航空兵团进行休整,准备与中国空军决战。 此外,驻顺义的日军经小汤山占领昌平县城。准备沿平绥铁路进攻延庆、沙城、新保安、张家口,进而进攻绥远和大同; 驻团河、马驹桥、丰台的日军占领宛平、大兴、良乡,计划沿平汉铁路向固安、涿州、涞水、保定方向推进。

平津会战地图(国人绘制) 以下选自《血肉长城•七七事变》 (1) “七七”事变,石破天惊的暴风雨来临。 金朝人修建的十一孔的卢沟桥,在战争时期,对于北平而言,具有军事上的重要意义。这座桥全长二百多米,宽约八米,桥西六公里外就是长辛店,桥东七公里处便是丰台。元朝、明朝和清朝的官员们,都很重视这座桥梁,时常加以修建。不过,争夺的主要目的是卢沟桥北面,永定河上的平汉铁路桥,侵华的日军知道,如果他们占领了这座平汉铁路桥,北平就为他们的武力所钳制。他们决定占领卢沟桥,截断平汉铁路,以便加深河北与察哈尔地区的“特殊化”,进而以北平和天津为据点,发动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日军在发动对卢沟桥的进攻之前,关东军已经占领了北平和天津北面至山海关,喜峰门,古北门和独石门等关隘的两侧,而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伪保安队五个总队,盘踞在通具、怀柔和顺义一带;山海关至丰台的北宁铁路沿线,驻有日本中国驻屯军,辖一个步兵旅团,一个炮兵联队和首属分队,其五千十百人。 当时,驻在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就是几年前在长城抗战中以大刀猛砍日军而名闻海内外的第二十九军,军长还是宋哲元,副军长是秦德纯和佟麟阁。宋哲元军共辖四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一个骑兵旅、一个特务旅和一个保安队,总兵力十万人。 山东人宋哲元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喜峰几战役使他成为抗日名将,但他没有把这个荣誉贯彻始终,后来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开始执行蒋介石对日妥协的政策,在军事上抱着与日军和平相外的幻想,对日军毫不戒备与此同时,日军却在磨刀霍霍。

宋哲元 但是,1937年的上半年,并没有发生狂飙突起的冲突,而是罕见的平静。 2月份,日本广田内阁倒台,林铣十郎组阁,用了一位“自由而开朗”的外交大臣,名叫左藤尚武。这个名叫尚武的大臣,标榜“不尚武”的“佐藤外交”,以新姿态对南京政府、华北当局和英美等国频频展开外交活动,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日本政府真是打算用比较开朗、谅解和稳健的政策对待外国,特别是中国。 美国有一位叫做拉铁摩尔的中国通,却在提醒人们:“这太像1931年的状况,太平静了,太平静了,平静得令人不能放心。恐怕我们都将见证又一个九一八。” 拉铁摩尔不幸而言中,暴风雨前的寂静很快过去了。6月4日,日本贵族院议长近卫文麼组阁,一个由好战分子杉山元,米内光政和广田弘毅分别出任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和外务大臣的内阁成立了。于是,“战争谋略的风闻”传播开来。外务部提出要“对南京政权采取措施”。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叫嚷要“首先对南京政权一击”。日本人为三个“英雄”拍摄了一百多部影片,宣扬和煽动侵华战争。 日本侵略中国,是为了避免经济危机和转移国内视线。英美等大国对日本侵略中国,则是采取观望态度,助长了日本的野心。