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tdown 01:“莱茵演习”
写在前面:这篇是对前面Azur Lane Extra那篇专栏的历史补充性写作,也是一个历史向系列的开篇之作。“Countdown系列”大部分为海战,以后可能也会有陆战的文稿。
可配Ninja Tracks--《Creation》(背景介绍)
Audio Machine-《Farewell To Earth》(胡德沉没)
Brain Tyler-《Paris Siege》(丹麦海峡海战)
Chtistopher Lennertz-《A Future For Korgan》(俾斯麦的最后反击)
Sam Hulick-《Leaving Earth》(俾斯麦的沉没过程)
Sam Hulick\Clint Mansell-《At End,Once And For All》(最后总结)
正片开始:
1940年对英国来说绝对是无比黑暗的一年,当然,前一年也好不到哪里去。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发动闪电战,与苏联一同联手攻陷波兰,二战正式爆发。作为波兰盟友的英法两国不得不向德国宣战。
1940年4月9日凌晨4点15分,纳粹德国又先后进攻丹麦和挪威,早上8点34分,丹麦政府宣布投降,14点30分,丹麦武装力量停止抵抗,但挪威则持续与德军作战。虽然英法联军在挪威港口城市纳尔维克给予了德国入侵舰队痛击,总共击沉了德军10艘驱逐舰,1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以及4艘潜艇,但最终,纳粹还是在1940年6月10日占领了挪威全境。
另一方面,1940年5月10日,凌晨5点30分,德军在轰炸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的机场以后,向其发动全面进攻,卢森堡在当日投降,荷兰于5月15日投降,比利时于5月28日投降,英法联军最终被逼到了法国的敦刻尔克,1940年5月26日-6月4日,那场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撤出了33.6万名英法联军,随后的1940年6月14日,巴黎沦陷,6月21日,号称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的法国投降。
随着法国的沦陷,英国在欧洲再也没有一个盟友了。
纳粹德国与此同时也并没有停下侵略的脚步,1940年7月10日,德国开始实施“鹰计划”,不列颠之战正式打响。虽然最后并没有达到占领英国的目的,但1940年9月7日到1941年5月10日的伦敦大轰炸也使英国的实力受到了严重打击。并且不列颠之战耗尽了英伦三岛的战争物资储备,自此英国的战争资源的供应更加依赖海洋上的商船队。
“莱茵演习”行动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纳粹德国在空军折戟英吉利海峡以后,也注意到了英国战争物资匮乏这一致命弱点,很明显的一点:他们急需一个行动来摧毁英国商船队。
德国海军在夺取挪威以后,就显得有些畏畏缩缩,战绩完全无法与陆军相比。至于在与英国海军的作战中更是出尽洋相,潜艇战受挫不说,一艘海上袭击舰更是被英国人给围歼了。希特勒对此感到大为光火,海军元帅埃里希.雷德尔(Erich Raeder)免不了他的一顿“狂轰滥炸”,等到元首发作完了,雷德尔元帅这才畏畏缩缩的,像他的海军舰队一样对希特勒吞吐着,说他已经有了反击英国皇家海军的计划,叫“莱茵演习”(Unternehmen Rheinübung)。
这是“莱茵演习”第一次作为一个军事计划的代号出现德军指挥层的视野里。
所谓“莱茵演习”,简要的来说,就是通过德国的新战列舰——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首舰,即俾斯麦号战列舰(KMS Bismark)以及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KMS Prinz Eugen)的强大火力,前往北大西洋一举摧毁盟军的商船队。
没有商船队,英国就会沦陷。换言之,如果德军想攻陷英国,他们必须摧毁商船队。
而俾斯麦号战列舰上的船员此时也热情高涨,他们正期盼着战斗。自从1939年2月14日俾斯麦号在德国汉堡下水之后,它还没有正式出港作战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莱茵演习”是它的处女航。这艘德国乃至于世界上的巨大战舰,正载着2221名船员等待着出发。1941年5月5日,希特勒与威廉.凯特尔元帅(Wilheim Keitel)以及一大群随从来到正停泊在格滕海芬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上,与指挥官刚瑟.吕特晏斯上将(Günther Lütjens)一同仔细商讨了“莱茵演习”行动的作战计划。5月16日,吕特晏斯汇报称:“两舰已经为行动做好了准备”。
从这一刻来看,士气,武力,战争形势,一切条件似乎都对德国有利。
也并非那么有利。
