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主题:一个聪明的黑格尔,胜过一千个愚蠢的机械唯物主义者 内容: 机械唯物主义有超越黑格尔政治的地方吗?有,他们认为物质决定了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在当时,极大的推动了哲学的进步,但这之外,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非常多 机械唯物主义者,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原子,在他们的世界观中,宇宙就是一台机器,按照机械的规律运转,并且,这种力是“外力”,也就是说,物质的运动,是有「某个东西」“推了它一把”,所以才运动,且,这种运动,仅仅是位置、数量的改变 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但这就出现了几个个问题: 其一,这个推了物质运动的东西,它的运动,从何而来?如果说,果的运动源自于因,那么,因为什么会运动?因为它前面的因?那么一直往前推,那个第一因,为什么运动?他解释不了 而在黑格尔哲学中,运动是贯穿始终的,事物的存在与运动不可分割,当然,他这里的“事物”,实际是“精神”,而非标志着客观实在性的物质,但他认识到了「运动」的「绝对性」,意识到运动是物质「自发的」,而不需要什么“外力” 其二,他们把物质的运动,简单化、肤浅化了,仅仅把变化看作是移动,如果这样的话,一切物质,就都变成了一种「绝对存在」,即一种——完全不灭,永恒存在的东西,他们否认了事物的“灭亡”,水一辈子,就只能是水,不可能变成冰,也不可能变成其它的东西。但,是这样的吗? 而在黑格尔哲学中,事物的「存在」于「灭亡」,是一体两面、相伴相生的,一物可以——也必然会转变为他物 总结: 黑格尔把“物质”视作“精神”,这颠倒了二者的关系,但他运用了「联系、全面与变化」的视角,去解释世界,这套哲学极其唯心,又包含了很多唯物的内容,特别是内核部分 机械唯物主义者——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他们是用「孤立、片面且静止」的视角,去解释世界,结果就成了「半吊子唯物主义」,一半唯物,一半唯心,甚至唯心的成分,比唯物的成分还要大,比黑格尔哲学的「唯心成分」还要多(个人观点),它很了不起,但只了不起一半,剩下的部分,在今天看来——已经比唯心还唯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