华北处在动荡之中,亲日分子十分嚣张。国民党政客萧振灜为宋哲元军争取了更大的地盘,又勾结土肥原出卖国家。日军便把宋折元和萧振瀛用作统治华北的工具。 萧振瀛说:“我们的目的是名利双收,有了地盘,大家就有官可做,有财可发,这就是利;如果日本人压迫我们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就起来抗战,这就是名。" 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后,日军在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步步进逼,企图在房山县一带建立据点,威胁北平的安全。“九一八”事变五周年那一天,日军步兵一个中队在丰台演习,与宋哲元军发生冲突。经双方调解,宋哲元军撤出丰台。几个月后,日军又指挥冀东宁雨的“民团”三千多人,企图通过昌平、南口一线向西活动,被宋哲元军张自忠师包围歼灭,并俘获三名日本人,供出他们企图包围北平西南和北面的阴谋。 华北的形势一天比一天紧张。日本华北驻屯军在北平和天津近郊频繁演习,一时间,天津氛围诡谲,风声鹤唳。日军加紧在中国长城地区集结,准备发动大规模进攻,现在万事俱备,只要制造一个新的“事件”就行了。 土肥原来到卢沟桥畔,精心策划了一番。1937年7月6日,驻丰台的日军要求穿过宛平城到长辛店举行军事演习,宛平城中国守军严词拒绝。驻守卢沟桥及宛平县的金振中营长,奉命严密监视日军,随时准备抵抗日军进攻。当天,金振中化装前去打探,亲眼看到日军以卢沟桥为假想敌阵地进行演习。他立即返回,要求各连队备战。 金振中是河南固始县人,当年三十五岁。他参加过喜峰口战役,因作战勇敢,受到师部喜奖。他在抗战中坚守着一个信念就是“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第二天,日军继续以卢沟桥为假想目标,在宛平城北进行军事演习。晚上11点左右,日军借口“仿佛”听见宛平城内枪响,致使一名日本士兵死亡,要闯入县城搜查。宛平城驻军团长吉星文断然拒绝。日军坚持要入城,威胁“将以武力保卫前进”。秦德纯得到报告后,急忙派品同口方交涉。此时,日军失踪士兵已经归队,但日军决心抓住这次机会制造事端。他们提出,城内中国驻军必须向西门外撤退至门头沟、潭柘寺、青龙湖,又诡称需了解情况以便谈判,赶派援军包围宛平。冀察当局为防止事态扩大,同意中日双方各派代表去宛平作实地调查。8日清晨5点钟,日军进入具城不到五分钟,就用炮火猛轰宛平城,顷刻间,“东门外枪声大作,继之西门外炮声及机枪声继起”,接着,日军攻占了城东北方的沙岗。吉星文忍无可忍,下令还击。”七七”卢沟桥事变在日军蓄意挑衅下,拉开了中日全面战争的序幕。

蒋介石号召全国人民抗击日寇 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一面进行军事上的部署,准备应战,另一方面与日本政府直接交涉,通过地方与日本谈判。他还在幻想着依赖外力和平解决事变。 7月8日这一天,日军连续向宛平县城发起三次进攻,中国驻军奋勇抵抗。战前,第一一旅旅长何基沣发出动员令:“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 何基洼是个足智多谋的河北人,他要为保卫家乡而战。他对一一〇团的团长谢世全说:“谢团长,今天你夺不回铁路桥,就别来见我!”谢世全大刀一挥,带领部队出发。谢世全率领全团开到前线,发起冲锋,孙连长最先冲上去,一口气砍死六名日军,身上七处负伤,整个战场杀声震天。谢世全团在观音庙附近歼灭日军一个中队,又在卢沟桥地区反复拼杀,击毙了日军高级指挥官。 战争开始不久,日军占领了平汉线铁路桥及其附近的龙王庙等处。