为了防止德国海军摧毁商船队,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拼上了十二分的力气,皇家海军的骄傲,胡德号战列巡洋舰(HMS Hood)和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成为皇家海军与德国海军对抗的主力,其次,皇家海军还调动了本土舰队和H舰队的全部力量,以期守护住海上生命线。

而且雷德尔元帅派遣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也纯属是无奈之举,因为那些更强大,更有经验的战舰,比如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KMS Scharnhorst)的主机出现了故障,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KMS Gneisenau)又挨了英国人的炸弹,不得已才派触过雷的欧根亲王号临时上阵。
但不论如何,“莱茵演习”行动已成定局。
1941年5月18日,星期日,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悄悄地从格丁尼亚港出发,全速行驶,5月21日,两舰到达了挪威的卑尔根港。
俾斯麦号的指挥室里,指挥官刚瑟.吕特晏斯上将的脸上一点也看不出兴奋。他是为数不多的对“莱茵演习”行动没有信心的德军将领。为此,他还和雷德尔元帅起过冲突。但是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不得不执行这次任务。在出发前,他曾苦笑着对一位同僚开玩笑似的说:“这次战斗的实力相差很悬殊,恐怕我可能会把这条老命给搭上。”
没人知道他会一语成谶。
即使如此,他也不能表现出很明显的反对情绪。因为指挥室里的另外一位高级将领,奥托.恩斯特.林德曼(Otto Ernst Lindemann),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舰长,与吕特晏斯上将的关系一直不和,他并不清楚林德曼舰长会不会借此机会“参他一本”。
只有极少数确凿的证据表明林德曼舰长与吕特晏斯上将有非常明显的过节,但是根据林德曼舰长的语言和个性,可以大致推断出林德曼舰长极有可能不满吕特晏斯上将的战术,而导致了两人的过节和不和。不过导致林德曼舰长情绪低落的一个更可能的原因是:在5月5日希特勒视察俾斯麦号战列舰后的午餐上,林德曼和希特勒因为美国是否会参战的问题发生了争执。
而林德曼舰长也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俾斯麦号的最终覆灭,他的冒进和急躁使得俾斯麦号不合时宜地开火击沉了“皇家海军的荣耀”——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从而招致了英国皇家海军近乎疯狂的报复。
在战斗热情洋溢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上,指挥室意外地成了全舰上下唯一的“低气压区”。
与此同时,德军偷偷溜进北大西洋的如意算盘也落了空。
5月21日夜,一架英军侦察机冒着被高射炮火肢解的风险进入德军舰队的停靠地点,拍下了一张对英军极其重要,也让其付出了惨重代价的照片。英国情报人员根据侦察机的照片,立即判断出德军舰队由一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和一艘“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构成。第二天,也就是5月22日的下午,英军侦察机再一次冒着高射炮火飞入卑尔根港,发现德军的舰队已经出发了。
当本土舰队司令约翰.托维上将(John Cronyn Tovey)获知此消息后,不等过夜,就率领本土舰队从母港驶出,准备配合前往丹麦海峡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诺福克号重巡洋舰(HMS Norfolk)以及萨福克号重巡洋舰(HMS Suffolk)一同击沉来势汹汹的德军舰队,那是23点45分。
但正在全速前进的吕特晏斯上将并不清楚这件事。
终于,当时钟的指针滑过零点,1941年5月24日到来了,那天是星期六。
天空特别的黑暗。
在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上,兰斯洛特.霍兰.史密斯中将(Lancelot Holland Smith)并不担心即将发生的恶战,胡德号的武器装备威力并不差于俾斯麦号,速度也并不比俾斯麦号慢多少,而且霍兰中将还有援军可以依靠。实际上,这简直是二打一的优势。此外,英国皇家海军这次使用的是奇袭战术,被重创甚至战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然而他忽略了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的一个致命弱点:装甲。
