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WeWork的共享办公室究竟骗倒了多少人?

2021-11-02 09:57 作者:开甲财经  | 我要投稿



资本市场的似是而非最迷人。

这本书讲的是WeWork的兴衰。它的故事情节我都是知道的,不过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对我来讲是娱乐以及学点英文。


Billion dollar loser: The epic rise and fall of Adam Neumann and WeWork,作者: Reeves Wiedeman.

WeWork分享式的办公空间不是什么新主意。几十年以前就有这样的运营商,比如英国的Regus (IWG Group)。其实世界上到处都有很多小型的运营商,只是Wework把它搞大了,硬要把它弄成一个所谓的社区服务、社交网络、嬉皮士聚集地。它加了点情怀、娱乐性的东西,靠忽悠给它增添了不少色彩。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Wework让租客有充分的自由度,可以按星期,或者按月租。而且它弄出了一些好玩的特点,比如共享空间大、酒水和咖啡免费供应,每个星期一个party。它愿意亏钱,把租金压得很低,免租期弄得很长;虽然公司亏了钱,但是它上量上得很快,扩张很快,这是他们吸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者的原因之一。“这么快速的成长,万一成功呢?”

当然,公司在内部管理方面有很多不严谨的地方,包括聘用亲友、决策随机性,还有不计成本。一个硬币都有两面。WeWork公司的一个员工曾经说过一个非常经典的话,他说:


十个股权投资者都很聪明、都放弃投资。可是,只要有一个傻瓜投资者愿意给出极高的估值,那么这个估值就是市场的估值。你就有了几十亿美元甚至几百亿美元的估值。


2019年WeWork最高峰的估值是470亿美元。但是当年的IPO失败了。等了两年,在2021年10月,它与一个SPAC公司合并,市值只有90亿美元。

它的商业模式就是二房东:把一栋楼或者几层楼租下来,加以改造,做成很多小间或座位,分租給单干户或者小型公司。“期限错配、长进短出”。即使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这种商业模式也是有风险的,起初的租金支出和装修费用都是固定的,可是谁也无法预料未来租客的多少、空置率和续约情况。只要一遇到经济滑坡,这种商业模式就爆煲。

虽然它一直把自己说成是科技公司,但它的IT一直很落后,而且它对软件的依赖程度并不高。它不象软件企业或者互联网公司那样容易产生网络效应或者运营杠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每栋楼都是相对独立的,虽然在营销方面有那么一点点规模经济。WeWork 的创始人说,他不管毛利率高低。“我只管增长,我只想大到不能倒”。

WeWork也扩充到了住宅市场的二房东(WeLive) 以及小学(WeLearn)。在企业管治方面,他们的问题很多,包括雇佣大量亲友做管理层、把公司的品牌注册在自己名下,并用900万美元卖给公司、以及把自己的楼宇长期租给公司。

软件企业每发展一个额外的客户,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可是对于一个共享办公室的平台来说,额外的客户有额外的成本,而且成本不低,这就是本质上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Wework的规模经济并不明显。软件企业或者平台企业(微软、脸书、亚马逊、微信等)有一个特点就是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什么呢?就是越多的人使用它,另外的人就有压力要使用它。用的人越多,用的人就越多。那些不用的人就会被吸进来。而办公室共享平台严格讲并不算平台。它并没有吸纳效应,网络效应。

共享办公室的社交和社区概念稍微有点牵强附会,因为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自己的生意、自己的生活。一栋楼与另外一栋楼的关系非常有限。即使在同一层楼,大家的所谓交往也是很有限的。

WeWork 一直把自己说成是科技公司。可是这个公司并没有什么科技。创始人兼CEO,Adam Neumann 甚至根本都不能用电脑,也不能阅读,因为他有阅读障碍症。他的电邮和书信来往都是由他老婆和秘书代劳的。

WeWork公司的创始人经常声称,“我们的用户需要办公空间,就像优步需要汽车,AirBnB需要房间一样”。其实这两边还是不一样的;两边的网络效应不同;新用户的边际成本不同。WeWork的商业模式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可怕的是,如果十个坑只能找到七个萝卜,利用率低到某个地步,那就要亏钱。而软件公司是:一个坑可以栽几个萝卜,很多个萝卜,甚至是无限个萝卜。办公室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根本问题是太大。不管你有多少钱,你的市场份额都太小。你永远没有办法影响价格,甚至没有办法影响一个城市的价格,也谈不上所谓护城河。

Elevatingthe world's consciousness. 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Building a globalcommunity 。这些都是创始人的口号,讲得云里雾里,让无数年轻人用很低的工资,甚至免费给他卖命。而他自己过着奢侈的生活。

软银在半小时之内就拍板,投资40亿美元于Wework。部分原因是因为软银的千亿美金Vision基金,如果不投大块头的跟房地产沾边的项目,怎么能够在五年內投出去呢?如果是只投几千万美金的项目,那根本都投不完,所以钱多了就是投资决策失误的起点。


WeWork的共享办公室究竟骗倒了多少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