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轰炸机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着整个世界各行各业的生态,而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科技实力博弈最为强烈的舞台,受到信息化影响的幅度酒更加明显。自从海湾战争将信息化战争的完整形态展示出来后,如今的战场,已经与来自二战经典教科书的内容截然不同,而武器扮演的功能,也随之大相径庭。
今天我们来再次讨论下21世纪新一代轰炸机的发展方向。

历史回顾:轰炸机扮演的职能——战略打击和纵深打击
自从轰炸机在一百年前变得能够携带大型炸弹飞行上千公里后,轰炸机就深刻的改变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战争形态,将古代后方-纵深-前线的基本形态逐渐模糊,并在信息化时代彻底消除传统的三线概念。轰炸机之所以能够起到消除前方后方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其极高的打击能力和突防能力。迄今为止,一款轰炸机的成功与否,仍然需要看其打击能力和突防能力的综合。

在历史上,轰炸机根据其体量,分为重型轰炸机,中型轰炸机和轻型轰炸机。在二战时期,重型轰炸机通常是四台发动机的,经典代表如B-17,B-24,B-29,兰开斯特等,都是著名的执行战略轰炸的角色。这些飞机通常可以携带3-9吨高爆炸弹,从英国本土完成对德国纵深轰炸,而且装备强有力的自卫机枪火力,能够在德军密集的拦截机火力下仍然坚持完成轰炸任务。而到了1945年,航程,火力更为强大的B-29轰炸机,成功将日本大部分城市以燃烧弹化为灰烬,并在终战之日以两发原子弹,为日本军国主义敲响了丧钟。从那之后,重型轰炸机就成为了一个国家终极的战略打击手段,而为全球所敬畏。

二战中型轰炸机是二战最为常见的轰炸机,通常是双引擎的轰炸机,在各国序列主要扮演战术轰炸职能,不过也是早期不列颠之战、杜立特空袭这样战略轰炸的主要参加者。二战著名的中型轰炸机数不胜数,如美国B-25,B-26,德国JU-88,HE-111,苏联佩-2等等,这些双引擎的轰炸机广泛用于数百公里内的空中火力准备,火力遮断和海上巡逻,反舰乃至于制空作战(JU-88曾经有夜战战斗机改型),不过此类飞机自卫火力薄弱,通常依赖于高速飞行来摆脱战斗机追击。

二战轻型轰炸机大部分是舰载的俯冲轰炸机,不过也有JU-87这样主要用于陆战的型号。轻型轰炸机在二战广泛扮演航母反舰,反潜以及陆地上直接火力支援的重要角色,和IL-2这样强击机对比,俯冲轰炸机投放的炸弹通常尺寸更大,更适合打击敌方要塞,战舰这样的大型目标,但是俯冲轰炸机的飞行训练难度大,不容易像IL-2这样的火箭弹为主的强击机易于成军,所以二战中后期各国主要的对地打击主要是以火箭弹的强击机,战斗轰炸机(如P-47)为主,俯冲轰炸机渐渐退出战争。
二战后,随着推力更大的喷气发动机投入使用,轰炸机无论是速度,航程和载弹量都迎来了急剧增长的发展时期。在二战初期的1942年,美国主力的B-17,B-24通常载弹量只有3-6吨,而仅10年后,B-52轰炸机就把载弹量猛增到了31吨之多,航程更是翻了一倍,达到了16000公里!而随着空中加油机的大量使用,美国本土的轰炸机也能轻松地完成从本土起飞空袭世界任意一个角落的飞行。

不过,随着喷气机和防空导弹的高速发展,轰炸机在传统的空投炸弹任务的生存系数急剧降低。在1951年,美国所向披靡的B-29部队在朝鲜战争中迎来了志愿军和苏联远东空军援华航空队的当头棒喝,而在越南战争中,美国B-52轰炸机也在越南S-75导弹和MIG-21拦截下付出了不小于15架的损失,这一切都说明亚音速轰炸机凌空轰炸不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因此,更高,更快,更强,成为了六十年代的举措,美苏双方连续开发了B-58,TU22和XB70这样的高空高速轰炸机,但是成效不高。而到了1970年代,随着变后掠翼技术的发展,双方又开发出B-1,TU-22M3,TU-160这样的经典产品。