比较俾斯麦和胡德的区别,俾斯麦号的英文叫KMS Bismarck Battleship,而胡德号的英文全称叫HMS Hood Battlecuriser。尽管只有一词之差,但在装甲的配备方面则是天差地别。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有8门381mmMKI型主炮,而俾斯麦则装备了8门380mmSKC\34型主炮,两舰火力几乎相当;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在1941年5月24日丹麦海峡海战时的最高航速是29节,而俾斯麦号最高速度也只有30.12节,0.12节的航速差可以再随后的战斗中忽略不计;胡德号和俾斯麦号的副炮火力也大致相当,唯独大相径庭的是装甲。
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装甲最厚处达到了惊人的350mm,最薄处也有40mm,但反观胡德号,最薄处只有25mm,最重要的部分,弹药仓外围装甲厚度不超过76mm;比较可靠的属于胡德号上中下的三条主装甲带,装甲厚度普遍超过100mm。但即便如此,胡德号的主装甲带厚度也普遍低于俾斯麦号。
这就导致了随后发生的悲剧。
凌晨0点08分,刚瑟.吕特晏斯上将不满现在的舰队航速,下令使俾斯麦号战列舰全速前进,航速达到30节。但天不从人愿,5分钟后,丹麦海峡的天气急剧恶化,大雪纷飞,使得能见度急剧下降。
0点21分,全速航行8分钟后,吕特晏斯上将无奈之下下令按原速27节航行。他知道,高纬度地区的海面上的冰山还是很多的,7个小时之前,俾斯麦的遇敌警报就被一座冰山给触发了,他并不想成为另一个爱德华.史密斯(Edward Smith)船长。尽管俾斯麦号并非是泰坦尼克号那样的客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一片漆黑的海上撞击冰山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吕特晏斯上将并没有和冰山硬碰硬的打算。
平稳的航行了2个小时以后,凌晨2点28分,俾斯麦号战列舰舰上又一次警报大作。与5月23日18点22分那次警报的内容几乎一致:敌舰接近。这次造成的动静很大,两艘舰艇都进入了战斗状态,而祸不单行的是,就在这时,俾斯麦号的测距仪器发生故障,紧急由欧根亲王号接替工作。然而一个半小时以后,这次警报再次被证明是虚惊一场。凌晨3点58分,德军接敌警报解除。
双方真正开始接敌的时刻,普遍被认为是1941年5月24日凌晨5点37分。
当时德军的雷达发现了一艘敌舰,被认为一艘轻巡洋舰,但实际上是英国皇家海军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6分钟后,5点43分,德军雷达发现胡德号的踪迹;5点45分,德军战列舰上的船员看到了英军战舰所产生的黑烟。
5点47分,德军战斗警报响起。
5点49分,霍兰中将决定让威尔士亲王号和胡德号均瞄准前一艘敌舰,也就是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同时开始调整航向,慢慢缩短与德军舰队的距离。
大战一触即发。
5点52分,霍兰中将发现先前的判断出现错误:尾舰才是俾斯麦号!于是下令两艘英国战舰瞄准俾斯麦号,威尔士亲王号迅速调整了瞄准目标,而胡德号出于未知原因竟没有调整瞄准的目标。很难说胡德号在这个关键时刻开的这个小差对后面的战斗有没有影响,但可以确定是,在十几秒以后英国舰队率先开火进行第一轮齐射时,威尔士亲王号瞄准的是俾斯麦号,而胡德号瞄准的是欧根亲王号。
5点52分,英国舰队第一轮齐射,此时英军和德军舰队相距26公里。
震耳欲聋的爆裂声撕毁了这海峡上空的寂静,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的炮口冒出令人望而生畏的火光,紧接着,炮弹呼啸,凄厉的响声又一次划破长空。381mm和356mm的巨炮在连续开火时,整舰都为之震颤。数发近一吨重的炮弹飞向德军舰队。
但没有一发命中。
巨响过后,那些炮弹落进了海里,激起了巨大的水柱。威尔士亲王发射的炮弹落在了俾斯麦号的右舷附近,而胡德号发射的炮弹则不知所踪。但远远的可以看见,欧根亲王号的舰体旁边的海面上掀起了势若冲天的水柱。
在这阴沉的天幕下,两支互为死敌的舰队正缓缓拉近距离。
或许是因为自信,也有可能是因为歼敌心切,兰斯洛特.霍兰中将不断组织两艘英国战舰进行连续的炮击。但是5点53分,5点54分的两次炮击也是无一命中。冲天的水柱继续在德国舰队的身旁被掀起。
但奇怪的是,德军没有反击。刚瑟.吕特晏斯上将明白,他们的战略目标是要去摧毁盟军的护航商船队。而非是与眼前的这两艘大型战舰进行缠斗,这样对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战损。
但俾斯麦号战列舰上的水兵们不这么想。俾斯麦号的第一枪炮官阿德尔伯特.施耐德(Adalbert Schneider)接连两次向指挥室的吕特晏斯请战,而大多数水兵也对俾斯麦号迟迟不反击的行动而感到不满。而这时,又一个对德军舰队不利的因素出现了,由于霍兰中将的转向命令,现在英军军舰的后部炮台也可以向德舰开火了。
现在的时刻是5点54分。