守军下午向日军发动反攻,展开白刃战,将丢失的阵地夺回。 中共地下组织迅速发动群众援助宋哲元军,派人与吉星文团取得联系,鼓励他们英勇抗战。一天夜里,吉星文派出一连兵力,将日军九辆坦克全部打退。附近的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参加救护,送水送饭,搬运弹药。长辛店铁路工人在城墙上做好了防空洞和枪眼。正在西苑军训的大中学生纷纷要求上前线,北平的大街小巷,到处活跃着宣传队、劳军队和募捐队。民先队、北平学联和北平作协等二十九个团体组成了“北平市各界抗敌后援会”。儿童们也省下零用钱,为抗日捐献“一枚大铜板”。 中共中央号召武装保卫平津和华北,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侵略。 但是,北平和天津的一些汉奸,在日本人授意下,到北平市长秦德纯的家里劝他投降日本,还密谋逼走宋哲元,使河北和察哈尔进一步伪化。日本人在威逼利诱的同时,又调动十万陆军进入中国,接着又决定动员四十万日军侵华,扩大侵略的规模,形势非常急迫,宋哲元还在一次又一次和日本人谈判。日军趁机进驻各个军事要点。日本空军除了集结在天津东局子飞机场,还在塘沽附近修筑了基地,每天派出飞机在北平上空和平汉铁路沿线进行侦容,准备再次大举进攻。 21日,日军炮击宛平具和长辛店一带的中国驻军。四天后,日军用火炮和十多架飞机轰炸廊坊。 显然,日军很快就会发起总攻。宋哲元得到情报,敌军正在调动重兵,下一步棋,肯定是进攻南苑。他命令副官了解北苑和其他方面的情况,发现北苑那边比较平静,阮玄武的独立第三十九旅和占领了清河镇的日军河边独立第十一旅团濑良支队两相对峙,驻顺义的日军沿京密公路向西南行进,经孙河、望京、步步紧逼,北平城东的守军阵地已经丢失,日军抵达东直门下,通县附近杨庄的守军和日军血战后,已经撤到了南苑。

有一天,在南苑兵营东南角,担任警戒的军训团学生兵,发现日军两个侦察兵骑马跑来,立即开枪射击。日本兵负伤落马,营房中的学生兵赶来助战,抡起大刀将日本兵砍死。 27日,赵登禹率第一三二师先行团进抵南苑军部。当夜,从南苑向东南方向望去,只见团河附近火光冲天,站在南苑兵营大门前,可以清楚地看清报纸上的小字。赵登禹和副军长佟麟阁交换情况,骑兵师长郑大章、军训团教育长张寿龄等人都在常赵登禹估计,这可能是他部下两个团与日军遭遇。从密集的枪炮声判断,战事非常激烈,日军火力很强,用了重兵。可是,赵登禹没有料到,他率部北上的军情,已被汉奸潘毓桂等人出卖给日军,日军川岸第二十师团已经开到团河附近,赵登禹的两个团不是和日军不期而遇,而是遭到日军阻击。不明就里的赵登禹,命令两个团突破日军防线,到南苑集中。 南苑兵营是一个训练场地,并非为作战而准备的。这里乓力有限,驻军多是学生兵。冯治安师和骑兵笔九师的一部在欧亚飞机场一带布防,阻止企图从丰台和长辛店一带包围南苑的日军。当时军训团约有一千五百人,都是参军不久的学生,他们一再请缨,才被列入战斗序列,警戒兵营位于东南角九营房小砦一带。 战情紧迫,日军已有进攻南苑的迹象。佟麟阁从北平开会回来,立即命令驻南苑各部马上在营区周围砍倒四百米宽的青纱帐,并在营区边缘挖临时堑壕。 佟麟阁望着已经高过人头的高梁和玉米,知道这是百姓生命所系。砍掉四百米宽的庄稼,就断绝了很多百姓的生计。他不忍砍去这么多,将四百米宽减为两百米宽,而这将需要官兵们付出血的代价。 这时候,宋哲元命令驻在南苑的军部撤到城内中南海,又给部下书写了一道命令:“此杀敌报国时也”佟麟阁不愿随军部撤离,要与官兵一起死守南苑。在战前,他就接到通知,说他父亲病重,家人多次催促他回北平看望。佟麟阁见军情紧急,托人告诉家里:“大敌当前,此移孝作忠之时,我不能亲奉汤药,请代为之。” 第二天拂晓,南苑兵营的官兵们还在酣睡,东边的天空中传来低微的嗡嗡声,越来越响,越来越近。