不过,随着三代战斗机,中程拦截导弹和远程拦截导弹的普及,变后掠翼轰炸机推出之日就面临过时的巨大风险,迄今为止,无隐形能力的变后掠翼轰炸机仅能够在远离战场的情况下投放防区外打击武器,或者在几乎没有防空威胁的战场上投放大型炸弹。而这两个能力,已经和轰炸机的初衷——穿越防线,对敌方心脏展开打击背道而驰。在这样的思想下,隐形轰炸机开始成为世界研究的主流,随着B-2隐形轰炸机的服役,全球正式进入了隐形轰炸机的时代。

B-2轰炸机作为一款160吨级的战略轰炸机,凭借强大的隐形技术,它的雷达反射截面仅有B-52的万分之一(B-52高达100平方米,而B-2正面仅有0.01平方米),使得传统用来警戒大型轰炸机的雷达系统如同成了盲人,无法在B-2的有效投放炸弹范围外预警并反击;同时,虽然B-2隐形能力很强,但仍保留了大型弹仓的能力,具备投掷2发GBU-57 14吨超重型钻地弹的能力,这也让B-2的弹药承载能力达到了28吨,几乎和B-52旗鼓相当。

虽然B-2迄今为止仍然是世界轰炸机的顶级作品,但是B-2在生产后也面临着一系列自身因素的挑战,使得就连财大气粗的美军,也不得不将它和更古老的B-52和B-1B一同服役。

B-2之困:当代隐形轰炸机的巨大缺陷



问题其一:隐形飞机带来的成本巨额增加
隐形飞机通过表面隐形涂层和光滑的机体设计来有效减少雷达反射波,但是这一来也导致了飞机生产保养使用的花费大为增加。由于隐形外形的限制,隐形飞机的发动机,弹舱和座舱都必须要经过严密的外形控制,进气道也需要特别的遮挡以减少雷达反射波,这使得飞机机身曲线设计复杂,飞行控制系统极其困难,而且设备通常内置于机体之内,拆装维护相当困难;同时,由于飞机在地面停放,高空飞行等不同工况下温差和气流冲击差异很大,使得隐形飞机必须要经常停放在恒温恒湿的机库之内,并定期返回修复隐形涂层。这也极大的限制了B-2的海外部署能力,很多情况下必须要从远离战区的机场起飞,依托连续空中加油飞往战场,这就极大限制了战场的出勤效率。
2、传统的“炸弹卡车”设计限制了B-2使用新式导弹的能力


B-2的基本设计来自于1980年代,当时美国空军仍奉行“轰炸机就是炸弹卡车”的思想,认为轰炸机最重要的指标是投掷大量的铁炸弹和自由落体核弹打击敌人。因此,B-2的两个旋转弹舱一共可以携带高达80枚500磅MK82通用炸弹,或者16枚B61核弹头(虽然B-61只有700磅,但是由于是核弹,设计只有16个挂点),或者在拆除旋转机构后装入1枚14吨的GBU-57钻地炸弹。这种设计虽然能够充分利用短而粗的弹仓空间,但却导致它难以进一步放大可以携带的但要尺寸,无法携带过长的弹药,这使得B-2无法承担如同俄罗斯“匕首”这样的空射弹道导弹的发射职能,大大限制了它未来的战术和战略使用。而且影响更为深远的是,由于美国轰炸机和战斗机的挂点都以通用炸弹为标准设计,这使得美国设计空射导弹时对于尺寸要求极为严格,多数空射导弹不能超过最大的MK84炸弹,因此导致导弹设计师必须要被迫放弃部分性能保证尺寸,这也导致美国空射导弹无法进一步扩大。


所以,在未来新式空对地武器日益增加,越需要轰炸机全面的使用的情况下,B-2这种基于1980年代战场估计的飞机,就不是那么适合了。那么,未来的轰炸机要从什么方向入手呢?
答案仍然是基于预设战场分析进行。