在俾斯麦号的指挥室里,舰长林德曼最终失去了耐心,他愤怒的咆哮道:“Ich lasse mir (doch) nicht mein Schiff unter meinem Arsch wegschiessen! Feuer eroeffnen!”(德语:我不会让那群混蛋在我的眼皮底下对我的战舰动手动脚!开火!)这话是对第一枪炮官施耐德说的,当时他正在向指挥室发出开火请求。所以这既是他对俾斯麦号上的枪炮官们下达的命令,也是对吕特晏斯上将迟迟不还击的抗议。而此时,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上的第一枪炮官保卢斯.杰斯珀(Paulus Jesper)也完成了对两艘英国军舰的测距工作,结果显示:英军舰队正渐渐逼近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
吕特晏斯上将终于意识到自己除了开火反击以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5点55分,俾斯麦号战列舰打出准许开火的旗语。数秒后,德军开火反击。
第一轮齐射没有命中英军舰队,但有一发炮弹几乎击中了胡德号。随后,英军舰队再次进行齐射。也就是在这个时刻,威尔士亲王的一发炮弹命中了俾斯麦号,但并没有给俾斯麦号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严重损伤。
巨大的爆炸声回荡在丹麦海峡上空,同英军舰队一样,俾斯麦号整舰在开火时,也在不断地震颤着。由于380mm主炮的反作用力实在太大,明明是在几乎全速往前航行的俾斯麦号竟然给人一种正在后退的错觉。这时,胡德号被命中一弹,舰体上的雷达被命中。
5点56分,俾斯麦号被威尔士亲王号命中一发炮弹,这一弹击穿了左舷前部,造成了俾斯麦号的燃料发生泄漏。但这一弹造成的战略效果并没有立即显现出来,至少对于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来说,是这样的;也是在这个时刻,德军舰队取得了开火后第一个战果。
胡德号的后部甲板被俾斯麦号命中一发炮弹,摧毁了一门胡德号上的防空炮,点燃了炮塔周围堆放着的防空炮的炮弹,引发大火,如果你是在那附近的一名船员,你将会看见那门防空炮在一个火球中被炸成碎片,周围的防空炮的炮弹被引燃的一刹那,剧烈的爆燃所形成的一道火墙向你扑过来.....而.这也正是那些遇难的英军水兵在生前看到的最后的画面。
火燃烧着,形成的黑色烟柱升腾起来,这有利于德军的校准。
焦躁的霍兰中将不断驱使着部下开火,然而这疯狂的炮击并没有给英军带来任何的优势。除了5点58分,威尔士亲王号再次命中俾斯麦号左舷,导致俾斯麦号的发电机和发动机受损,海水灌入舱室。但威尔士亲王号让俾斯麦号付出的代价实在是不能弥补胡德号5点57分被俾斯麦号命中中央火控室的损失,那可是10条人命啊!但霍兰中将仍然不是太担心,因为他认为英军的军舰已经离俾斯麦号足够近了,可以有更高的几率命中那该死的敌舰!
但历史证明,兰斯洛特.霍兰中将在这个时刻犯的这个愚蠢的计算错误是致命的。
俾斯麦号上的一门主炮装填完毕了,这是俾斯麦号向英军舰队发起的第五次齐射。
时刻是5点59分,两支舰队相距18公里。
随着一声轰响,一枚一吨重的穿甲弹飞了出去。它在阴沉的天幕下高速飞行着,直扑它的目标而去。它不留情面的击中了胡德号主桅杆附近的甲板,将76mm的装甲瞬间击穿,落进了4英寸口径的高射炮弹药仓,在不到两分钟后剧烈的爆炸。
而这时候胡德号致命的设计就成为了压垮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的最后一根稻草:4英寸高射炮弹药仓的位置,就在主炮弹药仓的近旁。
穿甲弹的爆炸立刻引发了连锁反应。4英寸高射炮弹药仓立即在爆炸中灰飞烟灭,而近旁的主弹药舱也不可避免的发生弹药殉爆。
于是,
1941年5月24日,凌晨6点01分,威尔士亲王号上的船员们惊恐万状的望见:胡德号接近中部的位置的甲板和舰体一同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撕裂,一门巨大的主炮被掀飞了,在空中翻滚了几圈以后,斜着砸进了海里。紧接着,火焰像按捺不住的恶魔一样从裂口处冒了出来,巨大的爆炸随即发生。他们错愕的发现,胡德号像被一只无形的巨手从中间拦腰折断,整艘战舰在这死亡的烟花中剧烈的颤抖着,仿佛是经历着无比苛烈的痛苦。爆炸的烟柱升起十几秒以后,从胡德号上飞出的碎片这才落回到海面上。
油料漏出来了,被舱内的大火点燃,海面上燃起了火焰。海水汹涌的灌进破碎的舰体,胡德号开始沉没了。一前一后的两段舰体分别以极快的速度消失在海面上,后面一段舰体沉没的速度比前面一段要快得多。
胡德号的舰首高高地直指天空,像是一个溺水者在彻底失去生命前双手无力的挣扎。舰上还活着的英军士兵抓着舰体边缘的金属栏杆,惊恐的望着正燃烧着的漆黑的深渊。尸体,燃油,碎片,伴随着远处的炮击声。指挥塔消失了.......靠后的主炮消失了.......靠前的主炮.......它,它在沉入海水中之前,还最后的开了一次火。这是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英国历史上最后一艘战列巡洋舰的绝响。
如果真的有地狱,那它一定是这副模样的吧......