两架日军飞机直线飞来,绕了两圈,又朝来的方向飞了回去。 不久,五架日军轰炸机飞来,投弹的目标,竟是学生兵的阵地。日军大炮也向这边轰击,密集的炮弹落在学生兵阵地上。佟麟阁回到指挥部,铁皮屋子在爆炸声中不停抖动,学生兵阵地那边的轰隆巨响不绝于耳,其他阵地却没有受到打击。日军知道学生兵阵地战斗力最薄弱,这都是隐藏在指挥高层的汉奸潘毓桂向日军递送情报的结果。宋哲元军官兵的伤亡,都和他的卖国行为直接关联,内奸其实是最可恶,也是最可怕的。 日军的飞机大炮把学生兵阵地炸得残破不全,坦克和步兵推进到高梁地前,距阵地不足两百米。学生兵队长大呼:“射击!” 学生兵马上爬到战壕前沿举枪齐射,密集的枪弹射倒一片日本兵。日军向来看不起中国军队,又明知对手只是一些中学生,冲锋时更加大胆放肆。这一阵密集的枪弹,顿时打掉了他们的气焰。日军纷纷躲到坦克后面,小心翼翼地向前推进。不料学生兵的射击却越来越猛,敌寇便开始向东撤退。 日军想找软柿子捏,却碰了个硬钉子。 丰台那边的日军河边旅团,在川岸师团向南苑进攻的同时,开始向南苑西北方向的守军进攻。冯治安立即派何基洼旅向丰台进攻。丰台的日军腹背受敌,惟恐中国军队掏他的老巢,连忙撤兵回防,攻击力渐渐减弱,战局暂时僵持。 同时,赵登禹知道南苑吃紧,调第一旅和第二旅增援。他自己右譬和服部相继中弹,传令兵要背他走,他说:“不要管我,北平城里还有我的老母,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对得起祖宗!" 日军川岸师团投入了约三千兵力,河边旅团的步兵在两千人左右,他们有飞机和炮兵支援,火力远强于守军。守军虽然有兵营作依托,但编制混乱,火力只有轻武器。 川岸师团再次攻击学生兵阵地。大炮飞机轰击之后,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出现在学生兵阵地前。炮火刚停,学生兵从战友的尸体下爬起来,身上淌着血,趴到壕边向日军射击。这时,背后食堂房顶上竟然响起了歪把子机枪的吼声,一排排子弹把学生兵压了下去。原来,日军飞机在轰炸时还空投了十几名伞兵,他们抱着机枪降落在食堂附近。食堂里,几名炊事兵在蒸馒头,第一笼已经下屉,一名新兵用木棍蘸着红墨水在馒头上写下“不忘国耻”和“小日本”,日军端着机枪冲进来,新兵抄起菜刀准备一拼,被机枪射杀,浑身血肉模糊,其余炊事兵也中弹牺牲。日军爬到食堂顶上,从制高点向阵地射击。 学生兵阵地的火力被食堂顶上的机枪压制下来,阵地前方的日本兵冲近了。学生兵咔喳咔喳上刺刀,端着枪冲出堑壕,和日本兵格斗,只听得战壕前刺刀咔咔脆响,刀锋入体嚓嚓有声。两军拼杀,扭打撞击。片刻,活着的人在死伤者身上踩来踩去,眼睛瞪着对方的刺刀尖。 学生兵到这时明显地暴露出弱点,他们训练不够,缺乏临战经验,而关东军是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过兵的,杀人是他们的拿手活。 眼见得学生兵一片片倒下,厮杀线渐渐向战壕这边后移,学生兵的退路上,鲜血渐渐覆盖了土壤。学生兵预备队得到命令,冲出掩体,端着刺刀冲了上来。日军经过鏖战,体力消耗很大,学生兵有援军到来,实力大增,日军渐渐后退,一些日本兵仓皇逃跑。日军吹号收兵,那些端着刺刀的日本兵退后三步,收起枪刺,深深鞠躬,向顽强的敌手致敬。 这时,宋哲元军部发出撤退命令。士兵们纷纷跃出阵地后撤,无人掩护,无人指挥,秩序大乱。日军控制着大操场中间的演武厅和食堂,机枪子弹不断扫来。学生兵慌张向北逃跑,防御全线崩溃。 日军知道守军已经撤退,却按兵不动。川岸师团从潘毓桂那里得到了宋哲元军下令撤出南苑的情报,认为现在不值得出动重兵去占领一座兵营,目前最重要的是派部队截击撤退的中国军队,消灭宋哲元军的有生力量。 南苑守军中,四分之一的官兵不愿撤退,躲进掩体准备抵抗。