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胡令”的发起者冉闵,冉魏开国皇帝

冉闵(?~352年6月1日 ):字永曾,小名棘奴,魏郡内黄县(今河南省内黄县)人,冉魏开国皇帝。

一.家世幼时
冉闵的父亲冉良,内黄县人。其祖先曾任汉朝黎阳骑都督,家族世代担任牙门将。后赵明帝石勒击败陈午,俘获冉良。当时冉良十二岁,石勒命石虎收他为养子,并改名为石瞻。冉良勇猛多力,攻战无敌,历任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冉闵年幼时就果断敏锐,石虎很宠爱他,如同对待自己孙子们一样抚养他。冉闵成年后,身高八尺,骁勇善战,勇力过人,多计谋。

二.建功立业
冉闵长大后,显露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跟随石虎多次征战。后赵建武四年,也就是338年,石虎本人在昌黎之战中大败,所有赵军都溃败而逃,唯独冉闵所带的军队安然无恙,此次战争后,冉闵在后赵树立了声威。后赵建武五年,339年八月又亲自打败东晋军队,杀死东晋郑豹等五位将军。冉闵的勇猛让汉族,胡人的将领都惧怕。后赵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王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继位。时刘太后与丞相张豺专权,封彭城王石遵为左丞相以安抚石遵。石遵的部队驻扎在荡阴,士兵达九万人,冉闵为前锋。石遵杀死张豺,然后假称刘太后的命令请石遵继承帝位,于是石遵废黜石世,即位为帝。石遵即位后,任命冉闵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辅佐朝政。
石遵兵变前,曾答应冉闵,事成立他为太子,后石遵食言改立石衍为皇太子。石遵又采纳了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的计策,对冉闵有几分疑惧,渐渐夺取他的兵权。冉闵更加流露出不满,孟准等人都劝谏石遵杀掉冉闵。349年十一月,石遵召义阳王石鉴等进宫,在郑太后面前议杀冉闵一事。郑太后说:“从李城回师进京,若无冉闵岂能有今日!他略微有些骄纵,不可动辄杀他。”石鉴出宫后,派宦官密报告冉闵,冉闵旋即劫持了李农及右卫王基,密谋废黜石遵。指使将军苏亥、周成率领三十名甲士在如意观拘捕石遵,并在琨华殿杀死石遵。
石遵死后,石虎第三子义阳王石鉴即位,任命冉闵为大将军、封武德王。永和五年十一月,石鉴派遣乐平王石苞及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人深夜在琨华殿谋杀冉闵、李农,未能成功,宫中惊扰混乱。石假装不知此事,连夜在斩了李松、张才,石苞。
三.建立冉魏
石虎后代继位,畏惧冉闵功高盖主,屡次图谋杀掉冉闵。然石氏家族多次谋划杀冉闵却没有 成功 。石氏又在赵国推行许多抑制冉闵权势的政策,引起朝中许多人不满。在最后一次击败石氏谋害阴谋后,冉闵决定自立为王,他把后赵王幽禁,又下令后赵国愿意跟随他的自愿留下,不愿意的自行离开,结果后赵国胡人选择离开。冉闵看到这种情况开始发布了杀胡令,声称只要杀胡就是立功可以封官进爵得到重赏。
杀胡令颁布一天之内,杀了数万人。冉闵又亲自率领后赵人诛杀胡羯,不论贵贱男女少长一律杀头,死者达二十余万,尸体在城外,全被野犬豺狼所吃。当然在这一令的颁布下,也有不少冤死鬼。

后赵青龙元年,350年正月,冉闵想彻底消除石氏,以谶文中有“继赵李”的字样为托辞,便更改国号为卫,改自己为李姓,实行大赦,改年号为青龙。石琨及张举、王朗率领七万士众攻打邺城,冉闵带领千余骑兵,在城北抵抗他们。冉闵手执两刃矛,飞驰进攻,对手应刃而败,斩杀首级三千。冉闵与李农带领三万骑兵到石渎讨伐张贺度。闰二月,石鉴秘密派遣宦官送信召张沈等,让他们乘虚袭击邺城。宦官把此事报告给冉闵。冉闵驰马速归,废黜石鉴并杀了他,又杀害石虎孙三十八人,把石氏家族全部消灭。冉魏政权建立。
冉闵的杀胡令,得到了后赵人的积极响应,令无数胡人被屠,给残忍对待汉人的胡人强有力的打击,为汉人在北方的生存争得了一丝空间。冉闵建立魏国以后,曾经向东晋要求出军一起复兴汉族,遭到东晋拒绝。冉魏开始征战北方意图统一北方政权。然而冉闵以勇猛善战闻名,是优秀的将领,但政治外交上不够睿智,军事上没有长久的谋划,使得冉魏政权在多次战争中判断失误,导致魏国渐渐衰败,在和鲜卑族人对战中被诛杀。

四.大战前燕
352年四月,自己独自带着麾下的一万步兵外出征粮,这一去,便永远没有再回来。不知是啥原因走漏了消息,冉闵的征粮小队遭遇鲜卑十四万铁骑的包围,一时间,杀声震天,鲜卑大军自四面围杀过来。
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冉闵心中明白,这是背水一战,除了突围,别无他途。狭路相逢,两拨人马一经交战便杀得昏天黑地。冉闵勇猛尽显,只见左持双刃矛,右执钩戟大战前燕,顺风迎击,斩杀三百余名鲜卑兵。拼杀出一条血路,无奈朱龙战马疲惫阵亡,一万部众寡不敌众,冉闵亦伤重被俘。此一战惨烈异常,冉魏将士战至最后一人,无一幸免。鲜卑大将慕容恪活捉冉闵后献与国主慕容俊。
冉闵不卑不亢回敬道:“ 天下 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乎!”慕容俊大怒,施以鞭刑后将冉闵送至龙城处斩于遏陉山。据说冉闵死后,天有异象:山中草木皆枯,蝗灾旱情骤起,持续半年之久。慕容俊大惊失色,遂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鹅毛大雪 ,遍野白雪皑皑。
对于冉闵我们不能苛求他的以暴制暴,他的确挽救了北方数百万汉族百姓的生命,客观上有效遏制了胡人对华厦的入侵,也在某个层面上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后来的有胡人血统的隋唐指明了汉化的路径。