6点03分,胡德号的舰首消失在了燃烧的海面上。为了让她能适应服役需求用了整整4年,而她从殉爆到彻底沉没,只用了不到4分钟。
1421名船员中(一说1422名)除了在罗经观测台的3名船员,其余1418人全部牺牲,包括兰斯洛特.霍兰中将。
威尔士亲王号独木难支,在先前的战斗中,它已经身负重伤。6点02分,在胡德号完全沉没前一分钟,威尔士亲王号的舰桥被俾斯麦号命中,13人阵亡,但威尔士亲王号的舰长里奇却意外地毫发未损。他下定决心撤退了。
按照俾斯麦号战列舰舰长林德曼的要求,威尔士亲王号本也将会和胡德被一同击沉,但是刚瑟.吕特晏斯上将出于避免重复交战的考虑,拒绝了他。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撤出战场用了17分钟,6点20分,丹麦海峡海战结束了,战斗从接敌到胡德号完全沉没不过25分钟。
皇家海军输了,输得狼狈而又惨烈。
英国举国震惊。
没人愿意相信,皇家海军的骄傲就这样支离破碎;
没人愿意相信,那艘“帝国巡游”中威武无比的战巡就这样消失了;
没人愿意相信,英国在它的宿敌面前第一次在海军方面输得那么狼狈;
没人愿意相信,一支反抗法西斯暴政的军队竟会羸弱到如此之程度......
但不论愿不愿意相信,事实就在眼前。
胡德号沉没了,威尔士亲王号重伤,但追击俾斯麦号的任务必须继续下去!
这次皇家海军可谓是背负了“国仇家恨”:“国仇”是因为俾斯麦的行动将会一举摧毁英国的经济命脉;而“家恨”,那1418条性命,以及那无力的直指天空的船首.......
俾斯麦号必须被击沉!
不论是为了国家也好,为了霍兰中将和阵亡官兵也好,还是为了那支离破碎的荣耀也好。
俾斯麦号必须被击沉!不惜一切代价!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ruchill)那冷静但充满了仇恨的声音在英伦三岛上空盘旋着......盘旋着......顺便一提,丘吉尔之前还是海军大臣。
击沉了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以后,俾斯麦号战列舰全舰上下洋溢着欢庆的气息。水兵们难得的打开了舰上的啤酒,举杯庆祝俾斯麦号首战告捷,而且击沉的,是这么一个强大的敌人。
很难说水兵抱着这样的心态是不对的,但的确,情况并不像他们所想的那么好。
在丹麦海峡海战中,俾斯麦号战列舰一共被命中两弹,两弹均来自于英军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356mm主炮。两弹均命中左舷,其中5点58分命中的那一发使得俾斯麦号2号燃油舱的燃油泄漏殆尽,使得续航能力降低的同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为后面皇家海军追击并围歼俾斯麦号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脱离战场1小时10分钟后,5月24日早上7点30分,俾斯麦号被命中的损伤渐渐显露出来。首先,俾斯麦号出现了轻微的首倾;其次,由于燃料仓的问题,俾斯麦号的最高航速从30节降至了28节。
吕特晏斯上将不愿再冒险,他决定,中止“莱茵演习”行动。并且与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分离,俾斯麦号改变航向,前往圣纳泽尔(Saint-Nazaire)的干船坞接受维修;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则继续南下执行袭击盟军商船队的任务。为了防止皇家海军一路跟踪而来的萨福克号和诺福克号对欧根亲王号发动袭击,俾斯麦号佯装要攻击英军的两艘重巡洋舰。
结果是自不必说的,两艘英国战舰吓得够呛,赶紧释放烟幕逃离战场。
欧根亲王号抓紧俾斯麦号给它争取来的宝贵时间,立即加速到31节,全速逃出了皇家海军的雷达扫描范围。
吕特晏斯上将望着欧根亲王号驶远了,这才掉头前往圣纳泽尔。
但是吕特晏斯上将低估了俾斯麦号的受损程度。
一直到了5月24日傍晚,林德曼舰长报告称:按照俾斯麦号战列舰目前的状况,正常航行到圣纳泽尔港已经成为了不可能。吕特晏斯上将无奈中下令:俾斯麦号战列舰改变目的地,往另一座德占法国良港——布雷斯特(Brest)航行。
但他并不清楚,自己和这船上2221名船员中的大部分,将永远也无法到达布雷斯特。
尽管布雷斯特和圣纳泽尔两个港口在地理位置上相比,布雷斯特近了120海里。但对于即将遭受42艘英国战舰围歼的俾斯麦号来说,布雷斯特仍然是一座“太过遥远的桥”。
是啊,布雷斯特,正是那座太过遥远的桥。与3年之后盟军在荷兰阿纳姆地区发动“市场-花园行动”之前所经历的一样。过于乐观的估计,和比估计悲观得多的实力。
而最终换来了极度相似的结局:被炸成一口“巫婆的大锅”(Der Hexenkessel)
英国海军很快就追上来了。
速度令每个人咋舌,仇恨驱使下的英国皇家海军在德国水兵看来更像是一群输红了眼的赌徒。
但是这赌徒是全副武装的。那.......是一群杀气腾腾的雇佣兵?