日军派出一支部队,小心翼翼地进入南苑兵营。日军知道暗处隐藏着中国官兵,不敢搜索,只是与正面抵抗的守军枪战。守军寡不敌众,渐渐撤退,下午3点左右,只剩下三十人撤到东寨墙边。日军将他们围住,三十名官兵端着刺刀靠在寨墙上,日本兵不敢上前,用步枪机枪齐射,三十个中国勇士陆续倒下,他们的鲜血,在东寨墙上印下红色的人形。若干天后,有人趁夜将壮士们的遗体偷偷掩埋,但墓葬不知在哪里。三十个英魂没有留下姓名,但是关于他们的传说到处传播,每到初一和十五,都有人来这里烧香上供。 宋哲元下令撤退,部队放弃阵地,向北平蜂拥而去。南苑到北平的沙土路,最宽处不过五六米,路两旁都是高过人头的青纱帐。撤退的官兵涌过来,马上把路堵塞。后面的官兵一批批涌到,大家挤成一团,日军飞机把炸弹投向拥挤在路上的中国官兵加上机枪扫射,中国官兵死伤惨重。 那时候,中国军队没有对空作战的武器,只能钻进路旁的青纱帐躲避。那些天连降大雨,南苑地势低,地里不是水洼就是稀泥,前面的人钻进去,不是滑倒就是被后来的人推翻。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向前拥,若被日军机枪射中,一枪就打死好几个人。 南苑的半日鏖战,周围的老百姓有所耳闻,又见中国军队北撤,连忙从四乡赶来,带着馒头、窝头、西瓜、酸梅汤……路旁摆满了各种食物,其中有些可能是刚从菩萨供桌上拿来的。 日军的飞机又过来了,擦着头顶飞过。第一架对准路上的中国军队狂射机枪,从第二架开始,投下密集的炸弹。低空飞行的日本空军把地面目标看得一清二楚,用手一个接一个向下投掷炸弹。佟鳞阁骑马来到一个土砖窑上,副官一再请求他下马隐蔽,他只好跳下坐骑,站在马的身边,对混乱的部队发布命令:“所有的步枪朝天射击”中国军队用步枪射击日军飞机,从马占山抗战到长城抗战,一直了沿用下来。 日军的飞机似乎发现了中国军队的指挥部,开始对佟麟阁所在的土砖窑扫射轰炸。一排机枪子弹射来,打在砖窑上,窑灰和泥土飞溅,尘埃落下后,佟麟阁大眼上中了一弹,血流如注。副官要求他躺下,给他包扎,他执意不肯。部下无奈,会好让他站立着,给他包扎。 日军飞机又盘旋而来,扔下炸弹,土砖窑被硝烟包围。日机拔高,再次盘旋轰炸。日军的榴弹炮步兵炮迫击炮也开始轰击。看来,敌人的步兵准备拦腰截断撤退的中国军队了。佟麟阁马上叫卫队传令:后面的部队组织编队,掩护前面的队伍撤退。炮声过后,后面响起枪声,一阵紧过一阵,但感觉不到日军的战线向前推移。佟麟阁估计日军追兵战斗力并不很强。他估计得不错,日军在南苑战斗中受到重创,中国军队窝了一肚子火正没处撒,对着追兵拼命射击。虽然中国军队又牺牲不少,但更是让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经过佟麟阁的指挥疏导,溃散的部队阵续编成了队伍,慢慢向大红门和永定门方向开去。下午两点钟左右,退其已经稀少,只等掩护部队撤来,就可以一起北撤了。突然,大红门城楼上出现了日军,架起机枪向佟麟阁的部队扫射。 佟麟阁估计这可能是驻丰台的河边旅团。他看到掩护部队跟了上来,决定集中火力猛攻大红门,占领制高点。他将现有的部队检查一遍,只留下少数卫队,派出包括副官、参谋在内的所有人员加入战斗。部队冲上去激战,打开一个豁口,占领了大红门。日军机枪又开始扫射,佟麟阁的几名卫士中弹阵亡,他的头部也中一弹,壮烈殉国。 赵登禹坐车来到永定门外大约两三公里的地方,突然遭到日军阻击,汽车司机立刻掉头南行,才躲过一劫。车上除了赵登禹,只有参谋副官和卫兵各一人,无法打掉日军的机枪,只好原路退回,再想办法。等到撤退的官兵陆续到来,才一起前进到遭遇日军的地方,与日军交战。他们发现,在这里阻击的不只是一两挺机枪,而是丰台日军的一部分。中国军队满腔怒火,狠命冲杀,杀开一条血路,日军兵力不足,仓皇退走。 赵登禹见南苑的部队溃退下来,觉得愧对官兵。