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火星已11个月,做了些啥?请查收“祝融”的手帐
“天问一号”到底是怎样探“火”的?
6月24日上午,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在香港大学作报告揭秘。这是“时代精神耀香江”系列活动中的一场,与孙泽洲一起,负责“神舟”“天问”“嫦娥”等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科学家团队走进香港校园,与青年学子面对面交流。
追星逐光,火星,也有了我们的中国印记。
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上午8点20分左右,“天问一号”着陆器确认成功降落火星,着陆地点是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着陆器上搭载着我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这是我国首次实施火星着陆任务,而这次飞跃距离我国探“火”任务的正式批复,还不到6年。要知道,目前全世界已进行的21次火星着陆任务中只有9次成功,难度系数极高。
抵达火星表面,只是探“火”征途的第一步。“天问一号”任务的科学目标是研究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目前环绕器的7种科学载荷、火星车的6种科学载荷都在正常开展巡视、探测等科学研究工作,向着火星更远、更深处前进。
“天问一号”的火星征途都要经历哪些关卡?太空之旅又有哪些奇闻轶事?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独家获得”了来自前方的珍贵一手资料--火星车“祝融”的“手帐”,让我们一起打开它,开启一场奇妙的探“火”之旅!

跨越千年,遍渡星河,中国航天人将古人的无边畅想化作了现实。如今,天问已至,祝融驭火,求索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