不,也不是,驱使着他们杀戮的,并非英镑或是马克,或是这世上任何一种流通着的货币。
而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焰——仇恨。
时钟再一次滑过了零点,1941年5月25日到来了。
对托维来说,这一天可谓是大起大落。
凌晨4点,一名水兵敲开了他舱室的门,将一份简短的报告交给他。
但内容让他很沮丧:俾斯麦号消失在了萨福克号巡洋舰的雷达屏幕上。
俾斯麦号选择了意想不到的路线:由于规避潜艇伏击的风险,萨福克号和诺福克号走的是Z字航线,在Z形航线的两端,两艘英国巡洋舰是无法侦测到俾斯麦号的踪迹的。就在54分钟以前,也就是凌晨3点06分,当萨福克号航行到一个转折点时,吕特晏斯上将突然下令俾斯麦号左转,这样一来,英军就侦测不到俾斯麦号的踪迹了。
托维尽全力在海上搜寻俾斯麦号,但是一无所获。因为俾斯麦号在向南航行,而英军则在向北追击。“南辕北辙”的含义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吕特晏斯上将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5月25日早上7点,他自认为已经摆脱了英军舰队的追击,于是他打破无线电静默,像德国海军司令部报告丹麦海峡海战的战况。足足汇报了30分钟。
这让托维重新找回了俾斯麦号的位置。
但他下面的命令,却让人颇为费解:他下令舰队继续向北追击俾斯麦号。
11个小时之后,晚上6点,托维上将这才发现这个愚蠢的错误。他命令舰队立即掉头往南航行,继续追击俾斯麦号。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俾斯麦号的最高速度尽管从30节掉到了28节,但仍比追击的英军舰队的航速要快。凭借托维的舰队追击俾斯麦号已不再可能,他唯一的希望,只剩下了皇家方舟号(HMS Ark Royal II)一行从地中海出发的舰队。
托维上将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为,俾斯麦号必须被击沉。他望着窗外的波涛,心情烦闷到了极点。
5月26日上午10点31分,一架英军的卡特琳娜侦察机发现了俾斯麦号的踪迹。托维得到消息后立即命令皇家方舟号上的剑鱼式鱼雷轰炸机中队起飞轰炸俾斯麦号。
但接下来则发生了整场战斗中最为戏剧性的一幕:下午2点起飞的鱼雷轰炸机将英军的谢菲尔德号巡洋舰(HMS Sheffield)当成了俾斯麦号,向其发射鱼雷。
但所幸,雷管故障,鱼雷没有爆炸。
此时,德军的潜艇,U-556号也完成了作战任务,前来支援俾斯麦号。然而,不幸的是,这艘潜艇在先前的任务中消耗掉了自己艇上的所有鱼雷。于是这艘德军潜艇即将束手无策的旁观德国海军最惨烈的一场失败。
晚间7点10分,尽管天气条件几乎不允许飞行,但是托维仍然要求进行第2次空袭。于是皇家方舟号上的剑鱼式鱼雷轰炸机再次起飞,执行轰炸任务。但这次,托维上将没有等太久。
晚上8点53分,英军鱼雷轰炸机中队发现了俾斯麦号战列舰。
枪炮官之一的冯.米勒海姆.罗博格(Von Millerhelm-Rechberg)望着英军剑鱼式鱼雷轰炸机迅速靠近,但自己的防空炮手却由于对方的飞机老旧,速度过慢而无法命中目标。英军趁势投放鱼雷,轰击俾斯麦号。
俾斯麦号战列舰上的每一门防空炮都在开火。在暴风骤雨中像极了爆发的火山。英军飞机的机身旁边,一朵又一朵死亡的烟花绽放开,迸出稍纵即逝的火光,和一团呛人的黑色浓烟。虽然是在海面上,又下着雨,但空气中浓烈的火药味儿还是一点都没能散去。
英军一共投下了两枚鱼雷,其中一枚击中目标。
如果命中的是其他部位,那么可能对俾斯麦号来说,一发鱼雷算不了什么。但是这次完全不一样,这枚英军鱼雷击中了俾斯麦号那巨大的舵,并且部分摧毁了它。剩余的舵机卡在了左舷10度的位置,无论船员怎样努力,那舵机仍然没有分毫移动的迹象。而这也就意味着,俾斯麦号失去了行动能力,只能在原地打转。死亡的阴影迅速笼罩了整个俾斯麦号。
罗博格望着剑鱼式鱼雷轰炸机的身影消失在夜雾和暴雨之中。
时刻,1941年5月26日,晚上9点05分。
俾斯麦号的丧钟已经在这大西洋上被缓缓敲响。
俾斯麦号上的水兵们没有想到,这艘战列舰的末日会降临的如此之迅速。因为两天不到之前的那些欢声笑语还历历在目,而如今他们已然成为性命堪忧,任人宰割的活靶子。每个人都情绪低落,一种深深的痛苦和无力感从心底升起:明知死亡就在眼前,但却什么也做不成。哪怕是往前多走一步都不再可能。
水兵们对自己的性命安全已经不再抱有任何的希望,他们并不指望英军能够手下留情,也不指望奇迹能够拯救他们。有人在船员舱室里焦躁的来回踱步,有人靠在狭窄的床铺上望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照片,有人蹲坐在地上默默的祈祷,有人讨论着该如何面对英国人未来的,但很快就要到来的炮击。
这时,吕特晏斯上将颤抖的声音从喇叭里传出来:“我们将一直开火,直到炮管又红又烫;我们将一直反抗,直到最后一发炮弹飞出炮膛。”
而这也是他向德国海军司令部做的最后一次报告的主题内容:“我舰已无法操纵,我们将战至最后一弹……”
这是这位二战德国最出色的水面舰艇指挥官最后的报告,不到12小时以后,他将被一枚英军炮弹炸死在俾斯麦号的指挥塔里。
1941年5月27日,是吕特晏斯上将52岁生日之后的第三天。
我们将战至最后一弹.......