他叫郑大章先进城汇报,自己留在原地疏导部队。不一会,日军飞机过来轰炸,汽车目标太大,赵登禹连忙下车,刚走出十几步,一颗炸弹落下,在他汽车旁边爆炸,瞬间将其掀翻,赵登禹只好弃车步行。 下午两点钟左右,部队渐渐通行完毕,忽听得大红门附近枪声骤起,赵登禹知道这肯定是丰台日军前来截击。他留下所有的官兵,自己赶回大红门去营救佟麟阁。赶到大红门截击的日军陆续增加,佟麟阁阵亡,撤退的中国军队从凌晨两点战到现在,已经精疲力竭,武器残缺,反复冲杀都难以奏效。他们坚持战斗到下午4点,子弹全部打完,部队战至最后一人。赵登禹,这个山东农民的儿子,身中数弹而亡,以三十九岁的生命殉国,他的上司佟麟阁是河北人,殉国时正值四十五岁的壮年。如今,北平有两条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佟麟阁和赵登禹是抗日战争开始后最早牺牲的高级将领。他们阵亡几天后,国民政府就发布褒恤令,追赠他们为陆军上将,生平事迹宣付史馆。 守军从南苑撤退后,日军川岸师团与河边旅团合击卢沟桥,攻占宛平城,扼住了北平的咽喉。接着,日军向驻守北苑的独立第三十九旅猛攻,从南,东,北三面抵达北平的城门,占领了沙河的日军独立混成第一旅团和占领了北苑,与清河的日军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开始进攻驻守西苑的冯治安师主力部队,29日深夜,来自宛平、清河的两路日军占领石景山,切断京门铁路。把二十九军分成东西两队人,东部的那一队兵力被日军四面包围,退回北平,在西直门—阜成门—西便门—广安门一线抵御敌人,最后,日军杀进城内,防守的二十九军全军覆没。西路军队沿八宝山、八大处、磨石口向门头沟撤退。同时,占领了卢沟桥的日军川岸师团与河边旅团,配合上述日军部队的进攻。 宋哲元见大势已去,便让张自忠代替他的职务,自己在28日夜间11点离开北平,前往保定。 张自忠奉命留守北平,和日寇周旋,第29军匆匆撤离北平。大部队撤退前,军长宋哲元、军副秦德纯(原北平市长)要求38师师长张自忠留守北平,继续和日寇周旋,“维持十天”。张自忠一听不干了:“你俩当英雄,让我当汉奸!” 张自忠虽然百般不愿意,但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总要有人牺牲。最后张自忠不情愿地接过了代理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和北平市长的任命。他想:汉奸这个黑锅自己是背定了。他的心中有无限的委屈。 果然,张自忠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唾弃,各大报纸纷纷称他为“张逆自忠”,“张邦昌之后”,怎么难听就怎么骂。 8月7日,张自忠看到29军滞留将士已全部撤出北平,便躲进一家德国医院,历经一番波折,终于,他从天津坐船逃走,历尽千辛万苦,9月13日到达济南,也算平安脱离了危险。 面对其他人的质疑和辱骂,他心里一直憋着怒火,最后,在39年的枣宜会战中,身先士卒,战斗到最后一刻,壮烈牺牲,以热血洗清冤屈。现在,北京市也有一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道路。

虽然古都北平,重镇最终沦陷,但是,以二十九军为主的一切抗日力量,做出的努力,都是不可忽视的,需要被后人牢记的! 北平外围战斗(日军作战部队绘制) (很抱歉无法展示) 下一章,讲南口战役和平西会战。

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七七事变与平津会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