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相信有光,但更不想妥协黑暗”


在网络上,我们经常能够在论坛或是一些留言区,看到很多非黑即白的评论,要么是莫名其妙的自信,要么是恨之入骨的愤恨,这个时候,谁要是稍稍提及那些关于客观亦或是理性的东西,便会被一些蝇营狗苟之辈群起而攻之。
现实中虽然也能遇到这样的人,但那些真正该去评判那些是是非非的,往往不会去评判,或者说,他们的生活已经很难了,难到他们没有精力去评判那些虽然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情,
“那些人,要么已经被埋没入了世俗的土壤,要么就是没什么时间刷手机看视频,抱着手机噼里啪啦的大一堆字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甚至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连手机的功能都认不全。”
“你问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时间,他们的人生要么睁眼干工,要么闭眼睡觉。”

在偏见丛生的森林里,所有的光都可能带来灾难。
因为光不仅会照亮前路,也会让藏在森林里的猛兽,寻到猎物的影踪。
尽管我想极力表达一种试图平衡观念的情绪,但限于那些可知不可说的原因,我只能以不得已的客观,来强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容易之中,适应更多的不容易。”
于是,森林里的光变得微弱了,变得敏感了,这不是因为光的力量变弱了,只是因为光有了人性,
在这片深林之中,有人性,就会有顾及。
生活其中的人,亦是如此。
如果没有人性,那么人就会变得残忍,伤人也伤己的残忍,也有些人变得愚蠢,愚蠢到自欺欺人,愚蠢到不可救药。
所以人性这个东西,在这个特殊的领域内,更像是一种基于素质的约束,让人有了生存的本事,哪怕这个本事不怎么“高大上”,
但是想想,普通人能有活下去的本事,似乎已经是十分奢侈的事情了。
看不到了光,人们就会渐渐怀疑,是不是光消失不见了?为什么呢?是光抛弃了人?还是人们已经失去了看到光的资格?
猜疑渐渐成了恐慌,恐慌又成了攻击光“不正确”的资本,森林深处的窃窃私语,迷惑着人们的心智,也在蛊惑着人放弃追求光的想法。
但是,光还是有的,但人们不认可光,不相信光,那么光就不会存在了。
这里所说的不存在,不是说消失,而是“视而不见。”
力量总是在此消彼长之间博弈着,光的消失,阴影便会格外猖獗,而那些仍有人性的人们,则会对于阴影的适应,表现出了一种格外理性的态度:
他们不想被黑暗吞噬,不是因为他们对光仍有眷顾,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被黑暗吞噬的代价实在是太过沉重了,哪怕他们去博弈,去屡败屡战,去接受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也总好过在黑暗中彻底沉沦,
与其说是人们与黑暗的对抗,到不如用更为现实的方式去理解这一现象,
这是一本账,一本清醒的人,一定会算明白的账。

他们不相信有光,但有没有光,他们心里最清楚。
他们不会妥协黑暗,是因为黑暗的蛊惑太过明显,人们所付出的代价也太过沉重。
人们在这个非黑即白的世道里求生,他们选择了“不黑不白”的方式去适应,适应着变化,适应着时代的更迭,适应着那些声音的节奏,适应着那光与影之间的变幻。
他们看着,他们活着,他们感受着,直到现在,
他们不是一群了不起的人,
但如果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
那么,这个时代之所以了不起,一定是因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