为了防止误击友军,发生类似于首次轰炸的时的乌龙事件,托维耐下自己的性子,第二天太阳升起,才开始最终的攻击。
俾斯麦号于1941年5月27日早晨8点47分进入英军主力舰队的大炮射程。也就是这个时刻,托维下令英军火力全开,轰炸俾斯麦号战列舰。
罗德尼号战列舰向俾斯麦号发射了第一枚406毫米大口径炮弹。
或许是因为急着给胡德号报仇,英军炮手装填炮弹的速度非常之快。以英军重巡洋舰多塞特郡号(HMS Dorsetshire)为例,多塞特郡号重巡洋舰在一小时内发射了250枚203mm炮弹。而参与围歼行动的其他战列舰和各类舰只也差不多是这样的装填速度。根据战斗结束后的统计,参与追击的英军军舰一共发射了2800枚炮弹,其中400发击中。
如果要用一个画面来描述俾斯麦现在的处境,那您大可以去想象一群军蚁猎捕一只蝎子的场面。
俾斯麦号上的水兵面对这种绝望的处境,他们牢牢记住了吕特晏斯上将的最后宣言。
8点50分,俾斯麦号的前主炮开火还击。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俾斯麦号的炮手呐喊着发射出一枚一枚炮弹,在阴沉的天幕下,一艘巨大战舰的垂死挣扎的悲壮画面缓缓展开。
英军复仇的炮火一刻不停地怒吼着,各种口径的炮弹雨点般飞向这艘孤独的战舰,9点02分,第一枚炮弹击中俾斯麦号。剧烈的爆炸,作战的德军水兵就像纸片一样飞了起来,一门开火的的副炮被直接炸毁。之后,更多的炮弹砸了下来,第二枚,第三枚......前端主炮被击中,爆炸后燃起熊熊的火,这一幕意味着那主炮炮塔里的炮手全都完了;舰上3层楼高的建筑此刻完全就成为了靶子,英军疯狂的轰击着这些建筑,混凝土,金属碎片,弹片四处飞溅,碎片堵住了炮塔的通风口,使得炮塔里的炮手几乎无法呼吸。紧接着,一发炮弹击中了俾斯麦号的主炮火控系统,大量炙热的硫蒸气冒出来,附近的德国水兵被活活烫死,发出尖利的惨叫。
不久之后,又有一枚大口径炮弹击中俾斯麦号的指挥塔,刚瑟.吕特晏斯上将,恩斯特.林德曼舰长以及当时在指挥塔里的所有人员,全部阵亡。
但此时,德军水兵顾不上这些了。少数目睹了指挥塔倒塌的德军水兵只是擦去了脸上的血污就继续返回战斗岗位,开火回击。主炮由于体积较大,所以也更好瞄准,所以英军率先摧毁了俾斯麦号的所有主炮炮塔,早上9点31分,俾斯麦号的主炮全部被毁,变成了一堆又一堆燃烧着的废铁,只能模糊的辨认出曾经的某些零部件。主炮旁边破损的甲板上横尸遍地。但令逐渐靠近的英军极为震惊的是,即使在这种绝境下,没有被摧毁的副炮仍然在顽强的开火。
然而,这还只是开始。无数的炮弹在俾斯麦号身上炸开,幸存的水兵在舱室里到处奔跑着。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感到恐惧,而是因为急于去填补炮击所带来的损失。
但是此时,方向舵的损坏又成为了使这些挣扎和努力付诸东流的重要因素:由于方向舵无法工作,俾斯麦号上的炮手无法校准方向。所以大多数发射的炮弹根本无法击中目标。
到9点40分的时候,对俾斯麦号的轰击已经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此时,大多数副炮已经被彻底摧毁,舰上依然成为了火葬场。持续的爆炸,横七竖八的尸体,支离破碎的甲板,燃烧的建筑。船体的碎片被炸飞,四处飞溅着。俾斯麦号已然成为了Infenro——“炼狱”。这个词形容当时俾斯麦号简直可谓是恰如其分,因为Infenro还有另外一个义项——“无法控制的大火”,俾斯麦号全舰都在被熊熊大火肆虐,从远处看,浓烟烈火已经吞噬了船体。
但英军发现,俾斯麦号旗杆上的纳粹旗帜仍在飘扬,在地狱的上方飘扬。
这意味着,尽管遭受了90分钟的密集炮轰,俾斯麦号,这艘顽强的战列舰,仍然漂浮在海上。
10点21分,托维上将下令停止炮击。因为这些大型战舰的剩余燃油量,已经不多了。托维命令多塞特郡号重巡洋舰留下,用鱼雷击沉俾斯麦号,因为,在当时所有的大型水面舰艇之中,只剩下多塞特郡号重巡洋舰还有鱼雷。而这也就意味着:多塞特郡号即将成为俾斯麦号的终结者。