当代轰炸机的主要作战目标——全时间,全纵深轰炸,全武器使用,全信息加持
2020年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冲突,深刻展示出信息化对于传统陆战的冲击力。过去无所不能的坦克突击,在信息化火炮的阻击下伤亡惨重;先进的俄式三代机,在高强度出勤几个月后出勤率也大为下降,源头仍然是挥之不去的机身寿命和维护时长问题。因此,在当前战争的特点下,轰炸机需要在保持B-2开创的全隐形的前提下,实现全时间,全纵深,全武器,全信息四个重要能力。
全时间打击:高出勤率,高前线维护性能
现代战场极度依赖制空权确保下的空中火力投送。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从1月17日到23日,在一周内,多国部队的空中力量共出动各型飞机1.2万余架次,平均每天出动1000-2000架次,投弹量超过6万吨,重点打击了伊拉克境内和科威特战区内的一切领导指挥设施、发电设施、防空系统、电信C3枢纽和生化设施,以及空军和机场等战略性目标群。直接将伊拉克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此后落入无法翻盘的绝境。

相比之下,俄罗斯空天军在2022年2月虽然账面上也拥有数百架三代机和约100架左右的图95,图22M3和图160轰炸机,还有数百架苏24前线轰炸机,苏25强击机,但是俄军峰值出动量也只有日均300架次,平均甚至只有日均一百多架次,虽然对方空军实力也异常低下,但是空中仅100架次的起降强度仍无法压制广阔战场上的核心目标,加上由于缺乏预警机,加油机和电子战飞机支援,无法有效对敌方纵深进行持续空中遮断,导致无法阻止对手获取西方援助的大量装备,对战局的影响能力远不如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军。
因此,当代轰炸机和多用途战斗机,在现实高强度作战中必须要重视飞机的可维护性和外场部署能力,确保维持高强度的起飞轰炸效率,才能不给对方任何喘息时间的击溃对手。
全纵深轰炸:对敌方战区及国境内任何高价值目标打击
由于现代多用途战斗机和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普及,对于前线及浅纵深的火力打击基本上可以转为多用途战斗机和无人机打击,轰炸机主要注重于纵深打击。不过,在前线久攻不克之际,也应发挥轰炸机的大载弹量,对于要害目标进行斩首行动。因此,为了符合全纵深轰炸的需求,轰炸机应具备较大的航程,能够覆盖整个作战纵深,并且凭借优秀的隐形和电子对抗能力穿越敌方拦截。

全武器投送能力:使用一切空对地兵器对敌方展开打击
传统的轰炸机都是按照使用铁炸弹或者远程巡航导弹对地打击设计的,但是现代战争中,敌方目标极度多元化,使得轰炸机不仅能够使用炸弹对敌方地毯式轰炸,更要求使用全谱系的精确制导武器和大型空射导弹对敌方打击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备良好的反舰武器的投送能力。因此,未来的轰炸机,应该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发射反辐射导弹、巡飞弹、高超音速导弹乃至于发射“浮游炮”(即释放为自身护航的无人战机)的能力。

全信息能力:作为信息节点,全方位结合信息优势进行打击
未来的轰炸机也应发挥自己机身尺寸大,设备充足的优势,构成前线信息节点和发射平台,凭借较高的载弹量和续航力,根据前线呼叫的火力支援或者给出的制导信号,发射机载武器进行持续的空中火力压制,作为“飞行炮塔”,时刻对敌方形成连续的空中火力。因此,未来一架轰炸机高达数十吨的载弹量和高达上万公里的续航能力,不再是“一波流”的地毯式轰炸,而是如同炮兵阵地一样在空中利用自身隐形和电子战优势时刻待命,时刻准备发射弹药打击任何一个地面上和海面上需要打击的目标。

结语:只有适合自己的轰炸机才是最好的轰炸机
作为后发航空大国,我国在现代历史上还没有完全首创的国产轰炸机,对于大规模实战环境轰炸机的运用也没有充沛的经验,但是随着国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和我国战略转型的必然要求,我国必须要拥有一支能够对战区全域打击的轰炸机梯队,才能有效捍卫国家主权。不过,我国发展轰炸机必须基于本国国情和现实战场环境,而不能盲目模仿美国已有的轰炸机体系,只有适合自己的轰炸机,才是最好的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