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铃”之白茶
“太姥山,有绿雪芽茶。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这段关于“绿雪芽”的记载,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出自民国时期的卓剑舟先生在1942年出版的《太姥山全志》。
卓先生在《太姥山全志》里的这段记载,引自清代周亮工的《闽小记》。而卓先生对于历史上的“绿雪芽”,考证的也较为客观。文里的“今呼”说的是民国,此时白茶工艺已经成熟。并且他认为“白毫”指白毫银针,其性寒凉,在治疗麻疹时,跟犀角一个功效。
但是,问题也出现在对这段记载的解读上。

“犀角”这味中药,现在已然不让用了。而医书里对于它的性质表述为咸、寒,属于清热凉血的药材。古代的临床实践也用来治疗温热暑疫,以及高热引起的痉厥昏狂、神昏谵语、斑疹等疾病。而麻疹简单来说是一种由于外感麻毒时邪而造成的急性出疹性的传染病,因出疹时其大小如麻粒而得名。在古代,麻疹也是儿科四大要症之一。不过,在1966年我国普遍接种麻疹疫苗后,它的发病率也大为降低了。
历代中医对于麻疹的治疗,基本是以辛凉透疹为主,让热毒发散出来。即,“疹宜发表透为先”。在治疗上也只有当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危重症状时,才会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但在犀角地黄汤的组方里,早已经明确表示可用水牛角代替。
所以,能得到的结论是:在麻疹的常规治疗里,我们是用不到犀角的。况且明代以后所有与茶相关的中医著作里,也没有用茶治疗麻疹的医案。故而,令人纳闷的是卓先生关于“麻疹圣药”的说法是哪来的,并且他经手的麻疹医案里有多少是用白茶治愈的?用量又是多少?关于这些目前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知道的是福鼎大白和政和大白是中、大叶种,其咖啡碱含量是要高于其他小叶种的。同时白茶在其自然萎凋的过程里,咖啡碱含量大约会提高10%左右。也就是说,若用同一种茶青,同时制成六大茶类,白茶最为寒凉。而采摘等级越细嫩,咖啡碱含量也越多。这也说明,白毫银针的咖啡碱含量要比牡丹、贡眉、寿眉高,自然它的清热、泻心火的能力就最强。(这或许是卓先生的本意所指吧)
同样也有人说可以用白茶来治感冒,这也不对。中医是辨证论治的,感冒有风寒、风热之分,故也应区分。如果是风寒感冒的话,再饮寒凉性的白茶,那只会适得其反。而对于风热感冒,或许白茶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它仍然无法代替药物治疗。(有病吃药,别寄希望于茶能咋样,茶不治百病。)

关于白茶还有一个点也常被人提及,那就是黄酮类物质。
黄酮类物质属于茶多酚的一部分,其水溶液呈现黄绿色,也是绿茶汤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茶的滋味贡献并不大。而很多人所说的白茶里黄酮类物质含量较高,应该跟白茶的不炒不揉和萎凋过程里的缓慢氧化有关。黄酮类物质也不是白茶的独有物质,它在绿茶等其他茶类和很多植物体内也广泛存在着。而且我们还要理解一点是:茶里某单一物质的含量是增加或减少,与它功效的提高或降低并不成正相关关系。茶里的活性物质之于人体的效果,是多种物质平衡、抗拮、协同的综合体现,而并不是某一种物质的功劳。(有研究表明:陈放了20年的白牡丹,其氨基酸含量降低了13倍,茶多酚含量降低了2.8倍,黄酮类物质含量增加了2.24倍。但这与茶多酚含量减少2.8倍相比,只是九牛之一毛啊。)
因此不应该继续夸大白茶随着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增多,会使白茶抗氧化能力同步提高的谬论。客观的说,随着白茶的陈化年份增加,白茶类的总抗氧化能力是呈下降趋势的。而刻意强调或夸大茶里某一种成分的功效,这种做法是掩耳盗铃的行为。
我们去追求老白茶的时候,更应该关注它的香气、汤色、滋味,而不是它能治啥病、有啥功效,这无异于买椟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