多塞特郡号漂浮在屠杀现场之前,平静的发射了3枚鱼雷。
在这最后的时刻,本应由剑鱼式鱼雷轰炸机中队再一次出动轰炸俾斯麦号的,但由于炮轰过于激烈,他们无法下降到足够的高度投雷,所以只得放弃。
与此同时,俾斯麦号上的船员们决定,打开海阀控制器,使其自沉。
很难说是哪种方式使得俾斯麦最后沉没的,我个人的观点是两者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终致使俾斯麦号战列舰沉没。
早上10点39分,俾斯麦号开始沉没。
它从吃水线后方开始下沉,接着慢慢朝左舷方向倾斜,在沉没之前,船上燃烧的建筑还发生了几次小的爆燃。几十秒以后,它的船体整个翻了过来,可以看到的它尾部的推进器上的螺旋桨还在微微旋转着。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熟睡的家伙缓缓地翻了个身。剑鱼式鱼雷轰炸机的一位飞行员约翰.莫法特(John Moffat)目睹了沉没的全过程,他看见,数百名水兵在冰冷的海水中无力地挣扎。
漂浮在水里的一位水兵望着俾斯麦号在他身旁不远处沉下去:有个战友告诉我,那艘战列舰将会一直作战到第三帝国取得胜利,但现在,我在海水中望着她渐渐沉下去。
10点41分,俾斯麦号的身影消失在了海面上。不久之后,它被炮击后燃烧所产生的浓烟也消散在一片清寒之中。
俾斯麦号沉没以后,多塞特郡号和毛利人号两舰立即展开救援,共计救起生还者111人。
最终,舰上2221名乘员中,只有115人幸存。
此时距离胡德号沉没仅仅过去了75个小时。
U-556号潜艇就这么看着俾斯麦号沉入水中,但无能为力。艇长伍尔法斯握着林德曼的照片,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曾经请求林德曼舰长用俾斯麦号的军乐队为U-556号潜艇的服役而奏乐庆祝。为此他感到很高兴,于是他给了林德曼舰长一份保证书:U-556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会帮助俾斯麦号战列舰击退一切飞机和鱼雷的进攻;哪怕是用托,也要把俾斯麦号完好的拖回港口。
但现在,上天却让他目睹了这场悲剧的全过程。
1941年6月27日,U-556潜艇被英军击沉。
1941年12月10日,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在马来西亚海域被日军击沉;
1941年11月14日,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在马耳他岛附近海域被德军击沉;
1942年4月5日,多塞特郡号重巡洋舰在科伦坡附近海域被日军击沉;
1946年12月22日,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在美军核武器试验中于埃布努吉礁附近沉没。
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沉没标志着大炮巨舰主义衰落的开端,战列舰这种大型水面舰艇的确是一种作战利器,但由于其过于笨重,体积过大,容易遭到空中力量的打击。
战列舰的传奇时代就此缓缓落下帷幕,这面帷幕下落了4年,一直到1945年4月7日。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Battleship Yamato)在冲绳岛战役中被美军击沉。

去年暑假,我的好友乘船经过丹麦海峡,他录了一段视频给我。
透过视频,我看到了清晨的丹麦海峡。
是那么的静谧,是那么的安详。
除了船的引擎声,没有什么其他杂音。
就让这静谧持续下去吧,和平也算是告慰了兰斯洛特.霍兰中将。
他的努力终究是没有白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